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的水東地區

水東地區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個特有的地名,區域在隴海鐵路以南,黃泛區以東,腹地包括河南東部的睢(縣)杞(縣)太(康)一帶,又叫睢杞太抗日根據地。

1938年6月,國民黨軍隊為遲滯日軍進攻,扒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黃河水沿賈魯河南下,形成南北帶狀黃泛區,時謂新黃河,在黃泛區(新黃河)以東的睢杞太一帶稱為水東地區。

在抗日戰爭時期,這一帶處在日、偽、頑、匪多頭盤踞之下,成為相對獨立的、長期孤懸於敵後一塊抗日根據地,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8年9月,彭雪楓同志根據毛澤東同志“關於深入敵後,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的指示,率領部分武裝挺進水東,與吳芝圃、蕭望東領導的隊伍在河南西華縣的杜崗勝利會師,組編成新四軍遊擊支隊(後編為新四軍四師),轉戰在水東,開闢了以睢杞太為中心的敵後抗日遊擊根據地。

1939年2月,吳芝圃率新四軍遊擊支隊獨立營和特務連,再次回證睢杞太地區,並接應護送延安幹部南下豫東的八路軍楊得志部。

1939年4月,吳芝圃、楊得志先後率部離開睢杞太地區,留下馬慶華、王介夫等領導地方武裝,堅持鬥爭。

1939年5月,豫東特委改為水東特委,馬慶華任特委書記。馬慶華犧牲後,韓達生接任特委書記。水東地區抗日鬥爭經過十分艱苦和曲折的過程,睢杞太根據地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日、偽、頑進行了極為激烈艱苦的鬥爭,並戰勝災荒,保住了根據地和抗日政權。

1941年6月新四軍四師和豫皖蘇區黨委轉移到津浦路東,水東地區黨組織和上級失去了聯繫,同年12月,中央軍委批准水東地區有冀魯豫邊區代管。

1943年1月,中共中央決定將水東地區正式劃歸冀魯豫邊區建制,冀魯豫邊區不斷派黨政軍幹部充實加強水東地區的領導。

1944年7月,冀魯豫軍區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河南敵後進軍的指示,派袁振、餘克勤率南下大隊挺近水東,先後建立了寧(陵)柘(城)商(丘)縣、克威縣(杞縣、民權兩縣交界地區,具體為杞縣、睢縣以北,民權至蘭封隴海鐵路以南,開封以東、寧陵以西,包括睢縣、杞縣、民權、蘭封、陳留、寧陵6縣的部分地區,為紀念唐克威烈士而命名的共產黨地下縣)、睢縣等我黨政權。

水東地區的共產黨組織,在嚴酷曲折的鬥爭中不斷髮展,抗日根據地也在不斷地擴大,先後建立了專縣區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成為連接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的跳板和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