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博爾赫斯說,圖書館是最像天堂的地方。但有的圖書館不是。/圖蟲創意

想在圖書館安靜的書桌上看一整天書,

大多數中國人只能像吳桂春,

到大城市去。

五柳居士是陶淵明,易安居士是誰?

2011年,民工吳桂春參加東莞圖書館的知識競賽,答對了這道題,贏得了一本筆記本。

據《人物》7月20日報道,如今將近十年過去,這個筆記本上也記錄了吳桂春在東莞每一年的收入情況,最少時只有3100元一個月。

在這漫長動盪的半年裡,“農民工留言東莞圖書館”事件是為數不多令人覺得溫暖的事情。

6月底,湖北人吳桂春因受疫情影響,找工作無果,最終決定離開這座承載自己17年打工生涯的“世界工廠”——東莞。

臨走前,他來到東莞圖書館,打算退掉自己的借書證。12年間,東莞圖書館填補了吳桂春枯燥乏味的打工生活,成為他三點一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支點。

在館員王豔君的引導下,留戀不捨的吳桂春在一張讀者服務表裡寫下“餘生永不忘你”“識惠東莞,識惠外來民工”的動人文字。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吳桂春留言。

東莞圖書館用這麼一則自帶爆點的公共事件,展現出其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人文關懷,

但並不是所有的圖書館都有如東莞圖書館一般的內容和服務。

近年來,我國各大城市相繼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圖書館之城”建設之中。

2003年,深圳市率先在全國範圍內提出“圖書館之城”的建設目標,試圖擺脫公眾對於深圳是“南方邊陲漁村”“文化沙漠”的固有印象。

2014年,深圳市共有625個公共圖書館,數量比2002年增加了2.5倍。

同一年,廣州推出“圖書館之城”建設規劃,和深圳一同狂奔競賽,預計在2020年達到每8萬人擁有一家圖書館。2018年,廣州市擁有公共圖書館191個,平均每7.8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提前兩年實現目標規劃。

不斷擴張的公共圖書館,能否帶來服務水平和閱讀水平的等價提升?與大城市相比,在中小城市以及廣大鄉鎮,圖書館少得就像奢侈品。

想在圖書館安靜的書桌上看一整天書,大多數中國人只能像民工吳桂春,到大城市去。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廣州圖書館。在建設“圖書館之城”的路上,廣深都參考了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模式。/圖蟲創意

不夠“公共”的公共圖書館

圖書館是一個不斷生長著的有機體,圖書館學第五定律如是說。

我國圖書館歷史悠久,在古代大多用“亭”“臺”“樓”“閣”“軒”“局”之類作名稱,此類圖書館一般為私人所有,藏書面向特定官僚階層和高級知識分子,不對外開放。

公共圖書館的概念直到近代才出現。1903年,武昌文華公書林建立並對外開放,這是中國第一家公共圖書館。

1998年,北京圖書館改名為中國國家圖書館,同時進行一系列改革,取消對讀者辦證的所有限制,只要你出示身份證,就能辦理借書證,這標誌著公共圖書館第一次真正面向全體社會公民開放。

可以說,中國大陸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誕生不過才二十幾年,這必然意味著國內公共圖書館的發展還不是很完善。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北京,國家圖書館內部。/圖蟲創意

據文化和旅遊部統計,直到2019年底,我國公共圖書館僅有3196個,平均每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的建築面積為121.4平方米。

公共圖書館數量少,但網紅圖書館卻很多。

2017年10月,佔地面積33700㎡、據說可藏書120萬冊的天津濱海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現代科技感十足的設計立刻吸引全國各地的遊客,天津濱海圖書館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最美圖書館”。

高熱度同時伴隨著質疑聲,圖書館內的“書山”牆上貼滿用圖片打印的“無字天書”;層層疊疊的階梯造成肉眼可見的安全隱患;場館內整體光線也被業內人士質疑不適宜閱讀……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天津濱海圖書館內景。/圖蟲創意

