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有深度的需求分析?

拿到需求卻不知道怎麼辦?這可能就是很多產品人的痛點,作者在本文闡述了自己的需求分析方法,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如何進行有深度的需求分析?

公司開啟了每週知識分享環節,正好可以激勵自己每週輸出內容給咋們實習生做分享。

本週分享的主題是實習生提出的一個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如何準確把握用戶需求?

什麼是用戶需求?

用戶需求是什麼,很多人有各種天花亂墜的解釋,而我個人對於用戶需求的定義很簡單,就是用戶認為他需要的就是用戶需求。

其中用戶需求分為這幾種,比如痛點需求、爽點需求、癢點需求。

那麼,他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

  • 痛點:用戶非常急迫想要解決的一個點。梁寧大大用“恐懼”一詞做出瞭解釋。比如我很胖,我害怕自己繼續這麼胖,所以減肥對我來說是痛點。
  • 爽點:這個點沒有解決用戶會難受,如果解決了,滿意度會大幅度提升。其中注意的就是,要即時滿足。如果這個爽點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解決,那就不能讓用戶產生“爽”的感覺。
  • 癢點:可以滿足人的虛擬自我。比如網紅賣衣服,我穿上她的衣服就好像可以和網紅一樣美一樣。

PS:上述的幾種需求類型均可以作為一個產品的價值點,並不是只有痛點才能做的。

在哪些情況下我們會分析用戶需求?

為什麼這個問題會單獨列出來作為一個章節進行講解,是因為我的實習生們在實際工作中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沒有保持用戶需求分析的習慣。

不是隻有做產品功能時才需要分析用戶需求的,做運營也需要,用戶需求分析可以用在產品框架的搭建,也可以用在一個活動文案、活動獎品怎麼設置上。

只有當你理解用戶,你做出來的東西才能足夠吸引你的目標用戶,也有助於提升你的活動數據。

如何準確分析用戶需求?

在思考這個問題前,我們先思考大家一般是用什麼思維模式來進行判斷的?我們一般是根據什麼邏輯進行用戶需求分析的呢?

如何進行有深度的需求分析?

我用一個案例(反面)來講解這個流程吧:

第一步:老大給我佈置了任務,我要做一個拉新活動。基於這個目的,我開始了活動的思考。

第二步:最近抽獎好像挺火的,上一次我看到抽獎獎勵錦鯉紅包很多人參加(信息的獲取:經驗)。

第三步:既然這樣我也做一個錦鯉活動吧!

第四步:開始製作錦鯉活動方案。

以上的思考流程是很多初學者經常使用的方式,且不說這樣的思考比較淺。在上述的思考流程中,並沒有意識到存在幾個重要的問題:

  • 我們在進行判斷的時候,目標是否明確?
  • 我們決策時信息、假設從哪來?
  • 這些信息和假設的涵義你理解的對嗎?
  • 你採取的推理方式正確嗎?

如何明確需求目標

我們在做運營的時候經常遇到這樣自嗨型的情況:

這個活動為什麼數據這麼低?分析了一堆數據得出這次的活動不是很吸引用戶,下次不做這類。

為什麼這個內容沒人看?分析了一堆數據得出不匹配目標群體喜好。

很多時候我們把做分析時的目標,定義成解釋一個東西為什麼不好,你為了解釋而解釋,目標定義錯誤,得出的結論看似有道理。但是你依然不能保證下一次活動、下一個內容數據就能起來。

做需求分析的目標,應該結合產品的核心目標去判定。

即是否能為用戶帶來價值?能帶來多大的價值?

舉個例子,一道騰訊的面試題:

作為微信方,怎麼幫助微信生態中的小商戶去運營顧客?

大部分人看到這個問題,就開始點狀思維回答。比如說可以優化小程序呀,做優惠券呀。

看似你的回答很正確(確實是對的),但是作為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運營,光回答正確還不夠,還需要深度思考,讓回答全面且具有深度。

所以根據上面我們的思考流程,我們先要確定這個問題的核心目標。

這裡給小白同學們一個思考題,這個題的核心目標是什麼?

  • 優化微信生態中服務小商戶的能力?
  • 優化小商戶運營顧客的服務工具?

我的回答:核心目標是思考小商戶如何利用微信生態體系更好的給用戶提供價值,並達到小商戶本身的商業化目標。

找到目標後我們很容易找到我們這一次要分析的需求點,針對服務對象:小商戶,思考其需求是什麼?

那麼,我們只需要對其需求進行分析,就很容易進行這個問題的回答了。

如何獲取分析信息

1)親力親為

比如日常培養同理心,學習體察他人的感覺,設身處地想。

2)用戶調研

  • 深入訪談:陪聊是產品經理瞭解用戶的最佳途徑,體會群體狂歡的快感。
  • 焦點小組:由一名主持人和一組用戶(通常不超過八人)在一個主題下進行的訪談,通常會持續兩三個小時。
  • 讓每個成員都能真實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避免出現少數用戶頻繁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而其他用戶只是簡單地附和——這是焦點小組經常遇到的不利局面。
  • 問卷調查:製作問卷發放給目標用戶填寫。
  • 可用性測試:在現場時間段內進行,請用戶實際使用產品或demo。
  • 留置研究:用戶在實際場景里長時間使用得出,用戶在這過程記錄自己感受並回答調研問題。

做用戶調研要注意的點:用戶是否典型的目標用戶、信息是否真實。

3)已有數據整理

比如產品以往的數據、競品的數據等。

4)各渠道收集

貼吧、微博、知乎等各個渠道收集你需要相關的一些用戶數據。

信息的欺詐性

在產品經理圈裡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

產品經理-福特:你還想要什麼?

