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職場不委屈:除了忍受和反抗,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誰的職場不委屈:除了忍受和反抗,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孫楊被禁賽8年,委屈!

《安家》孫儷被客戶夾傷手指,委屈!

說起職場委屈這個話題,不管是職場小白還是老司機,都會秒變“祥林嫂”。

每個人心中總會有那麼幾樁好像永遠過不去的事,一想起來,總會氣鬱於胸,或者苦澀難言。

是啊,誰的人生不委屈。

面對委屈你會怎麼做?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還是不管不顧大肆發洩?

顯然這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面對委屈,我們要靈魂三問,去尋找第三條路。

01 靈魂三問,去偽存真

你理解的委屈,可能都是錯的

誰的職場不委屈:除了忍受和反抗,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第一問:你是真的被委屈了嗎?警惕自我服務偏差。

先說一個小故事:

這週一,我被主管叫到大Boss辦公室,說對我遞交的一個宣傳視頻,非常不滿意,然後把我狠批了一頓,原因就是視頻裡要加的一個元素,我沒加。她提醒過我,但我沒執行。

我很委屈。這個項目,我苦心做了8個月;那個元素,部門團隊一致認為不適合加入,但忘記彙報。

我本想借著這個視頻,在大Boss那裡邀個功呢,卻被主管的一盆涼水,澆了個透心涼。

為了這點“小毛病”,就否定一切?我感到特別的不值,回到座位,心情極差。

我是真的被委屈了嗎?冷靜過後,我發現其實我是陷入了“自我服務偏差”的陷阱。

  1. boss在負責一個更大的項目,我的只是其中一環。我認為我很重要,但跳出來看,其他人做的事可能更重要。
  2. 大項目進展不順,急需我的這步棋,但顯然當前我沒有達到預期。
  3. 我忽略領導意見的這個“小毛病”,從管理上來是個很大的問題。這種行為,必須制止,否則會增加很大的敞口風險。


誰的職場不委屈:除了忍受和反抗,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每個人都本能高估自身功勞,並傾向於以有利於自身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直覺。心理學上,對這種現象的統稱為“自我服務偏差”。

人們總是善於把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自己的努力,智慧和能力的結果,而將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運氣不好,沒準備好等。主要有這幾種典型表現:

  1. 倫理道德。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站在捍衛正義的一方。
  2. 工作能力。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水平高於平均水平。如醫生認為自己的患者痊癒率要高於其他醫生。團隊leader,如我,我就認為我的能力,遠高於其他團隊leader。
  3. 美德。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比其人更誠信,更友善,更靠譜。
  4. 聰明才智。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比普通人聰明。當有人超過自己時,人們傾向於把對方看成是天才。
  5. 洞察力。很多人都認為:我們瞭解和理解他人,要多於他人瞭解和理解我們;我們也認為我們更瞭解自己。

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但是很多時候,如果只要略作考證或思考,我們就會發現,問題並不是我們想象或理解的那樣。

所以有時候,你受的委屈,其實並不委屈。

第二問:是什麼讓我們委屈了?警惕情緒衝動。


誰的職場不委屈:除了忍受和反抗,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圖片來源網絡

再說說讓我“受委屈”的故事前傳。對我大發脾氣的主管,平日裡對我還是很認可,很溫和的。在大Boss面前,一般都是為我美言。後來瞭解,那天對我動怒,是因為在我被叫進辦公室之前,她被剛大Boss恨批了一頓。

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踢貓效應”: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終的犧牲品。

從這個角度出發,作為上級,控制他的情緒,就事論事,是他的命題。對於不幸中招的下屬而言,有些事情不可避免,譬如我們是下屬,譬如我們撞槍口的時間,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看問題的角度。

在別人傳遞給我們的委屈面前,我們要看是什麼導致的委屈,是彼此的情緒傳遞,還是我的過錯,還是事情本身不理想,還是我們自己的預期不達目標導致的。

所以,千萬不要被表面的暴風驟雨掩蓋了事實真相,衝動是魔鬼。

第三問:這個委屈是否值得我們承受?警惕因小失大。

尼采說,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才能生存。還有句話,叫做“小不忍則亂大謀”。面對委屈,我們需要再doublecheck一下自己的“大謀”,看一下這份委屈是否值得承受。

先說幾個近期發生的“大”委屈?

