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扶貧故事丨我喜歡藍靛果

張樹全現在的日子過好了,因為種植藍靛果脫貧了。2020年11月4日,記者在靖宇縣一處工地找到他,“現在地裡沒活了,來縣城乾點零活。”


記者問:“聽說在村裡,你種的藍靛果最好,你是怎麼做到的?”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丨我喜歡藍靛果

掛滿枝頭的藍靛果。

張樹全:“就是加強田間管理,儘量不用藥,除草都是自己動手,所以藍靛果品質好,能賣上好價錢。這還是得感謝王書記, 是他帶著我們出去考察學習,不然我也不會弄。”


2015年時,張樹全家還是村裡的貧困戶,因為妻子有病在身,孩子上大學,每年收不抵支。“那時候大家思想都保守,只種苞米和大豆。因為耕地不成片,石頭也多,所以產量不高,收入微薄。”


“王書記來後,不僅挨家動員,還多次找我們開會,讓我們轉變觀念,後來又帶我們到黑龍江等地去學習。他說我們這裡地薄,但環境好,適合發展經濟作物。”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丨我喜歡藍靛果

王斌漢帶領貧困戶自己栽培藍靛果苗木。

他提到的王書記是白山市審計局幹部王斌漢,2016年初作為扶貧第一書記來到三道湖鎮東溝村。從那時起,藍靛果、藍莓等經濟作物種植在東溝村逐漸取代傳統農作物,農民收入大幅提升。


在東溝村村部,記者見到王斌漢。“這裡有點擠是吧!新村部馬上建成了,下次來條件就好了。”


王斌漢自我介紹說,他本是農業科班畢業,後來進修也都是農業類,基於他種植業的專業知識,他認為東溝村要想致富,必須轉變生產經營模式。但是要轉變村民的種植觀念有多難,只有他知道。


“當時村裡有94個貧困戶,我首先要幫助他們脫貧。入戶摸底後,有勞動能力的便是我做思想工作的重點。太難了!每家都得跑幾次,又多次組織他們開會,宣傳以獎代補政策,承諾只要你種我們就補。外出考察也走了好幾次,最後有22戶統一了意見,種植藍靛果。”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丨我喜歡藍靛果

張樹全夫妻採摘藍靛果。

雖然只有22戶,但這是王斌漢成功的第一步。事實證明,隨著第一年種植藍靛果的成功,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非貧困戶開始加入進來。全村種植面積由最初的180畝,發展到2000多畝。“種苞米,一畝地一年也就能掙一千元,種藍靛果能掙上萬元。”


王斌漢說:“最大困難是轉變觀念,我們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中培養帶頭人,以此為突破口。目前看,這批帶頭人確實起到了引領作用。我們把產業扶貧作為重點,事實證明這條路也是對的。大家都喜歡種藍靛果,一部分已經到了豐果期。他們有的一年能掙20來萬元,包括賣果和賣苗木。”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丨我喜歡藍靛果

村民們在大棚裡培育藍靛果苗木。

截止到2018年,東溝村90多個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其中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靠種植藍靛果脫貧。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靠政策兜底。


張樹全是帶頭人之一。他選擇種植藍靛果,一是因為它耐寒,入冬時不用“加被”;二是便於管理,對肥、藥依賴性不高;三是產果期早於藍莓,不會與藍莓發生市場衝突。這種經濟作物非常適合家裡缺少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他說,“我喜歡藍靛果!”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丨我喜歡藍靛果

王斌漢進農戶嘮家常,開導大家轉變觀念。

與張樹全一樣,張貴成也是 “帶頭人”。而張貴成更有想法,他成立了藍靛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還自建了冷庫。“原來我們掙錢就是出去打工,一天掙一百。我父母常年有病在身,我和妻子早年離異,孩子也小。辛辛苦苦掙來這點錢很難維持正常生活。那時候整個人都是壓抑的,不知道乾點啥。自從王書記帶我們外出參觀學習,發現人家種植大戶真有錢,生活方式和我們都不一樣,消費水平也不一樣。”


“現在開始想靠自己的土地,能做點什麼事兒。”他也是村裡最初支持王斌漢發展經濟作物的少數幾個村民之一,“當時村裡很多人都不幹,我們挨家動員都不幹,還有人說風涼話。第二年時,我自己培育苗木了,我說只要是我們村的人,我給放苗木,收果時再給我錢,而且我還可以收果,這都不幹。第三年看到我們結果了,他們才開始花錢買苗木栽藍靛果。”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丨我喜歡藍靛果

王斌漢在田間,與村民交流藍靛果種植技術。

脫貧後的張貴成如同換了個人,2017年家裡蓋了新房子,第二年又買了小轎車,今年投資6.5萬建了冷庫。精神頭也足了,張口閉口都是藍靛果。“藍靛果投資小,見利快,比藍莓快一年。花青素是藍莓的六倍。苗木栽種方式比較簡單,成活率高。”


“今年藍靛果下來時,我在地頭拍了個視頻,隨手在‘快手’平臺一發,達到上萬次的播放量。當天就接到了17個訂單。”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文輝 實習生 高亭亭 編輯:徐青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