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得人四事: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在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之时,一天,他在亭子中徘徊,看见有一个头顶戴着耀眼翎的人,拿着手板,向仆人做苦苦请求的样子。仆人摆手拒绝他,举止非常傲慢,那个人无奈地离去了。第二天登亭,曾国藩又看见那个人,情景和昨天一样。第三天,他看见那个人摸索袖中,拿出一包的东西,弯着腰献给仆从,仆从马上变了脸色,曾国藩看到这里,心中有点疑虑。

过了一段时间,曾国藩在签押房,看到仆从拿着手板进来,通报说有新补的某位监司求见。曾国藩立即让仆人将此人请进来,原来就是自己连日来亭子所看到的向仆从苦苦哀求的那个人。曾国藩问监司何日来这里的,监司答说已来三日。曾国藩又问为什么不来觐见,监司则支支吾吾不能对答。于是,曾国藩对监司说:“阁下新近就任,难道不缺什么办事的人吗?”监司回答说:“衙署中虽人满为患,如果您要是有推荐的人,在下也不敢不从命。”曾国藩便对他说:“那好,我给你推荐的这个仆从实在是太狡诈,万万不可以派以重要的差事,只让他得一口吃就足够了。”监司点头称是。

曾国藩的得人四事: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于是,曾国藩召那位仆从进来,严肃地对他说:“这里已经没有用你的地方了,现特推荐你到某大人处,希望你好好侍从新的主人,不要怠慢。”仆从不得已,以示谢意。等到退出去以后,大为气愤,携带行李去了别的地方。

曾国藩之所以对这名仆人的事处理的这么不留余地,是因为她明白自己身边绝对不能留此等私心重、奸佞之人,否则终有一天自己会被连累。曾国藩是幸运的,因为仆人索贿一幕恰巧被他看见,让他及时看清楚了这个仆人的品性之差,她才能做出把他送走的正确决定,倘若他没看见这一幕,那个仆人以后就会继续像其他人索贿,甚至变本加厉,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他的一世英名也将毁于一旦。

曾国藩的得人四事: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用人即选用人才,善于用人。而对于如何用人有衍生出了用人之道,即如何选拔人才,怎样使人尽其才。用人之道。这些方法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同样适用,因为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最需求的永远都是人才。诚如曾国藩所言,“国家兴衰,首在人才,得人则兴,失人则亡”,现在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没有人才就等于没有手脚的人不能走路一样。但是,在对待人才这个问题上,最怕的就是用人不慎、遇人不淑。

曾国藩作为一个领导人物,在识人、用人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而他的相人、用之能,更是受到同朝好友、战场敌手的交口称赞。他识人的本领早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就有所体现。面临起事,清廷无以应对,正是用人之际。曾国藩向朝廷推荐了李堂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这五人在日后分别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作为历史的旁观者,我们能够冷眼旁观这些历史人物,比较客观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所以从这五人之后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他们的成功确实能证明曾国藩具有一双相人、看人的慧眼。曾国藩一直都认为“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他选才举贤从不问出身,而是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曾国藩的得人四事: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和“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是他一直遵守的用人原则。曾国藩认为在做事需要人才的时候,对于人才,一定要先了解,才能去重用,而且对于任用人才一定要谨慎,要讲究知人善用。他认为可用之才必定具备朴实、诚恳、忠贞、公正、严谨、廉洁等条件,而其中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会做人,因为唯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做事。对于人才,无论怎样选拔出来的,他都要亲自审查,不容他人在用人事上徇私情。

在用人一事上,最重要的是要谨记“慎”这一字。这就是曾国藩把“慎用”作为用人原则之一的重要原因。他在用人上慎之又慎,对于这一点,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很多人盲目地用人,根本不了解所用之人是何品性,即使了解到所用之人的品性多么的不堪,也自信对之许以重利就能让其死心塌地为之办事,但是却从来不去想,他可以因为你许下的重利办事,那么如果出现一个能给他更多好处的人,你就会立即被他背叛,甚至出卖你,把你推入深渊。

曾国藩的得人四事: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我们在用人之时必须要像曾国藩一样具有一双慧眼,要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这样才能洞察人心,态度要谨慎,甚至慎之又慎,这样才能做到正确识人、泽人、用人。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才紧缺的时候,更应该注意人才的任用和管理。只有深谙用人之道,才能更好地安排和利用人才,而且千万要谨慎,别因为一时迷惑疏忽而用错人,也许初时未见其害,但是随后各种祸事就会接踵而至,让人一败涂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