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銳:天下第一餅——農耕文化的延續

陳 銳:天下第一餅——農耕文化的延續

陳 銳:天下第一餅——農耕文化的延續

天下第一餅——農耕文化的延續

陳 銳

“天下第一餅”的叫法很多城市都有,餅是中國的主要食品, “第一”兩字一加便透著得意。中國的餅有多種,多以米和麵的成分為主,在民以食為天的漫長曆史活動中,餅是生存的物質支撐。

這裡講的餅不是居家過日子的主食,它是一種菜餚,貌不驚人、料不出眾、價格低廉、生產方便,它是淮北大地上人們愛吃的以綠豆為加工原料的鄉土美食,在本地俗稱“濠城小豆餅”。

固鎮濠城的“小豆餅子”在本地廣受歡迎,它的原料也是就地取材。本地人選取顆粒飽滿、粒大均勻、光亮硬實的綠豆,先用石磨將綠豆碾碎成瓣,過篩去粉,清水浸泡數小時,漂去豆殼再磨成糊。用大勺或瓢將麵糊均勻滴在平鍋內,鍋面塗油防止粘鍋,鍋底文火滿焙,稍事加熱即成。熟把式手法嫻熟、動作輕快,一手星星點點,滴滴均勻,小堆麵糊落下後漸漸下塌,成一圓型小餅狀,一瓢麵糊點盡,再回首,案上早成縱橫的隊列,活脫脫像即將出徵的戰士。

說起濠城,很多人不知道在哪,但提起“垓下”,那可是名聞遐邇。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率十餘萬大軍退至垓下,以河為屏障,堆土為營壘,深塹拒敵。劉邦率數十萬漢軍四面包圍,兩軍展開決戰。漢軍夜唱楚歌、氣勢雄壯,楚兵士氣低落、相繼戰死。項羽在帳中邊飲酒邊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悲傷地唱和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傳說虞姬當夜伏劍自刎,留下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項羽大勢已去,當夜率八百子弟從垓下突圍,敗退到烏江邊(今安徽和縣境),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遂江邊自刎,年僅31歲。

垓下古城原是秦朝的“垓下聚邑”,這個在地圖上難以標出的小地方所發生的垓下之戰,因其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為世界著名的古代七大戰役之一,有“東方的滑鐵盧”之譽。

陳 銳:天下第一餅——農耕文化的延續

一種小小的地方土產為什麼留下了“天下第一餅”的霸氣名聲?說來很有故事:

明洪武28年,朱元璋想到回老家鳳陽府看看,這下急壞了知府大人,本地沒有山珍海味,即便有也比不上皇宮裡的好,知府只能依據現實情況,用民間物產招待皇上。公文下到各縣,靈璧縣獻上的惟一好吃的就是這種用綠豆製作的小餅子。朱皇帝終於到了鳳陽府,皇上第一頓飯盡是民間小吃。看著這些東西,從小受窮的朱皇帝十分開心,尤其對小餅子吃的最多,邊吃還邊問這叫什麼名?知府隨口說道:"金錢餅"。朱元璋覺得名子太俗,遂取之諧音改叫"吉祥餅",並御賜金匾上題"天下第一",並命年年進貢。由此,這餅的名聲鵲起,越傳越響。那時候,濠城就屬於靈璧管轄。

“濠城小豆餅”厚若一元硬幣的2倍,直徑似一元錢大小,豆粉成分越多顏色越深,生時淺黃,做熟上桌多為深綠色。此地人們在加工時料正量足,烹飪不輕易散爛,該物易消化,富含粗纖維,其烹調方法多樣,可炒、可燒、可炸、可入湯,可做配菜佐料,亦可做主菜下飯,更加飯菜相兼。它是素菜葷做,配以大油、大火、大辣,其色金黃,其形玲瓏;由於綠豆味甘、性平,可清熱解毒,小小的副食品在近年來登堂入室,成了廚師開出的必採食材,在淮河岸邊博得了好口彩。

它既是農戶家常小菜,也是酒店待客佳餚。做為濠城傳統地方名菜,在要吃出健康的今天正迎合了人們的需求,依靠土地的農民充分利用從土地裡得到的食物,還之於社會,小食物還闖開了大市場。

陳 銳:天下第一餅——農耕文化的延續

小豆餅在本地無外乎這幾種吃法:

一、椒鹽幹炸:過油至焦黃乾脆,裝盤後略灑毛鹽、花椒粉。尚未上桌,香味早縈滿於室。一片入口,咯吧響脆,酒興早撩了起來。

二、清炒:熱油下鍋,作料少許,先炸出蔥薑辣椒的香,高瓢掂起快翻快炒,豆餅顏色變了,加鹽上色淋一舀高湯,臨出鍋時麻油伺候,菜未上桌,客人已饞翻了,此時的小豆餅外滑內嫩,入口順滑,有一股沉悶的豆香在回味中潤滿唇齒。

三、素菜葷吃:配少許白菜與牛肉切絲混炒。豆香肉香菜香便混合地衝擊著人們的食慾。

昔日民以食為天吃的是生存;今天,民以美食為天吃的是健康。小豆餅體現了土生土長的淮北人對食物的敬重和就地取材的樂觀,土地是我們的財富之母,幾百年來,一種貌不驚人的小食物美美地滿足了那麼多人的口腹之慾,何嘗不是一種農耕文化的延續?

陳 銳:天下第一餅——農耕文化的延續

作者簡介:陳銳, 男, 安徽。散文詩歌散見於《人民文學》特刊、《文明》、《安徽文學》、《北京晚報》、《北方作家》、《人民公安》、《千高原》、《安徽日報》、《作家天地》、《江蘇法制》、《齊魯晚報》、《南京晨報》等。有個人散文集《一路走來的身影》出版。獲獎20餘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