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夏對掐,北宋買單,兩次賀蘭山之戰奠定三朝百年格局

談到北宋歷史,大家腦海裡基本上都會浮現出宋、遼、西夏三國鼎立的格局。遼立國最早,宋統一後無力收復幽雲十六州。

兩國劍拔弩張對峙呢,党項人硬生生在西北打下大片國土,在夾縫中建立了西夏。

遼夏對掐,北宋買單,兩次賀蘭山之戰奠定三朝百年格局

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党項人這麼幹是不是也太不把宋遼放在眼裡了?

不過這種情況還是用拳頭說話比較高效,仁宗年間北宋被西夏打的鼻青臉腫,算是認栽了,那遼國呢?

一、打錢

早期宋夏開戰時遼國沒什麼動作,可能還挺幸災樂禍的,甚至為了籠絡党項人把公主嫁給了西夏國主李元昊。

但李元昊也不是個安分的主,在好水川、三川口幾仗把宋軍暴打了好幾頓以後頓時信心暴漲。

你看,宋國和遼國勢均力敵,我把宋朝打成這樣,是不是也能把遼國一塊收拾了?

在這種心態下李元昊漸漸的對遼國也就不怎麼恭敬了,甚至還把和親而來的遼國公主折磨至病死。

遼夏對掐,北宋買單,兩次賀蘭山之戰奠定三朝百年格局

博物館李元昊雕像

這遼國能忍?到了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的時候,雙方關係已經很緊張了,戰爭在短期內就可能爆發。

但關鍵是打仗得要錢吧?不止西夏要錢,遼國也要錢,然後他們沉吟思索了片刻後都感覺宋朝可能比較好宰。

西夏不想兩線作戰,立刻與宋朝議和,條件是給錢。

宋朝方面錢不錢的倒是問題不大,就是在稱號方面態度挺堅決的,李元昊的想法是稱皇帝,宋朝不肯。

經過漫長的拉鋸談判,最後結果記錄在《宋史》中:

“猶稱男邦泥定國兀卒上書父大宋皇帝。”

簡單來說,李元昊叫宋仁宗爸爸,作為爹宋仁宗每年給西夏絹十五萬匹,銀七萬兩,茶葉三萬斤。

遼夏對掐,北宋買單,兩次賀蘭山之戰奠定三朝百年格局

西夏在談判中成功撈到了不少好處,但遼國下手更加快,早在遼興宗重熙十一年(1042年)就已經對北宋重兵壓境。

這就是宋史上著名的“重熙幣”事件,宋遼兩國的談判基本上是宋夏談判的翻版。

經過激烈的爭執,北宋答應在之前歲幣的基礎上每年再加絹十萬匹,白銀十萬兩。

錢給了尊嚴得要吧?當時負責談判的是北宋名臣富弼,《宋史》記載:

“契丹主曰:“南朝既增我幣,辭當曰‘獻’。弼曰:南朝為兄,豈有兄獻於弟乎?”

簡單來說,當年澶淵之盟時宋遼兩國約定為兄弟之國,誰家皇帝年紀大誰就是哥。

當時宋仁宗比較大,北宋覺得哥哥給弟弟東西怎麼能用“獻”這個詞呢?應該用“納”。

不過遼國比西夏更強大,連這個面子也不想給北宋,最後的用詞還是“獻”。

西夏:爸爸打錢!

遼國:哥哥打錢!

雖然在嘴巴上好像佔了點便宜,但被輪流敲詐的北宋還是覺得很委屈,不過接下來的事就很讓人興奮了。

遼夏對掐,北宋買單,兩次賀蘭山之戰奠定三朝百年格局

遼國派遣使者到北宋,很高調的宣佈我馬上要收拾西夏,你不準和他談判!

北宋那個高興啊,遼國和西夏開戰,要有好戲看了。禮部郎中吳育建議道:

“今二番自鬥,鬥久不懈,可觀形勢,乘機立功。”

然後宋朝就派人通知西夏,遼國原諒你我就和你談判,又和遼國拍著胸脯保證,我已經讓西夏和你道歉了,在此基礎上我才會和李元昊議和。

到了這個地步,軍費已經敲詐到了,遼夏兩國的戰爭一觸即發。

二、賀蘭山之戰

雙方開戰的爆發點是遼國境內的党項人發生叛亂,碰到這種情況遼興宗當然是立馬派了招討使帶兵平叛。

結果李元昊帶人把遼軍狠狠教訓了不說,還把招討使給砍了。

遼國的文風遠沒有北宋昌盛,文獻記載往往較為粗糙。因此後世編纂的《遼史》也相對簡單,很多事甚至含糊不清。

但對本次挑釁,《遼史》記載非常詳細:

“五月壬戌朔,羅漢奴奏所發部兵與項戰不利,招討使蕭普達、四捷軍詳穩張佛奴歿於陣。”

花了這麼多筆墨記錄,你看都把遼國氣成什麼樣了?然後遼軍開始大舉進攻西夏。

關於西夏的地理特徵,我曾在先前的一篇文章中詳細探討過。

簡單來說西夏的領土雖然看起來大,但大多數區域都是戈壁沙漠。

遼夏對掐,北宋買單,兩次賀蘭山之戰奠定三朝百年格局

西夏控制區部分地理特徵

真正能住人的總共就三塊地方。

  • 定難五州,今鄂爾多斯草原。
  • 靈州,今寧夏平原。
  • 河西走廊,今甘肅。

不過宜居面積小不代表好打,西夏和北宋以橫山山脈為界,基本可以算據天塹而守。

和遼國的交界處沒那麼險要,特別是鄂爾多斯草原直接暴露在遼軍騎兵的鋒芒之下。

但好在核心區靈州有黃河和賀蘭山的雙重阻隔,同樣易守難攻,否則恐怕很容易就會被遼國消滅。

針對這樣的地貌遼國的想法也很簡單,直接平推過去不就好了?我大遼兵鋒所指什麼問題解決不掉?