誰的職場不委屈:除了忍受和反抗,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圖片來源網絡

在全國人民上下齊心,共戰疫情期間,我們的祖國遭受到了很多“委屈”:

  • 美國一位冷戰思維學者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標題是“中國是真正的東亞病夫”。
  • 法國《皮卡爾信使報》封面用的是“Alerte Jaune”,“黃色警報”,以此來影射“黃禍”。
  • 美國商務部長則羅斯公開對媒體說,這場疫情將有助於製造業就業機會迴流到美國。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公共衛生法律與政策中心主任霍奇,指責中國“封城”導致“侵犯人權”。
  • 美國學者呼籲關注中國採取隔離檢疫所謂的“陰暗面”。
  • 《紐約時報》甚至載文稱“新冠病毒危機暴露中國治理體系的‘失敗’”。

然而我們仍然在鼎力前行,即將迎來最後的勝利。就像張維在《這就是中國》第46期《中國抗疫的世界意義》裡說的:“只有中國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政治制度,寧可犧牲一段時間的經濟下滑,也要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感嘆:到現在為止,中國把99%的發病率完全限制在境內,為國際社會共同解決疫情創造了一個寶貴的窗口期,也為世界防疫事業設立了新標杆。

誰的職場不委屈:除了忍受和反抗,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還有一個美國舉全國之力,讓一個公司受委屈的例子。沒錯,就是華為。

從19年5月開始美國對華為公司的制裁,特朗普不用陰謀,而是實打實的陽謀,明著告訴華為“我要滅了你”,我要用國家實力“平推”了你。制裁只是一個事件,華為承受的委屈早就開始了:

  • 1、以莫須有罪名將華為的產品從美國市場清除。
  • 2、以非法手段在加拿大扣留華為首席CFO孟晚舟。
  • 3、在供應鏈環節全面切斷美國企業以及和美國存在良好關係的企業與華為的出口業務。
  • 4、在華為的銷售環節上不斷進行抹黑,阻礙華為在海外市場的通信業務發展。

雖然華為與美國的鬥爭勝負未知,任正非表示:“我們不會接受美國的監管。” 對於女兒孟晚舟,任正非表示“也絕不用人民的利益,換回晚舟的自由”,“自古英雄多磨難,她現在多受一些磨難,有利於讓她意志更加堅強,成長更加有利”。

為什麼我們對“委屈”能如此的堅強,因為“格局”。中國人相信“天下為公”,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任正非們相信,科技向善,科技不會讓世界分成兩個世界。

再說幾個“小”委屈:


誰的職場不委屈:除了忍受和反抗,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圖片來自網絡

孫儷在新劇《安家》中飾演的房似錦,剛報到就受到老員工的排擠,無論別人對她說多麼難聽的話,擺怎樣的臭臉,她絲毫不會受到的影響。

“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這是房似錦生活的目標。所以面對委屈,她沒有選擇抱怨,而是選擇了積極地去改變。她也靠卓越的業績很快站穩了腳跟。

《藝術人生》有一期,朱軍問劉若英:為什麼你總能給人一種溫和淡定,不急不躁的感覺,難道你生活中遇上難題的時候你不會很氣急敗壞嗎?

劉若英的回答就是,那是因為我知道,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很多人都知道,劉若英出道前曾經是著名音樂人陳昇的助理,那個時候她幾乎什麼都要做,甚至洗廁所。她跟另外一個助理分工:你一三五,我二四六。另一個助理就是後來名聲斐然的金城武。

當我們遇到壓力時,內心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這是人類的本能。如果這時候,我們沉浸於抱怨,那麼我們就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無法去發現生活的意義。

所以,面對委屈,試著找找生活或者工作的意義,也許你就會選擇閉嘴前行。

02 第三種選擇

格局、利弊、糾偏,讓你的委屈更值錢。

有這麼一則故事:老和尚問小沙彌:“如果你進一步則死,退一步則亡,你應該怎麼辦?”小沙彌毫不猶豫地說:“我往旁邊去” 。是啊,路的旁邊還有路。任何時候,永遠不要忽視第三選擇的可能性。

委屈走向通透,我們自然也有第三種選擇。

第一:吞下委屈,喂大格局。

美國史學家卡維特·羅伯特,提出過一條偉大的定理:自己不打倒自己,就沒有人能打倒你。

格局越大,你能承受的也越多。你心中的意義越大,能承受的委屈就能多大。

正如心理學家亞歷克斯·佩塔克斯在《思維的囚徒》中所說:“一個人如果能意識到,他對深情等候他的人或一件未完成的工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麼他就永遠不會浪費自己的生命。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存在,因此為了知道如何更好地生存,他能承受一切。”

具體怎麼做呢?

