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后,《雷雨》中的周萍,还有没有探究的现实意义

《雷雨》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话剧作品,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它是一部家庭悲剧,更是一部社会悲剧。80多年来,对其赏析的评论文章很多,但这些文章更多是从社会角度来评价的。我今天主要就周萍的悲剧命运,从家庭的角度及其现实意义来作个探究。

80多年后,《雷雨》中的周萍,还有没有探究的现实意义

一、回顾周萍的悲剧命运

周萍是周朴园与女仆鲁侍萍的私生子,周朴园为了娶有钱人家小姐抛弃了鲁侍萍,年幼的周萍就被送到乡下,由祖母抚养成人。而这期间,父亲周朴园根本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后来周萍被父亲送进学校学习矿课,以便发扬周家家业。直到25岁,周萍才得以回到周公馆,但却与继母周繁漪产生畸形的乱伦之恋。后来随着这种乱伦意识的觉醒,他开始寻求解脱和拯救。于是,他把女仆四凤当作救星,却不料四凤是他同母异父的妹妹,这让他更加陷入了毁灭性的灾难之中。最终他用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而又痛苦的生命。

可以说,周萍是被命运作弄的的不幸者,同时也是被自己作弄的悲剧人物。

二、周萍的悲剧命运原因探析

结合整个剧情,单从家庭角度来梳理一下周萍悲剧命运的成因:

1、 隔代抚养所造成他飘摆不定和缺乏独立的性格。

从抛弃鲁侍萍的那一刻起,周萍就是周朴园心中的一根刺,所以,周萍的成长就注定是在不健全的环境中。从小跟着祖母,又是在一个封建大家庭,这在物质上应该优裕的。而我们都知道,隔代抚养,祖母也好,祖父也罢,尤其是在这种缺少母爱,父亲又不关心,又是家族长子的情况下,会是怎样地溺爱。而这种溺爱使得周萍在成长过程中渐渐没有了独立的意识,思想上也飘摆不定,这就为后来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2、 从小缺失父母之爱以及周朴园的专制造成性格上的懦弱。

一般来讲,母爱使人温暖,父爱使人坚强。

心理学上认为,从小缺失母爱的小孩会产生强烈的恋母情结。而周萍从小就“没有”了母亲,在他的潜意识中肯定会有这种情结。我认为,她和后母繁漪的畸形之恋,就是恋母情结的最终反映。所以当他的乱伦意识苏醒之后,他就想拼命地摆脱。

周萍虽然有父亲,但这个父亲要不然不出现,出现了也是一副威严的面孔,专制得令人窒息。所以,周萍在性格上自小就胆怯、懦弱。这种性格使他不敢面对现实,这也是他最后选择自杀的重要因素。

80多年后,《雷雨》中的周萍,还有没有探究的现实意义

3、 不健康的家庭环境让他也成为了一个自私、满口“道德”的伪君子。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因素,而周萍却是在一个有缺失、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的。父爱母爱的缺失前面已经说过,下面就谈谈家庭环境的不健康。

戏剧在第二幕借繁漪之口我们可以看到:

“你们的祖父、叔祖,同你们的好父亲,偷偷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祸移在人身上,外面还是一副道德面孔,慈善家。社会上的好人物。”

“你父亲是第一个伪君子”

管家鲁贵也说,

“反正有钱的人顶方便,做了坏事,外面比做了好事装得还体面;文明词越用得多,心里头越男盗女娼。”

这样的环境使得周萍最后也成为了一个自私、满口“道德”的伪君子。周萍在乱伦之恋时说,“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后来却是“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他甚至还时时说他父亲是个“很道德”的人。他正在成为他父亲一样的人。

后来他跟四凤的爱情,其实也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觉得她新鲜”,有“他最需要的一点东西”,他觉得四凤能够“拯救”他。但是,他有没有想过要给四凤什么,没有!假如没有这一场的悲剧,可以说,到了矿上,一旦有新的他觉得“新鲜”的女人出现,他同样会抛弃四凤的。他对繁漪也好,对四凤也好,其实都是自私的爱。