類似噱頭大於內容的網紅圖書館還有很多,比如秦皇島的“中國最孤獨海邊圖書館”、戴家山村的“最美鄉村博物館”……

這些網紅圖書館,設計花哨、意境十足,但想要提供真正貼近公眾的服務,恐怕還有一定難度。

公共圖書館除了數量少外,地域分佈也極不均衡。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中國統計年鑑2019》,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等東部沿海地區的公共圖書館發展狀況明顯優於中西部地區。

以每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建築面積為例,天津市全國排名第一,每萬人擁有259.7平方米,河南省墊底,僅有70.2平方米,前者是後者的3.7倍。

隨著市民生活的不斷髮展,近幾年我國公共圖書館數量增長迅猛,但圖書館的藏書質量仍然是我們需要擔憂的問題。

目前來說,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圖書質量總體堪憂

書籍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低俗化、同質化、粗製濫造的出版物,圖書館也一味迎合讀者的需求,選書愈加通俗化,成功學書籍、情感雞湯書籍、通俗娛樂讀物大行其道。

內容缺乏專業性,整體圖書結構上也很不合理。有人曾對湖北、北京、上海的三家圖書館供應商的書目進行分類統計,結果顯示,人文社科類圖書中,

經濟管理類、政法類圖書,以及計算機類圖書的出版比例將近一半,遠遠高於其他學科。

想看書而不能,

讀者比圖書館更難

公共圖書館數量少、離家遠,藏書質量又參差不齊,這導致很多市民選擇不走進圖書館。

截至去年9月底,廣州共建成公共圖書館229個,其中還有目前世界上以城市為命名單位、面積最大的公共圖書館:廣州圖書館。

但中山大學課題組的一項調查結構顯示,有近六成半的受訪者沒有去過廣州市的公共圖書館。其中,七成人表示是因為沒有時間和圖書館離家太遠,將近一半的人認為找書、借書過程太麻煩

另外一項資料則顯示,美國公共圖書館有效持證讀者佔總人口的2/3,英國為58%,而中國僅有0.47%。種種數據都表明,我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尚不盡人意。

借閱率同樣很低。據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研究員蔡迎春調查,2017年廣東省的縣市級公共圖書館,有將近一半的圖書從未被借閱過,全省各圖書館“常被借圖書”(年借閱率超過3次)的數量約為藏書總量的10%,其中有7個市縣級圖書館的“常被借圖書”數量低於藏書總量的1%。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在很多圖書館,大量館藏圖書處於休眠狀態,積壓落灰。/圖蟲創意

採購流程落伍、採購人員專業水平不足,是造成借閱率低的主要原因。

一本書經圖書館採購人員採購,分類上架,最後流到讀者手中,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此時,新書早已成“舊書”,讀者借閱慾望也大大降低。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國內公共圖書館逐漸興起一種“你選書,我買單”的資源採購模式。圖書館和書店合作,讀者可直接到指定書店登記“借書”,閱讀完畢後歸還給圖書館,圖書館再將這些圖書收納進館藏。

“你看書,我買單”的服務模式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讀者走進圖書館,但好不容易走進來,眾多借書門檻卻又打擊著我們的借書熱情。

愛搭不理、沉迷於追劇、織毛衣的圖書管理員是潑向我們的第一桶涼水。有時候去服務檯諮詢問題,還要忍受工作人員不耐煩的臉色,借書體驗實在太差。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圖書分類索引是很專業的事情。/電影《木乃伊》

借書卡工本費、存包費、文獻複印費……五花八門的收費項目也無形之中抬高了讀者的借書門檻。

為了保護古籍,很多圖書館的古籍部和特藏部不允許一般讀者進入和借閱。想要閱讀研究,只能申請複印或者下載電子版,聽起來簡簡單單的操作,卻被圖書館搞得比登天還難。

某些圖書館簡直是將古籍當做古董和斂財機器供養起來。

學者林慶彰為編寫《民國時期經學叢書》,曾到南京圖書館申請閱讀民國時期書籍,圖書館的管理人員卻說不能影印,掃描也只能掃描全書的三分之一,更珍貴的書則只能掃描一頁。

還有一次,林慶彰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幫忙,影印一部該館收藏的林履信著作,卻被告知,印一頁就要九十元,一本五百頁左右的書,印一份就需要人民幣四萬五千元。

