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明清】穿越回明朝我也不去做王爷

【大话明清】穿越回明朝我也不去做王爷


穿越小说中有一部分是穿越回明朝,称之为"明穿",其中的代表就是《回到明朝当王爷》。小说写的非常精彩,引人入胜,但是你要问我,我不会去明朝做王爷。王爷,听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牛的什么似的。但是,明朝的王爷真的不怎么样。


【大话明清】穿越回明朝我也不去做王爷


明朝的王爷

明朝皇帝的儿子一律封亲王,岁禄万石,视为一品,爵位由嫡长子继承;亲王的其他儿子皆封郡王,岁禄二千石,视为二品,爵位由嫡长子继承;郡王其他儿子皆封镇国将军,岁禄千石,爵位由嫡长子继承;镇国将军的其他儿子皆封辅国将军,岁禄八百石,爵位由嫡长子继承;辅国将军的其他儿子皆封辅国中尉,岁禄三百石,爵位由嫡长子继承;辅国中尉的其他儿子皆为奉国中尉,岁禄二百石,其后皆为奉国中尉。明朝的皇族爵位是不可降低的,即使犯罪也是剥夺本人的爵位,由儿子继承,世袭罔替。这是明初制定的,历代皇帝都会不同程度的提升皇族的待遇。山西晋王府,明初只需年俸1万石,到了嘉靖年间,增长到87万石;河南周王府,由1万石增长到69万石;湖广楚王府,由1万石增长到25万石。

除了这些工资性收入,明朝的藩王还有其他的收入。皇族可以通过向皇帝乞请或者巧取豪夺的方式"圈地"。比如皇帝赐给福王两万顷土地,本来定在河南,但河南好地圈尽仍然不够,不得不跑到湖广、山东去圈占最好的良田。所以史书说,有明一代"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许多王府拥有的土地动辄万顷:景王、潞王在湖广等地庄田多达4万顷;福王庄田2万顷;桂王、惠王、瑞王的庄田各3万顷;吉王在长沙,有地七八十万亩,长沙、善化两县田地的40%也归吉王所有。明朝的藩王也经常向皇帝哭穷,索要各种特利。许多地方的收税权陆陆续续划归了各地王府:周王拥有开封的税课权,潞王占有河泊所26处,潞城县的商税被赐给了清源王,屯留县的则归辽山王所有。平遥王说自己家口太多,生活不宽裕,皇帝命令,把黎城县一年的商税划给他……


【大话明清】穿越回明朝我也不去做王爷


明朝的藩禁

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就是说明朝的藩王虽有封地和亲王的爵位,但是其封地的所有权还是的,而虽有亲王的爵位但却管不了封地的百姓,同时虽有俸禄但却不参与朝政。明初,朱元璋大杀功臣,造成边防出现漏洞,于是朱元璋就分封自己儿为藩王,带兵镇守边防,其中实力较强的有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朱允炆登基的时候,他才会急着去削藩,不过最还是失败了从这点我们就可以想象当时地方藩王的权势是多么的强大。

燕王朱棣登基后,本就藩王出生的他对藩王的威胁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虽未再削藩,却对藩王做出了种种的限制,最终形成了明朝有名的"藩禁"。一是宗藩不得预兵事,同时不断削减藩王的护卫,明宣德后王府一般就不设置护卫了,由地方部队负责王府的安保。二是参政、出仕、从四民业之禁,在军事上削弱宗藩之后,又在行政上对宗藩严格限制,不许预政事,不许出仕,不许应科举,沈德符说:"本朝宗室厉禁,不知起自何时,即绝其仕官,并不习四民业。"(《万历野获编》卷四)。三是出城之禁,藩王相见之禁,为了把藩王紧固在一城之内,为了防范藩王之间的联系和串通,规定"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薄禁严密,一至于此"(《明史》卷一二○)。四是入朝之禁,宣德以后,亲王入朝,已鲜行。正德四年明确规定:"亲王朝觐,虽载祖训,英庙之时,亦尝一举,然久已不行,以故比旨崇王请朝,则贻书免之,今后凡亲郡王请身人朝旨并免,著为令。"(《明式宗实录》卷五八)宗藩有事,不能自己赴京自诉,"必求长史代启奏闻,非纳贿弊,亦从沈压,若径起诉,礼宫又从参曰'擅自赴诉'送四高墙"。(《皇明经世文编》卷一八七)五是与宫府交结之禁,明代宗藩不仅本身不得参政,而且限制与官府结成较近的关系。