可以说,自私、虚伪也是他走向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4、 这一切让他成年后又缺乏理性、没有勇气和担当的品质。

如果说上面几点因素,是周萍不能选择和控制的话,那么,在周萍成年以后(25岁之后)发生的事情,他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爱繁漪,而繁漪明明是自己后母,这明明是乱伦之恋,他居然不可抑制,这很显然是缺乏理性的表现,而之后又没有勇气承担,只想着要抛弃。爱四凤,当然,这个血缘之伦的违背,可以是冥冥之中安排的,他并不知情,但最后却又担当不了。

作为一个25岁的青年人,没有理性,没有勇气,没有担当,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在那样一个转型的社会,最终走向悲剧结局是必然的。

80多年后,《雷雨》中的周萍,还有没有探究的现实意义

三、周萍悲剧命运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必然会超越时代,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雷雨》时代的社会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没有必要再去揪住它当时的社会意义去分析。但是,周萍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家庭悲剧意义,到现在还有非常重要价值,能给予我们当代人很多重要的启示。

1、 各位做父母的,既生子女,就应该克服各种困难,承担起养育子女的责任。

现在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城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很多人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因此很多家庭不得不把抚养小孩的工作丢给老一辈,这就造成很多小孩被隔代抚养。而这就给小孩的成长带来了性格发展的隐患。客观上讲,祖父祖母养育小孩的方式很多是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的,那么,各位做父母的,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何来弥补教育的缺陷,而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否则你即便赚了最多的钱,恐怕都是弥补不了小孩成长的缺陷。

周萍的悲剧,除去社会的因素,隔代抚养造成的飘摆不定,也应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2、 小孩的成长,父爱母爱缺一不可。

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这其实说的就是小孩成长的两个方面:“父爱如山”,是刚强,是坚韧,是沉稳;“母爱似水”,是柔和,是温情,是包容。小孩的成长需要这种刚与柔的结合,否则可能带来性格上的缺失。

所以,在小孩的抚养上,做父母的,不能只顾自己的生活,而把小孩丢给另一方去承担,父爱母爱缺一不可。

周萍自小缺失母爱,父亲即便出现也是一副威严而专制的面孔,这就造成周萍不单在父亲面前胆怯、懦弱,更使得他在重大事情面前显出这种性格的本质。

80多年后,《雷雨》中的周萍,还有没有探究的现实意义

3、 做父母的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小孩健康成长。

大家都知道,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这在周公馆有么?没有。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什么样的小孩。周萍的祖父、叔祖是一个带着道德面具的伪君子,就养出一个虚伪的周朴园;同样,周萍也“佩服”着他的父亲,也正在朝着父亲的模样成长。

在我们现代的实际生活中,也同样如此。家庭环境、家庭氛围是靠父母营造的,这里面有父母有心的营造,也有父母无形的影响。什么样的父母,会营造出什么样的家庭气氛。只要我们认真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家庭,就会发现,莫不如此。而周公馆就是强有力的例证!我们父母的用心、人格影响都是营造家庭环境的核心因素。

4、 作为小孩,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内省,要逐渐培养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感。

一个人的成长,从本质上来讲,父母及家庭环境都是外因;真正起决定因素的还是自身的内在因素。上面说过,人要学会内省,要学会独立思考,要有辨别能力,要能够勇敢,要逐渐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周萍为什么会如此的悲剧?因为他缺乏这些能力。我们再看看《雷雨》中的另外两个人就不一样:周冲,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周朴园?鲁大海,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鲁贵?很明显不会,除去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我认为,这两人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有敢于反抗的勇气。这就是不同于周萍的地方。

所以,作为青少年,我们看《雷雨》,看周萍的悲剧命运,还需要从人物自身的因素去探究,这样才可以得到有利于我们成长的积极因素。

总之,品味经典,不能仅仅是把它还原到那个时代去分析它的思想意义,我们还要能够超越时代,超越地域,去挖掘出它在当下的价值。《雷雨》中周萍的悲剧命运,可以启发我们现代很多家庭,如何去教育好下一代;也可以启发我们青少年,去发掘出如何健康成长的内在因素。

2020-4-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