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區”聯動打造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驗田

“最江蘇”導讀

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片區自2019年8月落地江北新區以來,立足“雙區”聯動發展,充分釋放政策疊加紅利,以推動制度創新為核心,更大力度打造創新生態、更大力度優化營商環境,著重培育產業優勢、創新優勢、開放優勢,走出了一條既符合自身實際又具備改革示範效應的發展路徑。請關注本期《江蘇要情動態》封面文章。

“雙區”聯動

打造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驗田

——自貿區南京片區一週年發展觀察

中經社分析師 沈楊子

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承擔著重要使命。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片區(以下簡稱“南京片區”)自2019年8月落地江北新區以來,立足“雙區”聯動發展,充分釋放政策疊加紅利,以推動制度創新為核心,更大力度打造創新生態、更大力度優化營商環境,著重培育產業優勢、創新優勢、開放優勢,走出了一條既符合自身實際又具備改革示範效應的發展路徑,為更高水平參與全球競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獲批一年來,南京片區實現新增註冊企業1.3萬餘家,註冊資本828億元;引進外資企業66家,實際利用外資7.9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貿易下行的多重壓力下,南京片區仍實現外貿進出口額增長18%,服務進出口額增長40%;片區所在地江北新區GDP實現增長5.9%。

堅持“雙區”聯動

充分激發政策疊加紅利

2019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覆《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其中南京片區39.55平方公里,全部位於江北新區範圍內。自貿試驗區與國家級新區疊加聯動,為這片長江以北,南京曾經的發展“窪地”帶來全新機遇。

“對江北新區、南京片區而言,‘雙區’疊加意味著凝聚更強的發展定力、更大的發展合力、更優的發展動力和更久的發展耐力,也意味著要擔當起更多的改革責任和使命。”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說,疊加並不是

簡單的優惠政策加法,而是要深刻把握自貿區與國家級新區的內在關係與戰略銜接,做好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乘法,走更加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特色路徑。

——緊盯制度創新,力促頂層設計與組織保障“一體”推進。

在承接江蘇省221項管理事項的基礎上,南京片區推動市級層面出臺支持片區高質量發展的“1+9”政策體系,明確把國際化創新生態打造、“兩城一中心”地標產業建設、國際化人才高地構建、投資貿易便利化推進,作為開展差異化探索和集成改革的方向,引導片區聚力建設創新高地、產業高地、開放高地。目前,“1+9”政策113項改革措施已有56項落地見效。

南京片區採取自貿區管委會與江北新區管委會合署辦公模式,在自貿試驗區南京工作領導小組的指導下,統籌片區各項工作,為緊密銜接國家級新區與自貿區戰略、制度創新與發展需求、政策措施與市場需求,提供組織保障。

——緊抓政策有效供給,建立清單工作機制打造改革創新“閉環”。

為充分激發自貿區政策紅利,南京片區建立清單工作機制,推出企業需求清單、改革經驗清單、創新成果清單,系統把脈市場需求與改革重點;推動既有政策再升級,根據新需求、新方向再設計,提升政策供給有效性;圍繞首創性和差異化,加強對改革案例的總結、評估與推廣,力促改革創新成果落地。

聚焦產業發展,特別是企業在市場準入、產品研發、通關便利、資金運營等方面遇到的堵點,南京片區不到一年間,梳理出了105餘項需求,先後出臺支持綠色金融、法律服務業、區塊鏈產業以及總部經濟等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創新生態、“兩城一中心”、人才特區、營商環境等領域推出60多項創新成果,助力企業發展與地標產業培育。

《江蘇要情動態》|“雙區”聯動打造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驗田

——突出內外聯動合作,整合多方資源補齊“短板”。

對比國內較成熟的自貿區,南京片區在發展基礎、資源集聚、開放型經濟體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短板”。

針對於此,南京片區對外加強借智借力,強化與國內外權威智庫、高校院所、專業機構等合作,通過推動成立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與上海臨港片區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加入世界自由貿易組織等方式,打造經驗互鑑、聯動發展的自貿區“朋友圈”,提高自身建設水平和服務能力。

對內加強橫向交流,按照“制度創新全域共試、高端產業全域共建、功能平臺聯動共享”的模式,強化片區與全域的聯繫、職能部門與產業平臺的聯繫、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聯繫,全面摸準市場需求、放大改革效應。