同樣在借閱古籍過程中經歷過數次挫折的微博博主“弗慮弗為”不禁感慨:

“實體書複印天價收費,網絡提供的電子版不僅難以取得(IE6專享),而且每頁覆蓋巨大的水印,你花10%的精力知道圖書在國圖,最後要用10%的精力去研讀使用,卻要花80%的精力去取得,這就是我們國家公立圖書館的現狀。”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圖書館服務公眾,也服務知識,照管圖書、傳播知識,是其最重要的責任。/《照管圖書:圖書館及其設備的發展》,作者: [英] 約翰•威利斯•克拉克 (John Willis Clark)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圖書館學專家威廉森(Charles Clarence Williamson)曾說:“圖書館的作用在於作為一個情報源而不是一個書庫。”

哲學家舒茨認為:“作為一個社會文化機構,圖書館的任務是保障自由暢通,毫無保留地向全體市民提供已出版的各類文字、圖像以及音頻信息,為他們創造娛樂性閱讀,自學進修以及信息研究等良好環境。”

想要真正明白這一道理,拋開新奇造型、宏偉建築和唬人噱頭,讓所有慕名前來和偶然闖入的讀者,都能在登上圖書館書梯的每一級臺階時,感受到從內心深處湧出的踏實和溫暖,我們的公共圖書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英國圖書史專家、劍橋大學博士大衛·皮爾森在《大英圖書館書籍史話》裡指出,書是文化的載體,摧毀書也就是摧毀文化。同樣的,圖書館不能讓公眾自由開放地獲取知識,也是對知識的摧殘。

好的圖書館是什麼樣的?

圖書館是城市的文化地標,呈現著一座城市的精神厚度。

正如約翰·希爾在其著作《淘書人》中所說:“偉大的圖書館不是建造出來的,而是在漫長曆史中發展而來的。”

通過圖書館,我們或多或少總能感受到其所在城市的歷史和風貌。

粗略看看每年評選的世界最美圖書館,恢弘壯觀的建築外觀、現代新穎的設計理念、華麗精緻的裝飾擺件、夢幻古樸的情調氛圍……歐美很多優秀的圖書館,本身建築就是一個藝術品。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紐約公共圖書館,位於曼哈頓的中心地帶。/unsplash

更重要的是圖書館的內容。美國作家斯圖亞特·A. P. 默裡在《圖書館:不落幕的智慧盛宴》一書中,詳細介紹了世界上著名的50座圖書館,並記錄下無數圖書館人為建設圖書館和保存人類遺產所作出的努力。

法國國家圖書館附設的數碼圖書館,可供所有人上網瀏覽,並且一直得到穩定發展,現已有幾十萬冊的掃描書籍和圖像。

約翰遜圖書館24小時開放,隨時刷卡進出。晚上無人看管,館內卻極其安靜,人們打地鋪看書都不會有人打擾。

1997年,為解決空間嚴重不足問題,魁北克國家圖書檔案館大膽創新,將館內全部圖書(24萬冊)送往蒙特利爾市中心剛剛翻修的一座工廠保存。

大英圖書館所有肉眼可見的磚塊都經過精心挑選,裂開時就像是人的笑臉;圖書館入口處的木質畫框上,整整寫了169個“YES”,以此希望所有來此的讀者都心情愉悅、心懷希望。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大英圖書館的外形像一艘破開冰川的遠洋客輪。/Patche99z

柏林市中心的圖書館不僅可以借閱書籍,還能借閱油畫、雕塑等藝術品,且像圖書一樣可以續借。

這些基於實用主義和人文關懷的種種創新,充分展現了國外圖書館作為城市的“第三空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和都市人建立起的精神默契。

這種默契,我們最近有幸能在吳桂春和東莞圖書館的互動之中瞥見,卻不能否認,這仍然是國內絕大多數圖書館需要努力學習的地方。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一位圖書管理員的日常。作者司各特•道格拉斯曾在阿納海姆公共圖書館任圖書管理員。/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品方: 世紀文景

要不是吳桂春,誰還記得圖書館 | 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