六是禁宗藩自置府官,明代宗藩王府官,必须由朝廷选授任命,宗藩不得自置吏。


【大话明清】穿越回明朝我也不去做王爷


圈禁的生活

有明一朝,所有皇室的支系,上到皇帝的叔叔辈,下到除皇太子外的所有儿子,一到成年就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谓"之国",也就是就藩。在省各地,他们可以享尽荣华,人间豪奢,华伟奢豪的王府以及丰厚的赡养费用。但他们一到封地,未得皇帝允许不能出自己的封地,到明朝中后期,藩王已经是未经允许不得出府了。甚至藩王的母亲死了,想回京吊孝基本都是不可能的。除非藩王和皇帝关系好,才能获准回京吊孝,也仅限在卢沟桥祭拜,不得入京城。

藩王想踏个青、打个猎,必须通过王府属官向地方官申请。由于,王府的属官不是藩王任命的,所以经常发生王府属官和地方官联手辖制藩王的事件。王府的高墙之外就成藩王永远的梦想。据野史记载,有一位藩王甚至做出了假装道士趁着夜色出府的荒唐事,出去后却被官府抓了回去,将此事上报给朝廷,被皇帝严厉批评,差点丢了爵位。王府之内虽然穷奢极欲,但是作为天皇贵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皇家礼仪,稍有行差踏错就会有属官进来劝谏。如果藩王不听劝谏,属官就会向宗人府①举报,轻者批评教育,重者发配"凤阳高墙"。所谓凤阳高墙,位于"中都"凤阳,乃是皇室专用的监狱。皇室成员但凡犯重罪获谴,都会被关进这个监狱里。建文帝朱允炆的儿子朱文圭,靖难之后就被关在高墙里,直到明英宗天顺年间才放出来,据说由于他和外界接触太少,出来的时候连牛马都不认识,完全成了废人。

藩王唯一可以离开王府的机会就是——祭祖、守陵,所以明朝有一个奇特现象,王府的陵园修的很大。陵区其实就是荒郊野外,但是专为皇室成员划分的陵区,并不像城镇那样守备森严,所以藩王们都喜欢待在那里,甚至永久住在那里。据考古发现,明靖江王陵园有一个达6000平米的生活区,还有一个几百平米的大花园,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虽没有城镇中的繁华,但也算乐得自在。所以藩王们宁愿长期守着先人们,也不愿回到奢华的王府中,最起码他们可以得到自由,能够自由呼吸,不需要战战兢兢地守着规矩。皇帝自然知道他们的真正心思,但能够换取皇权的稳固,也就睁一眼闭一眼。

于是,明朝的藩王们就是在王国守礼无过,终日碌碌无为,无所事事,热衷于向朝廷乞田问舍,尽量多地娶妻纳妾,生子无数,为的是领取更多的俸禄。据明王世贞著《皇明盛事述》载"第一代庆成王朱济炫生子一百,俱成长,其中长子朱美埥袭封庆成王,余九十九人都封镇国将军,每次聚会,同父兄弟间竟不相识"。明代中后期开始,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生育纪录一次次被刷新。据明末徐光启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数每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当代人口史学者推算的结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十倍。查明代皇家档案也就是玉牒上正式收录的人数,洪武年间是五十八人,到永乐年间,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一人,而万历三十二年又增至八万多人。(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这仅仅玉牒上列名的高级皇族数目,不包括数量更多的底层皇族。据安介生等人口史专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繁衍到近一百万人之多。

藩王想娶亲也不是一件能称心如意的事,因为有明文规定,王府的亲家,是不能在京城做官的。不能在京城当官,这就意味着不能进入权力中心,基本丧失了前途。因此,但凡是诗礼传家有点文化的家族,都不愿意和王府结亲,不论娶妻还是嫁女。那么,藩王们娶到的媳妇是啥样的大家懂得,藩王的婚姻生活也就那么回事了。

藩王除了不能结交官员以外,还不能结交"奔竞佞巧"之人。也就是说,只要地方官或王府属官觉得这个人不好,藩王就不能和他交往。而且,和藩王过从甚密,是一个洗不掉的政治污点。张居正夺情事件暴发生时被天下士大夫群起而攻之,其中一条罪状就是张居正的爷爷是王府的护卫。在这种背景之下,只有科举无望的人,愿意和藩王结交。也就是说,除了一帮打秋风的穷酸、腐儒,藩王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朋友。