用戶: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馬

產品經理-福特:為什麼你要一匹更快的馬?

用戶:因為我想速度更快一些,好節省時間

產品經理-福特:我造了個東西,叫汽車,比馬快多了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用戶說的需求,具有欺詐性。

一個很經典的面試題:小明要喝果汁,媽媽沒空,怎麼解決?

這裡就主要考察大家對信息欺詐性的分析能力。

想喝果汁?為什麼想喝果汁?是因為渴了,所以用戶的核心需求是渴,而不是喝果汁。

作為一名合格的產品,對信息內在含義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

如何提升自己對信息真正含義把握的能力

我的秘訣就是,多問為什麼,找到用戶提出這個信息背後的動機。

舉個例子,剛剛提到的問題“作為微信方,怎麼幫助微信生態中的小商戶去運營顧客?”中,我們收集了一些小商戶的的反饋:

  • 現在來店的人越來越少了,很多人都去網上買了。
  • 我搞的幾個粉絲群,都沒啥人活躍
  • 現在利潤越來越低了,小店鋪不好做啊

那麼請問,根據上面信息,你認為小商戶的核心需求是啥?

這時很多小白同學可能會說:付費人數、商品利潤……

此時你可以利用我剛剛說的方法,來做一個自檢:

為什麼解決付費人數可以解決商戶的問題?為什麼解決商品利潤可以解決商戶苦惱的問題?

當你提出這個為什麼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答案,因為這樣商戶可以賺更多錢啊!

所以商戶的核心需求就是“賺錢!”

如何進行有深度的需求分析?

如何推斷結論?得出解決方案?

接下來就是最難的一個部分了,如何根據上述信息,得出具體推斷,去達成一開始提出的目標。

這一板塊涉及到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目標拆解,第二部分評估判斷。

在其他人的需求分析裡,喜歡先進行評估,按照重要性、緊急性等畫四象限座標,然後再慢慢進行優先級篩選,判斷是否貼合目標的方式。

而我個人認為,先做目標拆解,再對其進行評估,可以更加快速有效的精準推斷。

第一部分 目標拆解

套路一:公式拆解

常見的一個問題:我要怎麼提升產品的日活?

乍一看這個問題這麼大,太難了,其實你只需要分析“日活”的公式即可。

日活=當日新增+之前產品的留存用戶

所以,產品日活只需要優化新增用戶量+用戶留存量即可。

套路二:流程拆解

流程拆解的意思,就是根據用戶使用流程,按照步驟一步步進行拆解分析。

用剛剛的問題舉例吧,在“作為微信方,怎麼幫助微信生態中的小商戶去運營顧客?”這個問題中,我們知道商戶的目標是賺錢,那商戶一般是通過什麼流程來賺錢的呢?

以下是根據流程拆解,根據每一個步驟分析出的應該優化的推論方向:

如何進行有深度的需求分析?

在這一階段,如果你沒有很好的分析評估能力,我建議你,能想到的都堆上去,越多越多,剩下的評估放在第二部分進行選擇。

第二部分 評估分析

評估分析,顧名思義就是根據上面我們推導出的解決方案,進行優先級篩選和評估,找到最終的落地方向和落地優先級。

比如我要做一個活動拉新,我根據用戶信息調研和目標拆分,得出的結論是撒紅包和提升產品內容質量都可以解決拉新問題,那我們應該做哪個呢?還是都做?如果都做的話排期優先級如何?

在這裡我給出一個評估分析的標準思考套路,根據產品核心價值的貼合程度+目標達成效率對解決方案進行綜合評估。

  • 產品核心價值的貼合程度:即每一個產品都有一個核心功能,即滿足用戶的核心價值。如果你的解決方案可以更好的滿足用戶核心價值,那麼它的貼合程度就是高的。
  • 目標達成效率:即採取這個解決方案,需要多久可以達成目標?達成的效果會好嗎?

接下來用實際案例給大家分析?

如果要給一款社區產品拉新,有以下拉新策略,你作為產品應該怎麼評估?

  • 推出一些紅包增長拉新活動,利用現金吸引用戶下載APP。
  • 推出內容創作獎勵政策&內容創作大賽,一方面通過比賽拉新,一方面拓展產品內容。
  • 與知名IP聯動,吸引ip粉絲加入

當我們把產品目標定義成:產品的用戶量,產品核心價值為:滿足用戶內容消費的需求。

我們可以很明確繪製出4象限圖:

如何進行有深度的需求分析?

其中內容創作因為達成效率低,比較適合作為產品的長期目標。

紅包拉新效率高,如果產品下達了緊急KPI,則可以考慮採納(注意紅包拉新這裡有一個小陷阱,如果你把產品目標定義成產品長期的用戶量時,紅包拉新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策略了,所以第一部分我們講的目標定義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4象限的方法能夠更好地幫助大家進行決策,大家可以根據產品實際所處階段、項目整體的KPI緊急性等安排,做出合理的規劃安排。

(因為每個產品目標、KPI不同,所以這裡沒有固定答案,以大家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在此僅表達我的一些分析思路。)

作者:小默愛運營;WeChat:haojicom

本文由 @小默愛運營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