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接著分享我的徽州古城行。徽州古城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

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古城青旅的店長小姐姐向我推薦,一定要去漁梁壩去看看。漁梁壩景區距離我的住處不遠,步行可達。漁梁壩景區並沒有嚴重的商業化,白天對遊客收取30元門票。但是景區出口較多,淡季裡似乎比較寬鬆。

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練江北岸的漁梁街屬國家歷史文化名街,唐朝乾元二年(759)形成街市,已有1200多年曆史,是當時徽商外出經商往返的必經之路,也是府衙官員們出門的必經之道,被稱為“徽商之源”。漁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條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鋪就,恰似魚鱗,又因古街形似鯉魚,故又稱“漁鱗街”。

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從入口處走進去不遠,就到了老街裡的崇報祠,現在這裡被開闢成了漁梁壩博物館。展館內主要展出漁梁壩建造工具和歷代築壩人物,再現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古漁梁壩碼頭的繁華場景。祠堂外觀如普通民居,大門上方有簡潔的門罩,門額上陰刻“崇報祠”三字。


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崇報祠堂內雕樑掛匾,古樸典雅。崇報祠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建祠時,知府黃曾源題額曰“崇報立達”,作修壩記勒碑於祠,故稱“崇報祠”。該祠佔地三百四十餘平方米,三進三開間兩天井,儀門、享堂在下,上臺階有寢堂。

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享堂上方,高懸著知府朱廷梅於清康熙二十六年所題的牌匾,金光閃閃的“水聚徽盛”四字,甚是耀眼醒神。

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知府黃曾源題額曰“崇報立達”。中進享堂前天井左側立有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重修漁梁壩題名碑和一塊“嚴禁貨物上岸”的禁碑;右側立著明清兩代保護商旅免被敲詐勒索的管理禁碑;內堂左右牆上各種碑刻,記載著重修漁梁壩的經過和一批樂善好施者的事蹟。


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徽州人外出經商走的是水路,因此視水為財,對水情有獨鍾,有“水厚則徽盛,水淺則徽耗”之說,水脈乃命脈。既如此,建築在命脈之上的漁梁壩就是徽州人的命門了,所以,歷朝府縣皆以非常注重整修漁梁壩。


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於是,漁梁古鎮的長街上便有了又稱壩祠的崇報祠,顧名思義,崇報祠為的是崇報和祀奉歷史上修建漁梁壩的有一功之臣和有識之士,如汪華、宋濟、袁甫、趙希想、彭澤、張禎、陳理、朱廷梅等人,均有牌位設於祠中,受用著人們虔敬的香火。下面只介紹其中始建者越國的汪華的生平。


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汪華(586——649),字國輔,一字英發,隋唐時新安郡歙縣登源裡,今績溪縣瀛洲人。隋末動亂,汪華率軍平寇,立下戰功。後汪華髮動兵變,一舉佔據新安郡,並相繼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饒州,擁兵十萬,號稱吳王,將新安郡治所由黟縣遷休寧萬歲山,隋義寧中(617——618)又遷歙縣烏聊山(今徽城),並築城池。始用木樁構築漁梁壩。汪華保境安民,政清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六州十餘年內不見兵革。唐武德四年(621年),汪華上表歸順。唐高祖褒獎他保障六州的功績,授以方牧,可使持節總管六州諸軍事,歙州刺史,封越國公。唐貞觀額十二年(648),卒於長安,歸葬歙北七里雲嵐山,後人建汪墓祠祭祀。

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博物館裡有張皺巴巴的漁梁壩介紹。據考證,漁梁壩始建於隋末唐初。隋唐之際,越國公汪華徙新安郡治於歙縣,在漁梁築壩,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漁梁壩建造工具。漁梁壩屢毀屢建,經歷了從“木壩”到“石壩”的過程,現在的古壩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重建。壩的下游左岸有仰高亭,重簷歇山頂建築。

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點擊

漁梁壩的興建,使漁梁成為重要的水運碼頭。由於壩“截上流以緩之,則舟揖易上,而挽運不勞”,壩下水面成為理想的航船停泊處,大壩的設計者有意將南端水門近岸開設,比北、中兩處水門低一級,使常年流水始終折衝北岸,遠航杭州的起點“龍船埠”即在此建立,龍船埠一帶最多時能停靠三百餘艘船隻,號稱古新安通往杭州的第一水運碼頭。

皖南歙縣漁梁老街,祠堂裡的博物館,漁梁壩是徽州人的命門


漁梁老街牆桅如林,商旅如雲,市井輻揍,盛極一時。“奠澄流而攬形勝”,漁梁壩不僅解決了徽州四縣至府城的津渡之難,而且形成了“平衍停蓄,竟川含綠”的古款勝地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