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故鄉,人傑地靈的山東特色劇,曲調悠遠綿長,八大劇中之一

今天我來介紹介紹山東特色劇種,作為孔孟的故鄉,山東最為代表的劇那就是“呂劇”

山東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 是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 迄今有100多年曆史。

孔孟故鄉,人傑地靈的山東特色劇,曲調悠遠綿長,八大劇中之一


呂劇音樂是在從山東漢族民間俗曲演變而來的“坐腔揚琴”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其最為突出的特點是: 既是“戲曲”又是“曲藝” 。其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唱曲牌。曲調簡單樸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種。 呂劇的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其次為二胡、三絃、琵琶、笛子、嗩吶等,可視劇情酌情增減。新中國成立姊妹易嫁後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絃樂器。伴奏多采用“學舌”(對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場伴奏樂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鑼、小鑼、大鐃鈸、堂鼓、打鼓等。鑼鼓經均自京劇等劇種吸收。

呂劇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聲為主,個別高音之處則採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處理,聽起來自然流暢。呂劇的唱腔講究以字設腔,以情帶聲,吐字清晰、口語自然。潤腔時常用寫滑音、顫音、裝飾音,與主要伴奏樂器墜琴的柔音、顫音、打音、泛音相結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帶出的過渡音、裝飾音渾然一體,使整個唱腔優美順暢。

孔孟故鄉,人傑地靈的山東特色劇,曲調悠遠綿長,八大劇中之一


呂劇使用的語言屬北方語系的濟南官話。其重字規律和讀音咬字方法都與普通話多有近似之處。呂劇傳統劇目的舞臺道白,是以濟南官話為標準的基礎上偏重於上韻;而現代戲的道白則直接使用濟南官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呂劇善於運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群眾語言作為劇詞,並以此來塑造人物形象。

板式

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二板、慢二板、反二板、二平、反二平、二六、反二六、六水、反流水、散板、反散板、尖板、搖板、回龍、娃娃腔(又名娃娃調)、鳳陽歌等。

曲牌

曲牌多數來自“山東琴書”明清以來的民間小曲,娃娃腔、蓮花落、羅江怨、疊斷橋、呀二喲、靠山調、普呂劇地錦、想思、打茶文、亂彈、樓上樓、呀兒僧、上合調、迎春調、小上墳、慢鳳陽歌、鳳陽垛、打棗竿、陰陽句、(又名樓上樓)、後孃打孩子、大漢口、漢口垛、(又名上合調)、下合調、畫扇面、絲羅扣等。

迎賓、送客、祝壽、擺宴、拜堂等曲牌。

孔孟故鄉,人傑地靈的山東特色劇,曲調悠遠綿長,八大劇中之一


樂器

四大件:墜琴(主弦)二胡、洋琴、三絃(現一般用琵琶)。其他:高胡、古箏、笛子、笙、竹笛、長 笛、嗩吶、海笛(小喇叭)、大提琴、電子琴、貝司等。

打擊樂器:板鼓、板、堂鼓、定音鼓、大鑼、小鑼、湯鑼、鈸、荷葉鈸、小鈸、蘇鑼、木魚、梆子、碰鈴等。

鑼鼓點:(也叫鑼鼓經)一擊鑼、陰鑼、四擊頭、大鑼垛頭、小鑼垛頭、叫頭、回頭、衝頭、快衝頭、收頭、鳳點頭、帽兒頭、住頭、抽頭、長垂、慢長垂、快長垂、串垂、亂垂水底魚、一封書、紐絲、滾頭子、撲燈蛾、緊急風、、絲鞭、望家鄉、崩登倉、八打倉、扎多衣等

孔孟故鄉,人傑地靈的山東特色劇,曲調悠遠綿長,八大劇中之一


聲腔

有:大嗓、嗓小、二本嗓、真聲、假聲、真假聲、雲遮月、潤(念YUEN)腔、行腔、拖腔、塌中、走調、跑調、不搭調、冒調、荒調、涼弦、走弦、跑弦、不復弦、強板、撤板、頂板、閃板、過板、俏板、丹田音、嘎調、平聲、仄聲、合轍、押韻、氣息、換氣、偷氣、存氣、氣口等。

服裝

水衣子(也叫溻褂子):演員穿服裝(戲裝)以前,貼身穿的一種開大巾上衣,是保護戲裝用的,一般是用棉白布做成,也有用油布做成,是為演員出汗保護戲裝用的。

竹衣子:用細竹節穿而成的一種上衣,一般劇團沒有,唱角用的,在胖襖外,為的是保護服裝,一般為:蟒和道袍之用。

胖襖(墊肩):是生行演員,扮演古裝戲時,為了體形的美觀大方好看,穿的一種用棉花白布做成的上衣。

大襪子:是用白布做成的一種長筒襪子。

呂劇的角色行當體制是按照生、旦、淨、醜四大行當劃分的。

生行

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諸行

小生多扮演劇中年輕公子、儒生,以念唱為主,唱腔講究情緒變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摺扇等功夫。

老生飾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稱鬚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為劇中正派人物,表演穩重大方,要求唱腔渾厚,注重褶片、袍帶、髯口、帽翅等技功。

娃娃生為扮演戲中的兒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須具備一定的武打功夫。

武生系扮演劇中的武士、俠客一類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槍把子套路。

旦行

包括青衣、花旦、閨門旦、彩旦、武旦、老旦等類

青衣,扮演成年婦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暢、字正腔圓、清亮細膩,並具水袖、圓場功夫,表演時情感充沛。

花旦,扮演活潑熱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潤,吐字清晰、身段靈活嬌俏。

閨門旦,扮演未出閣的大家閨秀或貧苦人家有教養的妙齡少女。道白注重聲韻,唱腔委婉纏綿,形體端莊,注重水袖、摺扇等功夫。

彩旦,又稱彩婆子,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婦女,其表演動作及臺詞多源於生活。

武旦,扮演劇中有武藝的女子,要求身段輕捷靈活。

老旦,扮演劇中老年婦女,表演側重老態,要求唱做唸白穩重大方。如《穆桂英掛帥》中的佘太君等。

孔孟故鄉,人傑地靈的山東特色劇,曲調悠遠綿長,八大劇中之一


淨行

花臉

呂劇中以花臉行為主要角色的傳統劇目較少,僅有《王定保借當》中的李武舉、《溫涼盞》中的洪彥龍等幾個花臉角色,尚未形成該行當獨有的成套表演程式。新中國成立後該行當的角色才逐漸增多,如《打焦贊》、《打瓜招親》等劇中的武花臉表演。

醜行

包括小丑、老醜、武丑

小丑多扮演劇中不戴髯口的醜行角色。其表演生活氣息濃厚,語言豐富通俗,道白多用鄉音方言。常扮演劇中詼諧、刁鑽或奸猾等不同性格的角色。如《王小趕腳》中的王小等。

老醜主要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動風趣。如《洗衣記》中的田二洪等角色。

武丑角色在呂劇傳統劇目中並不多見,只是後來由於移植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才逐漸形成該行當。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臺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小戲劇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運用生動的群眾語言,善於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強烈的感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