【大话明清】穿越回明朝我也不去做王爷


藩王的无奈

比起生活上的苦闷,政治上的冷藏更加可怕的。明朝不是没有忧国忧民的藩王,这在一些藩王的诗作可以看到。比如秦简王朱诚泳曾自白一腔报国热忱:"报国寸心元自赤,流年双鬂欲成银。" 沈宪王朱胤栘,甚至因为自己丰厚的待遇却不能为国出力感到羞愧:"自知叨厚禄,徒说济时难。试看幽巢雀,林深能自安?"但是,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王朝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嘉靖皇帝崇信道教,终日在宫中斋醮,以至于朝政怠废。郑恭王朱厚烷于嘉靖二十七年上书劝谏。嘉靖皇帝大怒,遂以"大不敬"的罪名,削爵,发凤阳高墙,达十九年之久。周王府镇国中尉勤熨也是一位敢于直谏的忠直之士,于同年上疏劝谏世宗,"当以古帝王以法,莫溺意长生之说",并以"奉皇、汉武、梁武、宋徽为喻"劝谏嘉靖皇帝,同样也被世宗革爵,发高墙禁锢。1636年,皇太极派阿济格率军入关劫掠,清军先后攻下昌平、房山、顺义等地,一时间京城告急。远在南阳的唐朱聿键得到消息后,十分着急,他居然不顾朝廷的禁令,率领护军千余人北上勤王。当时在位的崇祯帝大怒,冬十一月下部议,废为庶人,派锦衣卫把这位唐王关进凤阳皇室监狱。土木堡之变后韩藩襄陵王朱冲秌、肃王朱瞻焰曾经尝试主动上疏,请求参与国家事务,然而无一例外都被朝廷拒绝了。

政治上的失意使这些藩王终究走上了精神解脱的道路。儒家讲究"建功立业",既然这不可能实现,那么"淡泊名利"便成为化解胸中抱负与现实桎捨之间冲突的思想出路。蜀成王朱让栩,纵情诗酒写下"物外无过诗与酒,此中何用利和名",在他身上看到了洒脱的情调。避世独居与隐退自守成为藩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相信大家在很多影视剧中也都看到过明朝王爷的幽闭情绪。在政治上无法有作为,使得隐者与隐居成为藩王们赞颂的对象与行为。他们不只是相仿陶渊明的避世隐居,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避祸方式。比如,周宪王朱有燉就是长年幽居,还将自己的幽居生活描述为"云林清趣":"几间茅屋隔尘寰,清爱流泉静爱山。采药一僧云外去,巢松双鹤雨中还。床头浊酒从教醉,世上虚名总是闲。赢得幽居多景趣,蓬莱应不比人间"。秦简王朱诚泳、唐恭王朱弥钳、晋藩庆成王朱慎钟、赵藩江宁王朱载墣等等藩王都十分仰慕推崇陶渊明。

有明一朝,藩王们主要的官方职能就是作为国家的代表在其封地内主持国家性的仪式典礼,而这些典礼有着鲜明的宗教风格,往往是由熟谙仪式乐舞的神职人员来施演的。由于藩王们在行动上受到限制,神职人员是他们唯一可以自由交往的社会精英。于是,藩王们对宗教的兴趣被点燃了。宗教文化中的神秘,成为藩王日渐干枯的精神世界的营养。一些具有声望的神职人员,王成为藩王的朋友兼宗教导师,经常被邀请到王府去主持法事;一些担任中央政府的官职的神职人员成为藩王与皇帝之间的一条联络渠道,于他们的交往也间接的增进了藩王的利益。

当然,明朝众多的藩王不是都一事无成。第一代周王朱橚喜欢诗词和医药。在诗词方面,朱橚成就一般,但在医药方面,朱橚却成就惊人,后世李时珍就"剽窃"了不少他的著作内容。其中,朱橚成就最突出的一本著作是《救荒本草》。《救荒本草》共记述植物414种,其中近三分之二是以前的本草书中所没有记载过的。而且,此书采取插图的形式,让人们更直观的认识药草,对明朝此后医学著作影响很大。朱载堉郑王嫡世,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其父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载堉自幼深受影响, 喜欢音乐、 数学,聪明过人。载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因此,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主要著作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朱载堉在天文、音乐、数学三个领域成就惊人,尤其是音乐方面的《十二平均律》,解决了音乐领域一千多年来的难题,是近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世界上第一架钢琴,就根据《十二平均律》制造出来的。

明朝的藩王虽然高高在上,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享受最好的生活。但实际上就是一头头被圈养的猪,他们不能干任何事情,就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混吃等死。如果你是一个"宅男"可以穿越去做个藩王,可以正大光明的宅在家里。



①宗人府是中国古代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设立于明朝初期,初称大宗正院,不久改称 宗人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