由於歷史原因,江北地區沒有設立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提高貿易便利化和對外開放水平等方面受到制約。為此,南京片區在積極申報設立綜保區的同時,鼓勵全市各板塊引導與自貿關聯度大的外向型企業在片區註冊,加強與區外海關特殊監管區的聯動,為片區發展爭取到了更多支持。

——應用新技術、新思維,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作為“雙區”疊加的改革試驗田,探索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南京片區的重要方向。南京片區把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融入到簡政放權全流程,先後推動了一窗受理、一鏈通、一欄通、一機通、一事通等改革,促進政務服務從“群眾跑腿”向“數據跑腿”轉型,實現群眾“一件事一次辦”,“不見面”審批事項超過99%。

在我國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戰略背景下,南京片區充分應用“信用+”思維,優化“事前事中事後”審批流程,建設以信用為基礎、寬進嚴管的精細化監管機制,提升市場服務和監管效能。南京江北新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袁婷介紹,“南京片區創新推廣‘信用+承諾’綠色直通審批、‘信用+’精細化監管等改革舉措,力求借力信用體系建設的思路和手段,為市場主體創造更加寬鬆、有活力的發展環境。”

聚焦產業發展

更大力度打造創新引擎

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對我國國際經貿活動、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產生衝擊。南京片區加速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構建國際化創新生態體系,著力下好創新發展“先手棋”,為更高水平參與全球競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以國際創新合作為突破口,推進“離岸孵化”載體高效運營,進一步打破創新要素流通瓶頸。

2019年9月,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落地南京片區,成為劍橋大學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確保雙方合作高效推進,新區建立了工作專班和服務機制,並提供創投基金、專項資金、專門政策等支持中心發展。該中心現已啟動了在細胞篩選、生物化學材料等領域的研究。

在自貿區政策加持下,南京片區進一步強化海外創新中心的窗口作用,將其打造成“離岸孵化器+海內外合作空間+服務機構”的集成孵化平臺。同時,不斷完善支撐海外人才團隊和創新項目落地全流程服務體系,多渠道多平臺推動國際創新資源和發展需求有效對接,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和成果轉化效率。

截至目前,南京片區已在美國硅谷、波士頓,英國牛津、劍橋,瑞典斯德哥爾摩等地建設7個海外創新中心(孵化器),累計推薦項目200餘個,其中52個落戶項目、27人入選省市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

《江蘇要情動態》|“雙區”聯動打造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驗田

——以新型研發機構培育為突破口,全面盤活產學研資源,進一步打破產業與創新“兩張皮”瓶頸。

新型研發機構是近年來南京片區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抓手。片區設立後,圍繞“減少束縛”與“加強激勵”兩條主線,進一步推動新研機構一所兩制、民辦非企等機制改革,力促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

南京江北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長聶永軍說,“南京片區設立不到2個月,便率先試行科研人員‘雙聘制’,鼓勵和允許科研人員以不同身份在新研機構和高校開展工作,化解科研人員對身份的顧慮,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等問題。”

按照“公司化運作、專業化服務、市場化研發”的原則加速圍繞核心產業培育新研機構,南京片區設立後,新增備案26家新研機構,到今年底,預期與“兩城一中心”主導產業相關的新研機構數量可實現佔比70%以上。

同時,南京片區積極探索國資平臺出“大錢”、持中股,產業技術研究院出“小錢”、持小股,研發團隊出“零錢”、持大股的制度設計,把新研機構的發展與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捆綁起來,最大程度激發團隊創造力。

——以知識產權保護與專利導航為突破口,進一步打破服務與創新發展不匹配瓶頸。

在公共服務方面,南京片區推出全國首創的“一網一廳”科創服務模式,依託線上平臺創新“政策匹配”功能,為企業精準推送政策,提供“一對一”輔導諮詢;依託線下“服務大廳”,匹配公益性資源,以窗口為“貨架”打造科技服務“超市”,一個窗口解決企業發展一個痛點。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南京片區通過搭建知識產權專家庫和線上專家數據平臺、國際知識產權和涉外法律服務平臺,建設海外知識產權維權聯盟等,為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提供專業支撐,形成了涵蓋行政保護、司法保護、仲裁調解等環節,要素齊全、結構合理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此外,南京片區深挖知識產權價值,推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分擔模式,打造“互聯網+金融+知識產權”智能服務系統,為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目前,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金額已超56億元;創新推出專利“大導航”項目,為產業規劃、企業運營安裝“導航儀”,企業專利申報量一年來同比增加24%。