於是遼興宗御駕親征動員十多萬大軍分三路出發。

北路軍與中路軍由騎兵、步兵混合而成,屬於主力部隊,渡過黃河後負責拿下西夏首都興慶府並解決周邊党項人聚居點。

遼夏對掐,北宋買單,兩次賀蘭山之戰奠定三朝百年格局

無定河,當時遼國攻夏的補給線

南路軍是純粹的騎兵,任務是把鄂爾多斯草原上的西夏人統統掃平。

這麼大的架勢怎麼看都是衝著滅國來的,李元昊特別緊張,下令堅壁清野,別說糧草物資連水井都要全部填埋。

然後遼軍就開始頭疼了,首先是南路軍,西夏在大草原上建立了大量的堅城壁壘,騎兵又沒有多少攻堅能力。

接下的劇情,基本上就是遼軍在城下罵罵咧咧,有種的就下來決一死戰!

西夏人站在城頭悠哉遊哉,你厲害你倒是上來啊!

南路軍特別無奈,北路軍和中路軍日子也不好過,首先是低估了補給的難度,距離遠不說還容易遭到西夏襲擾。

隊伍雖然在推進,但是很快筋疲力竭出現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

最後雙方主力在地形複雜的賀蘭山爆發了決戰,遼軍不愧是草原霸主,即便人困馬乏戰鬥剛開始時還是佔據了上風。

遼夏對掐,北宋買單,兩次賀蘭山之戰奠定三朝百年格局

千年來沙塵暴天氣在西北並不罕見

但就在此時戰場上突然颳起沙塵暴,習慣了本地環境的西夏軍趁機全力反擊,毫無準備的遼軍被打的措手不及。

具體有多慘呢,遼國皇室被西夏逮了許多不說,要不是遼興宗跑的快,遼國版土木堡之變就提前幾百年上演了。

順帶一提,由於這場仗輸的太慘遼國在史書中都不好意思記載,含糊其辭。

差不多就是我打西夏了,對方挺害怕的,打的好像不太順利啊,暫時放過你給你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但之前被西夏暴打的宋朝吃著瓜可能挺幸災樂禍的。於是把整場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詳細記錄在了《宋史·夏國傳》中。

不然這段歷史細節可能就要徹底湮滅了。

遼夏對掐,北宋買單,兩次賀蘭山之戰奠定三朝百年格局

這場戰鬥西夏是打贏了,可你說遼興宗栽了這麼大的跟頭能善罷甘休嗎?遼國列祖列宗在上都沒吃過這麼大的虧!

草原帝國和中原王朝不同,那麼多部落聽你的話純粹是因為你能打,儒家忠君思想對這幫人是沒用的。

被西夏彈丸之地打成這樣,你讓家裡人怎麼想?你讓年年納貢的各部落怎麼想?這口氣是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的。

四年後李元昊在內亂中被殺,遼國立刻舉全國之力發動了第二次進攻。

遼軍再次來襲,西夏國當然又很緊張,但是派人一打聽就樂了,遼國兩路大軍還是沿上次方向打過來的麼。

這就好辦了,用老辦法應對!結果西夏主力在賀蘭山剛和遼軍對峙遼國就撤退了。

這下西夏人有點蒙圈了,隨後南方的消息傳來,遼軍在南線打的特別兇!

原來這才是主攻方向啊,西夏立刻率兵南下和遼國作戰,戰鬥非常慘烈,在雙方都付出了巨大代價後遼軍撤退。

遼夏對掐,北宋買單,兩次賀蘭山之戰奠定三朝百年格局

就在此時恐怖的消息從後方傳來,原來這兩路都是牽制力量,真正的遼國主力已經千里大奔襲,繞過賀蘭山拿下了涼州!

此時河西走廊被截斷,西夏國土被切割成兩半,更糟糕的是西夏軍糧食儲地攤糧城也被遼軍拿下,大批貴族被俘!

西夏無奈只能堅守城市,不幸中的大幸,遼國攻堅能力有限還是拿堅城壁壘沒辦法。

於是遼軍吃著繳獲的糧食在西夏境內大搞破壞,直到第二年糧盡才撤退。

三、格局

兩次賀蘭山之戰,面對當時的草原霸主客觀來說西夏的表現相當出色。

第一次大獲全勝,第二次雖然慘敗但卻堅持到了遼軍撤退。

戰後差點滅亡的西夏看著千瘡百孔的國土欲哭無淚,教訓深刻啊!鐵板踢的太疼了,柿子還得挑軟的捏。

遼夏對掐,北宋買單,兩次賀蘭山之戰奠定三朝百年格局

遼國也感覺很不得勁,面子是賺回來了,但花了這麼多錢沒滅掉西夏,物資消耗那麼多怎麼算怎麼划不來。

然後雙方很自然的達成了合約,西夏向遼國稱臣,從此再沒惹過事。

那往哪裡擴張呢?旁邊吃瓜看戲的北宋悚然一驚,之後西北邊境再沒安生日子了。

未來百年的格局此時已經奠定,遼宋兩國都承認了西夏的存在,三國鼎立之下西夏不斷攻擊北宋。

但是這場戰爭也暴露了遼國的軟肋,城市攻堅能力嚴重不足,所以北宋其實根本沒必要對遼國如此恐懼。

參考資料:

《宋史》

《遼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