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让孩子安静下来最高效的语言.

昨天闺蜜雪打电话给我,为了特意说一句话:“我很感谢你上次提醒我的那句话。”

“哪句?”我摸不着头脑。

就是在车里,小宝哭闹时,我对她说:“安静下来,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

你当时阻止我这样说:“孩子会很没安全感的,越小的孩子,妈妈就是她的天,”这句话,我后来经常会回想。确实,在育儿这条路上,我还得学习。


我理解当时闺蜜是着急让孩子安静下来。正是因为这种“着急”,让妈妈们“口不择言”,用最快的语言让那些孩子们在恐吓下恐惧中停止了哭闹。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让孩子安静下来最高效的语言.


然而,这句话的威力,是从“最快”延到“最久”的。


昨日逛知乎,无意中也看到一个问答印象深刻。

有个问题:成长中父母有哪些话让你无法释怀?

“我不要你了。就这一句话,青春期无论多羡慕其他家庭朋友一般的关系,也不敢逾越半步。” ——知乎

而在大街上,商场里,面对孩子要买东西哭闹而骂孩子,打孩子,开口就说:“你再不起来我就不要你了,我走了”的情况,也被诸多人在生活中目睹。

在H.鲁道夫.谢弗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中,这样写道:儿童与抚养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是童年期最关键的任务,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

这种关系我们称之为“依恋关系”,依恋关系通常是与母亲的关系,它显示了保护,爱和安全。

影响到儿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一生。

妈妈,是每个人爱上的第一个人。出自于本能。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让孩子安静下来最高效的语言.


而做为父母,却总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做出的各种简单粗暴的狂躁行为。


去年在书城看到的一幕,至今印象深刻。

一个4岁多的女孩,因为跟其他小伙伴“抢”玩具,就被她妈妈大声责骂:“你先拿到就是你的了?那是老师的,大家都可以玩的,凭什么你先拿到就是你的?放回去!不然我走了”

……

“你都4岁多了,还跟一岁多一样!”那个暴躁的妈妈一边说一边丢下被骂哭的孩子离开了!

那孩子可怜兮兮地流着眼泪不敢动,也不敢追出去。


我不免心中一阵难受,却也不敢贸然过去安慰那个小女孩,只见她妈妈半个小时后,才风风火火骂骂咧咧的回来把她拽走了。

不知道以后这个孩子还要遭受她妈妈多少这样的“丢”和“吼骂”。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让孩子安静下来最高效的语言.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其实孩子反抗的动作,都是孩子情绪的“行为表达”。

台湾清华大学幼教系主任周育如老师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分析:

让孩子把他们的情绪表达出来,用“语言”策略取代“肢体”策略。

说得白一点,就是“请你用说的,不要用哭的滚的闹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先要“共情”孩子的情绪。

关键点就是要做到“平时”多引导,强调“有话好好说,我才能知道要什么”。

再者,当出状况的时候,先共情,让他安静下来,并帮他解决问题,让他明白“我不用哭闹,就能解决问题”,得到他的信任。


那么,聪明的孩子们,一定会很喜欢这种轻松解决问题的方式。而父母,也不需要为了着急让他们停止吵闹而“口不择言”了。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一个小细节。

有位美国妈妈推着一岁多的小孩在超市买东西,她很着急,孩子一直在哭。

“我”当时在想,如果是中国的妈妈,一定吼起来了:“哭什么哭,就会哭,我在给你买奶粉,再哭就不给你买了。”

但是这位妈妈蹲下来,跟孩子平视,说:“宝贝,你知道妈妈爱你,是不是?”

孩子点点头。

“妈妈爱你,你也爱妈妈,妈妈现在给你买奶粉,再过10分钟,我们就可以回家了。在这10分钟里,你不要哭,可以吗?”

神奇的是,孩子居然点点头。我很怀疑他是否听懂了这一段话。但是,很肯定的是,妈妈的语气和神情,让他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

所以,在这件事中,孩子感受到,他的依恋关系是稳定的。


各项研究表明: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长,也有利于他长大后的社会情感发育,使他能对别人充满爱心和信任。

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注意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都可使亲子依恋关系不能正常稳定的建立。

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会情感发育,使其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对外部事物和人缺乏信任。

共勉。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让孩子安静下来最高效的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