靶向改革開放

築強營商環境支撐體系

今年3月,“國際化名醫中心”啟動建設。“我們拿地即開工,項目建設提前了2個多月。”南京國際健康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前期開發部負責人石建華說,自貿區“拿地即開工”改革,降低了企業交易成本。

一年來,南京片區新增註冊企業1.3萬餘家,註冊資本828億元;引進外資企業66家,實際利用外資7.9億美元。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國際貿易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南京片區實現外貿進出口額增長18%,服務進出口額增長40%。

南京江北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林其坤說,對標“國內一流、國際公認”,南京片區持續深化改革,在金融開放、投資貿易便利化、創新發展、服務國家戰略等領域,先後推出了219個改革案例,著重築強營商環境支撐體系,營造親商愛商發展氛圍。

——著力推動商事改革和深化放管服工作,提升政務服務和投資貿易便利化。

結合自身實際和市場發展需求,南京片區聚焦推動服務貿易便利化、技術人才流動便利化、市場投資准入便利化等重點,逐步推動改革創新紮實落地。

為提升貿易便利化,南京片區依託生物醫藥集中監管與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基於“企業誠信管理、產品風險評估、企業生物安全管理”的特殊物品生物安全控制體系,實現海關檢驗檢疫部門集中查驗監管服務前置、信息共享,蛋白質藥物等生物製品進口審批時長從20—30個工作日縮減為1—3個工作日。

為提升技術人才流動便利化,南京片區推出了外國人來華工作便利化“1+5”政策大禮包,在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受理點,可實現更多業務的本地化辦理;在延長許可時限、拓寬創新主體引才綠色通道、鼓勵引進外籍青年人才、賦予片區人才認定自主權、試點建設外國人來華工作信用體系等方面實施更為便利化的管理措施。

為提升市場投資准入便利化,南京片區聚焦主導產業,加強對人才引進、設計研發、生產運營、產品應用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創新專業招商、資本招商、產業鏈招商等模式,加快建立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協調機制,一年來,先後引進各類大項目30餘個,總投資近500億元。

《江蘇要情動態》|“雙區”聯動打造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驗田

——著力推動全國首個法治園區高標準建設,全面構建法治環境“強支撐”。司法是衡量營商環境的重要參數。南京片區實施方案提出,要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打造全國首個法治園區。圍繞服務開放型經濟發展,南京片區陸續出臺了多項國內首創扶持政策,鼓勵支持境內外優質法律服務機構集聚、提供一帶一路國家高端法律服務、打造知識產權保護法治鏈條等,夯實片區法治建設基礎。

南京片區首創推出境內外律所“多元複合式”聯營、建立“民辦非企”國際商事調解中心等模式,加速整合境外高端優質法律資源,探索一站式跨多法域法律服務,面向全球開展法律服務實踐,提升法律服務能級和國際化水平。

——協同新金融產業穩步推進金融開放創新,蓄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圍繞“新金融中心”建設基礎上,南京片區加快推動“產融中心”“五層級”基金街區等平臺載體建設,力促區域金融、科技和產業協同發展,構建支持創新創業的金融“生態圈”。

南京片區積極推動金融對外開放,大力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探索為企業提供定製化的國際金融服務;推出“自貿雲服務平臺”,為跨境貿易融資提供“科技+金融”全流程服務;著力推動資本項目外匯收入支付便利化工作,建立外匯收入支付綠色通道,實行外匯收入支付宏觀審慎管理;同時,創新推動境內外匯(NRA)賬戶改革,聯合銀行充分摸排企業跨境融資需求及NRA企業結匯需求,利用境外資金融資成本低的優勢,節約企業辦理錯幣種跨境融資財務成本,為片區開拓境外市場、挖掘境外企業提供新渠道。(完)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信息社江蘇中心

小編:w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