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仲孺,一個小人物,因為跟對了人,居然改變了歷史


霍仲孺,一個小人物,因為跟對了人,居然改變了歷史!


霍仲孺,應該是有老婆的人,一次偶然的機會,被派到平陽侯(曹壽,就是衛子夫唱歌的那戶人家,衛子夫大家都知道的,漢武帝的老婆)當差,這小子啥事沒幹,卻跟衛青的姐姐(衛少兒)私通,生下一個兒子,叫霍去病。


但是老婆家不待見他,他只好辭職回家(原來平陽縣那個家)了,於是又娶了一個老婆,生了一個兒子,叫霍光(相當於西漢時期的張居正,不僅能夠廢立皇帝,而且還主導了昭宣中興,以至於到明朝,皇太后還用他來嚇唬不聽話的小皇帝),這個名氣一點也不比霍去病差啊。


對於衛青霍去病,後世爭議很大,在《史記》當中,他們倆的名氣還不如飛將軍李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使胡馬度陰山”,說的是李廣,而不是霍去病,為什麼?


應該是司馬遷看不習慣吧,衛青,是他爹(鄭季,季者,老四是也,跟劉季一樣,沒有名字)跟平陽侯一個婢女私通所生,跟母親姓;霍去病的情況類似,如果不是衛子夫這層關係,他們倆可能永遠只是一個奴僕。


因為衛子夫的關係,漢武帝,這個整個封建社會最偉大的君王之一,可是個文武全才,一流的軍事戰略家,與一流的政治家,司馬遷的評價是:雄才大略的皇帝,這個詞,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用在了漢武帝身上。


為了培養自己的部屬,衛青與霍去病是最好的人選。


所以,在司馬遷眼中,衛青與霍去病不過是找到了一個好靠山,加上當時西漢是最強盛的時期,可謂兵強馬壯,屬於當時的特種部隊。衛青與霍去病的兵法可是劉徹親自教的,但是霍去病是一個天生的先鋒將才(類似於明朝的常遇春),喜歡孤軍深入,大迂迴,遠途奔襲,出奇不意,這套打法使得匈奴很不適應,常常在睡夢中被打殘。這種戰術,也有一個致命的傷害,就是自己的傷亡也很大,14萬匹馬出征,回來只有不到3萬匹,這可是霍去病一生當中最輝煌的戰績,封郎居胥山,禪姑衍,從此匈奴被打殘廢了,西漢也元氣大傷。


漢武帝於是想教《孫吳兵法》給霍去病,霍去病估計自恃戰功赫赫,回了一句:“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性格使然,估計改不了啦。


史記中記載,因為衛子夫與衛青的關係,霍去病18歲時,就在皇宮侍奉皇帝,精於騎馬射箭,後來隨同舅父衛青出擊匈奴,職務是:票姚校尉,翻譯過來就是特種部隊的票姚指揮官。沒有關係,一個新兵蛋子,一開始就可以當指揮官嗎?


霍去病是怎麼死的?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根據我的推測,霍去病應該類似常遇春,暴病而亡,為什麼呢?


一是他的名字就很奇怪,霍仲孺跟衛少兒私通,估計因為見不得光,生下來身體就不好,所以名字叫“去病”,類似於今天你媽生了你,然後叫“狗蛋”一樣,希望這樣容易養活;


二是與霍去病的性格有一點關係,漢武帝曾經給他蓋了一棟豪宅,蓋好後,讓他去看看,霍去病說出了那句名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一定程序上說明他自己對身體健康是不太關心的,估計因為長年鍛鍊騎馬射箭,把原來的痼疾掩蓋了;


三是霍去病的作戰風格,用班固的話來講就是:“長驅六舉電擊雷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高強度、高機動、閃電式作戰,對身體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漢武帝很顯然知道這一點,估計也是漢武帝總結攻打匈奴軍隊的特徵採取的作戰手法,於是在行軍途中,專門給霍去病配備了數十輛廚車,派宮廷御廚伺候,即使是士兵沒飯吃,霍去病都有肉吃。並且還有娛樂節目:古代足球(蹴鞠)。


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在開平戰役之後,班師回朝途中,突然死亡,後世有人分析估計是北方地區晝夜溫差大,常遇春極可能是因為患上了“卸甲風”而暴死的。霍去病估計也差不多,只不過常遇春是40歲才死,而霍去病僅僅23歲就死了,可惜了。否則匈奴估計得被他徹底滅絕。


徐達常遇春遇到了天才皇帝朱元璋,而衛青霍去病遇到了天才皇帝劉徹,朱元璋開創了一個新朝代,而劉徹開創了一個新民族:漢族。


霍仲孺這個小人物,在無意當中,捲進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時代,讓自己的後世子孫,給那個時代帶去了前所未有的榮光,這場私通,當真是驚天動地。


一個普通的小人物,居然也能夠推動歷史的進程,說明跟對人,對一個人,那怕是普通人,影響也是非常地巨大。

霍仲孺,一個小人物,因為跟對了人,居然改變了歷史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