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一书出版

小麦赤霉病是为害小麦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全球普遍发生,被称为小麦的“癌症”,它严重危害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的毒素进一步威胁着人畜健康,对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影响极大。近年来,气候变暖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导致小麦赤霉病在我国的发生范围不断扩大,特别在我国最大的主产区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已经呈常发态势,危害日趋严重,部分地区小麦赤霉毒素含量甚至超过国家限量标准。

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麦赤霉病》一书,着重介绍了21世纪以来小麦赤霉病及其综合防控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最新成果。纵观全书,其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权威性强,是关于小麦赤霉病研究最全面、最系统的专著。我国研究小麦赤霉病已有半个多世纪,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国际赤霉病大会先后召开了5届,其中两届在我国召开,作者马鸿翔研究员3次担任大会组委。为了推动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的研究与应用,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对小麦产业的危害,2017年5月农业部成立了以程顺和院士为理事长的“国家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作为联盟的重要任务之一,程顺和院士及康振生院士提议编撰《小麦赤霉病》专著,并组织联盟各相关领域的主要领军人物参与本书编撰,最终形成了这部学术专著和实践应用方案。本书内容系统全面,不仅在篇章上包括了病原菌、毒素、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抗病遗传改良、绿色防控等赤霉病研究的各个方面,而且在某一局部上也力求全面系统,以抗病育种为例,在方法上就包括常规育种、近缘种质利用、细胞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等多方面。

第二,与时俱进,是我国小麦赤霉病最新研究成果的荟萃。文献的收集是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最能体现学者的基本学术态度与学术追求。本书主要介绍了21世纪以来关于小麦赤霉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作者积累或收集了诸多文献资料,其中多项研究成果甚至在图书付印之前还在不断更新,力求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如作者中马忠华团队对禾谷镰孢菌中DON毒素诱导条件下毒素小体的形成模式的构建,以及唐威华团队发现镰孢菌素A在侵染小麦过程中的作用、Bai等团队小麦3B染色体上抗赤霉病主效QTL候选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等等,这些都是2019年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三,注重实效,每一章都突出了作者研究的实际应用成果。比如在 “小麦赤霉病化学与生物防治”章节中,就“禾谷镰孢菌抗药性”的相关研究,作者周明国团队近20余年一直连续监测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群体,并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安排,统一对有关省送来的标本进行抗药性监测,形成了诸多项实验数据,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发现“多菌灵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低时,能够刺激病菌DON毒素的生物合成,加剧粮食和食品污染”,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又如,在“育种”章节中列举了不同抗病品种选育的具体过程;再如,第五章“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控”,更是较详细地列举了近年来在江苏省不同地区进行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试验的技术措施及实施效果,对常发麦区防控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参考价值。

第四,立志高远,展现了中国学者对这一国际问题研究的新进展。粮食和食品安全是全球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直接导致了食品和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加大。同时,全球食源性疾病不断上升,因食品污染引发的贸易纠纷频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多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启动农业安全工程,以保证本国农业安全。《小麦赤霉病》一书凝聚了我国专家小麦赤霉病研究智慧的精华,被列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有助于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介绍给国际同行,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农业这个基础产业的重视,展现了中国学者对国际问题研究的新进展,将对共同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全球性难题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的出版对促进我国小麦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上的农业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赤霉病》一书出版

《小麦赤霉病》马鸿翔、周明国、陈怀谷等编著/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注:本文转自“第一中国出版传媒网”

《小麦赤霉病》一书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