以我自己為例:面對工作中的委屈,我選擇儘快消化情緒,堅持不離崗離職的理由,這是我花了一個整整一個星期考慮後的結果。

1、公司有退休政策,堅持到最後,收益最大。衣食無憂後,才能毫無後顧之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2、目前工作地離家最近,方便照顧家人。雖然崗位受限,但已是最佳選擇。

3、工作中無論遇到什麼,都是一種經歷,可以轉變成經驗。

4、時間最寶貴:接納消化情緒後,儘快想解決辦法,一刻都不要耽誤。

第二:克服“情緒腦”的影響,用“理性腦”分析利弊。

委屈是一種情緒,是一種心理活動,是一種主觀感受,也是一種主觀表達。它產生的根本原因應該是人的意識,物理基礎則是人的大腦。

委屈的相關信息,通常有兩條通路可以傳遞給大腦。

一條是短通路:丘腦→杏仁核;一條是長通路:丘腦→扣帶回→大腦各區域相應皮質→杏仁核。

杏仁核在大腦中,扮演的是“心理哨兵”的角色,負責處理與情緒有關的事務。心理學上形象地把短通路稱作“情緒腦”,而把長通路則稱為“理性腦”

短通道,只能攜帶少量信息,最突出的特點是“快”。比如,原野上有一頭野獸向我們衝過來,這時候,大腦就會啟動最短的信息傳遞通道,杏仁核立刻做出反應——要麼迎戰,要麼逃跑。

長通路,可以攜帶大量信息,對信息的加工也更為精細。通過這條路徑,我們可以充分地思考、權衡,並做出理性的決定。當然也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做出反應。

誰的職場不委屈:除了忍受和反抗,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有句話叫做:小孩分對錯,大人看利弊,意思就是要學從不同角度分析利弊,而不是單純的評論對錯。

遭遇委屈,一旦我們圍繞誰對誰錯來做判斷,那麼“情緒反應”勢必箭在弦上。而當情緒腦主導的時候,縱然是聖人也可能做出愚蠢的決策。

如果我們聚焦利弊,用理智腦主導,聚焦尋找解決方案的時候,一般不會太差。

舉個例子:

單位新來了一個領導,要求大家每天下班後自覺開兩小時總結會,以促進“能力提升”。

這種情況,多數人會用孩子的“對錯”思維,任由情緒腦主導:

強制下班後開會合理麼?——不合理

誰為該問題負責?——新領導

受害者是誰?——你及其他同事

於是你很快產生“抱怨”甚至"憤怒"的情緒,然後這樣做:

消極怠工(不利於自身成長,影響業績)

正面抵制(遭新領導駁回,後續被“穿小鞋”)

若用理智腦,將思維從“對錯”,切換成“利弊”,你可會這樣做:

發生了什麼?——工作時長變長

你想要什麼?——按點下班

怎樣才能得到它?——對新官上任表示理解,願積極配合,但建議將集中開會改成“自由學習”,若有問題,再討論。

有哪些資源可以爭取?——嘗試求助一下值得信任的人,偷偷施加影響力,幫你“稿黃”這件事情。

兩種處理方法完全不同,結果自然就會不同。

誰的職場不委屈:除了忍受和反抗,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第三:用“元思維”審視自我,修正認知偏差。

若有人讓你受委屈,你肯定哪裡做的不對,或者不夠好,或沒有自己自己想的好,要想辦法糾正偏差。

怎麼做?試試內自訟,也就是自己跟自己打官司,不要去跟別人打官司。反省,檢討,想辦法。

但內心的兩個小人打了半天官司,可能還是找不到問題在哪裡,怎麼辦?

這時候可能是你的認知問題了。要想辦法建立自己的“元思維”。因為不提升認知,只能原地打轉。

“元思維”,也叫“元認知“。它是指從更高的視點來客觀地看待身邊的事物。元認知可以幫助我們拓寬視野,客觀地認識自己。

職場中的元思維,就是不斷的追問本質,找到解決真正問題的思維模式。以下幾個角度,值得試試:

  1. 改變關注焦點:把你的注意力從問題情境轉移到別處。
  2. 遠處審視自己:只有人類能從遠處審視自己,用另一種視角看待自己。
  3. 敢於超越自己:不要只關注自己,而要把注意力轉向除你之外的事物和人。

一位音樂家曾經說過:“如果有一次你不再相信自己可以進步,從此以後你演奏的就只是同一首樂曲。”

每一次委屈,就是把你人生協奏曲變得更加恢弘的機會。

03 結語

放下委屈,釋放思維的囚徒;拿起委屈,收下成長的禮包


誰的職場不委屈:除了忍受和反抗,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尼采說:“那些沒有消滅你的東西,會使你變得更強壯。

誰的職場不委屈。靈魂三問,去偽存真,釋放思維的囚徒。

  • 你的委屈也許只是自己認為的委屈。
  • 讓你委屈的可能是隻貓。
  • 讓你委屈的不一定值得你委屈。

誰的職場也不是一定要有委屈。喂大格局,看清利弊,自省糾偏,就可以讓委屈變成更值錢。

職場委屈不可避免。我知道也許你正在經歷一些委屈不如意的事情,或許你會有焦慮有恐懼 ,留言給我,我試試看能不能幫到你。

我是up姐,80後職場媽媽,擁有世界100強企業15年工作經驗。15年的職場經驗很寶貴,我不想爛在心裡,我要提煉成看後立馬能用的文章,分享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