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戰中交出合格答卷

“三峽集團堅決當好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國家隊和主力軍。”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日前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三峽集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充分發揮國家重大工程引擎支撐作用,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脫貧攻堅戰中,三峽集團累計投入專項資金超過85億元,2016年以來年均投入超過14億元,成為投資力度最大的央企之一。

水電開發輻射帶動區域發展

由於水電主業的獨特性,三峽集團從誕生之初就帶著“扶貧”基因。“水電站所在地往往交通不便、貧困問題突出,建電站首先要做好移民工作。”雷鳴山說,三峽集團很早就提出“建好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批移民”的理念,充分發揮大型水電開發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助推水電庫區移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以三峽工程為例,該工程先後遷建2座城市、10座縣城和114座集鎮,新修等級公路830公里,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壯舉,使三峽庫區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我們水電工程的移民經費已經超過了工程本身投資,工程修建促進了項目所在地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對庫區發展是一個大機遇。”雷鳴山表示。

四川涼山等集中連片的深度貧困地區的水能資源豐富,是尚未充分開發的“富礦”。金沙江是我國最大的水電基地,是“西電東送”主力,技術可開發水能資源達1.2億千瓦,富集程度居世界前列。

在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前,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這四座電站庫區的國家級貧困縣就有15個。而通過電站建設和移民搬遷安置,這些縣實現了跨越發展。雷鳴山表示,這些巨型水電工程投資大、週期長,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十分強大。

數據顯示,目前在建的烏東德、白鶴灘水電站總投資約2700億元,工程建設期可拉動川滇兩省GDP增長超過8500億元,拉動直接、間接就業人數超過130萬人,極大地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以烏東德水電站所在的四川會東縣烏東德鎮為例,當地財稅收入從2009年的150萬元提升至目前的近35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100元提升到1.2萬元。四川、雲南兩省還通過持有的電站股份,每年穩定電站發電收益。

集中兵力破解扶貧難題

三峽集團扶貧工作點多、面廣、戰線長,除了與水電業務緊密相關的庫區移民幫扶“特色題”,還有像中央單位定點扶貧這樣的“統考題”,援疆援藏援青這樣的“必答題”,以及主動請戰幫扶四川、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這樣的“自命題”。“無論是哪一種題,只要事關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峽集團都責無旁貸,都必須交出合格答卷。”雷鳴山強調。

中央單位定點扶貧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根據中央安排,三峽集團從2002年起開始定點幫扶重慶市巫山縣、奉節縣以及江西省萬安縣、內蒙古巴林左旗。

雷鳴山表示,多年來,三峽集團始終把定點扶貧工作作為分內之事、應盡之責,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擔當意識紮實推進定點扶貧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三峽集團堅持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著力補齊4個定點幫扶縣(旗)“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短板,累計投入幫扶資金7.8億元。自2018年起,4個幫扶縣(旗)陸續脫貧出列,2020年3月4日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援疆援藏援青工作是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實現全民族共同富裕的重大戰略部署。2005年以來,三峽集團先後與新疆皮山縣簽署5期對口支援協議,累計投入援建資金1.5億元、實施支援項目94個。在西藏,2012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4.5億元,支持西藏無電地區電力建設、墨脫縣安居工程建設、高寒高海拔地區28縣城鎮飲水工程等。

雲南怒江州、四川涼山州等地原來屬於“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據雷鳴山介紹,三峽集團主動加大向怒江州、涼山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資金幫扶力度,2016年至2019年主動請戰捐資36億元,圍繞安居工程建設、特色產業培育、基礎設施改善、素質能力提升等方面,成功助力普米族、景頗族實現整族脫貧,雲南怒族和四川涼山彝族具備整族脫貧條件,直接和間接惠及人口超過27萬人。

標本兼治培育特色產業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支柱,在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方面,中央企業義不容辭。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雷鳴山說。在多年的扶貧開發實踐中,三峽集團始終堅持以產業為基,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不僅提供“輸血”幫扶,更注重產業“造血”幫扶,努力幫助貧困地區把資源優勢轉化為脫貧優勢、發展優勢,不斷為貧困地區築牢脫貧根基。

在河北省曲陽縣齊村鄉的荒山上,藍色的光伏電池板堆砌起錯落有致的“梯田”。三峽集團曲陽光伏電站不僅拓寬了老百姓的增收渠道,還成為當地財政納稅骨幹企業,全部建成後能輻射帶動5萬人穩定脫貧,將荒山變成了“金山”。

雷鳴山透露,光伏板上發電,板下耕種、養殖的“光伏+農牧業”“光伏+漁業”等光伏扶貧新模式,正在三峽集團對口幫扶的貧困地區遍地開花。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拓展光伏產業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為越來越多的農戶帶來了就業增收機會。

在雷鳴山看來,產業發展不是空中樓閣,要緊緊依託當地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市場空間、環境容量以及當地的脫貧產業規劃,因地制宜確定產業扶貧方式。

近年來,三峽集團在“特”字上做文章,重點打造特色化產業,充分發揮產業扶貧的“造血”功能。巫山旅遊業、奉節油橄欖、巴林左旗笤帚苗……在三峽集團的精準幫扶下,對口幫扶貧困地區的各類特色產業逐步做優做強,成為當地脫貧之基、富民之本。

“產業扶貧扶根本、管長遠。三峽集團的這些產業扶貧項目將在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持續發揮作用。”雷鳴山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軼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