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街的西安飯莊

東大街的西安飯莊

文:朱文傑

  

  說起西安飯莊,那可是我心目中西安超一流的酒店,說它是“陝菜正宗”“食領三秦”“三秦飲食文化的地標”,還有“國際餐飲名店”“中華老字號”“西安餐飲界的龍頭酒店”“全國餐飲百強企業AAAAA級中國綠色飯店”等等等等,都不為過,但都不能涵蓋它的全部。而我最為欣賞的則是老西安人口中的流傳的“東鍾西鼓,青龍白虎,香菜熱湯,西安飯莊”民謠。因為有口皆碑方為上嘛!

  

  西安飯莊於1929年創建之初,首先落戶在西安鐘樓與西大街西南角一條叫三道巷的地方,門牌為西大街24號,往東緊挨著鐘樓,往西距鼓樓也不遠,因之被稱為“東鍾西鼓”。對這一塊我可是熟得不能再熟,原因是我曾住在老西安飯莊對面社會三路55號西安市文聯院子的一座小樓上,也夾在東鍾西鼓之間。想起兒時童謠中唱的“鐘樓高,鼓樓低,社會路口賣燒雞。”我遂把它改成“鐘樓高,鼓樓低,一邊東來一邊西。我家住在當中間,你看稀奇不稀奇。”

  

  西安飯莊由及當時西安的社會名流封至模、馬公弢、甄壽珊及馮克昌先生等集資建成,最初定名為西安飯店,後更名為西安飯莊。店鋪本是一個很大的四合院,三間門面,樓上樓下,一開張就紅火的了得,顧客盈門,經常需要在後院搭蓆棚應酬。還請了清末軍機大臣趙舒翹的老師邢維庭先生為之題寫店名,以壯聲威。邢維庭先生系清代拔貢,曾在陝西巡撫衙門幹過司書,書法字體學陝西巡撫樊增祥手跡,在關中頗負盛名。西安飯莊當時是西安最高級餐館之一,軍政要人都曾在這裡設宴。

  

  關於西安飯莊創建於1929年之說,我查了《西安市志》和《碑林區志》,記載卻都是:“民國十七年(1928)”,讓人不知所以。後來我諮詢了西安飯莊原副總經理郭玉琦先生,他說:“從1956年公私合營後,西安飯莊就把創建時間定為1929年。”還說“當時好像說過民國十七年(1928)年底,是按陰曆換算到1929年的。”這當然也算一種解釋。

  

  需要說一下西安飯莊創辦人馮克昌,他可是一位傳奇人物。原先他只是西大街一家名為“義先亭”飯店跑堂夥計,也被稱為“堂官”的年輕人。身份雖低微的他,卻精明強幹,待人實誠,他讓經常到“義先亭”飯店吃飯的幾位社會賢達名士看中了,可以說馮克昌是碰到了命中的貴人。這些人中有國民聯軍駐陝總司令部任師長的甄壽珊,一次,甄壽珊同友人封至模(戲劇作家)、馬公弢(戲劇家)等,及僚佐七、八人在義先亭酒足飯飽之後,和馮克昌拉家常,並鼓勵馮克昌自立門戶,開一家飯店。於是一拍即合,甄師長他們十三個人,立馬籌款六百五十元現大洋,讓馮克昌當經理開飯店。籌辦時間應在1928年秋天,1929年仲春,正式開業,店名定作“西安飯店”。

  

  而“西安飯店”後改名“西安飯莊”,和關中著名學者毛昌傑有關。1929年10月,毛昌傑慕名前往西安飯店品嚐水盆大肉後,讚不絕口。毛先生將西安飯店譽為“秦菜飯莊”,並說:“陝西人自古就精於烹調,但飯菜品種雖多,卻未能像川揚菜系那樣自成一統,西安飯店應該堅持陝西風格,挖掘整理出秦菜的完整體系!”一句“秦菜飯莊”震聾發聵,才有了“西安飯莊”的鼎鼎大名。

  

  毛昌傑先生為清代光緒年間舉人,長安金石考據之父,以經學辭章著稱,于右任即其弟子,曾任西安碑林博物館長,主持三原宏道書院,與閻甘園等自籌資金在西安創辦陝西最早的報刊《廣通報》。

  

  1931年馮克昌經理聘請技藝超群,設計承辦高檔宴席的名廚曹秉鈞和一專多能、烹飪高手靳有成、王鴻儒等名廚,為西安飯店日後常盛不衰,大展鴻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再需要補一筆的是邢維庭先生為西安飯店書寫的匾,字作豎行,黑底金字,遒勁剛健,頗引人注目,可惜後來佚失了。大約在抗戰中期,又請書法家嶽松儕先生另書一匾,字做橫書,氣勢開弘,凝重敦厚,據說後來也下落不明。和我同為西安市文史館館員的鄭涵慧老師說,著名書法家段紹嘉後來又給西安飯莊題了匾。

  

  西安飯莊當年營業用房租的是辛亥革命元老任閣臣的房,任閣臣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後來還在西安圍城保衛戰中屢立戰功,之後他離開軍界。其孫女任建友提供給我的資料上有“友人李龍先生的老師段紹嘉是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博物館保管部副主任,段紹嘉先生融合百家,自成面目,個性鮮明,人譽之為“段家魏”。李龍先生講到段先生在世時,平時常聽到段先生講他以前常去正俗社等戲園子看戲和西安飯莊老闆馮克昌每年一到端午節就派人用兩、三層的食盒給段家和任閣臣家送泡泡油糕的事情。還說到馮克昌每年只給這兩家人送,一直送到解放後公私合營之時。”從以上提供的資料可以看出,西安飯莊的老闆馮克昌和段紹嘉、任閣臣兩位大家的關係非同一般。我的朋友封五昌先生也告訴過我,“我叔父,封至模老先生之子封玉書先生講,每到逢年過節,西安飯莊都給他家送大菜等吃貨。”封五昌先生還說:“據西安飯莊創始人之一馬公弢的兒子給我說直到公私合營以前,西安飯莊每逢年節都要給他家用食盒送8個做好的蒸碗。”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清末進士、戊戌名士、書畫大家的宋伯魯先生為西安飯店題寫了“秦饌獨秀”四字匾額。是毛昌傑先生把西安飯店的飯菜推介紹給宋伯魯先生的,宋伯魯先生還領著省通志館的同僚郭蘊生、吳敬之、霍竹汀等人來飯店品嚐,均他們一致獲讚賞。這幾人中多為前清進士,精通史籍。有這幾位文人墨客中的大腕為之出謀劃策,引經據典,鼎立扶助,讓馮克昌為扛起“振興陝菜”大旗一下有了信心。

  

  1933年于右任先生回陝慕名來西安飯店品嚐溫拌腰絲、水盆大肉等佳餚後,高興地說:“吃上了家鄉飯”。並叫來經理馮克昌,仔細詢問,鼓勵西安飯店:“多做咱老陝愛吃的飯菜,就不愁沒生意。”

  

  受于右任先生點撥,馮又引進了三原泡泡油糕、耀縣的窩窩面、渭南的時辰包子,加以改造更新,使西安飯店小吃系列水平質量得到充實和提升。

  

  二

  

  西安飯莊一出而驚世,如果列出飯莊在西大街時的大事記,重點應該有:楊虎城將軍給母親在這裡辦過壽宴;1936年,周恩來專門到西安協調處理“西安事變”,在西安飯莊擺下“和平宴”,與張學良、楊虎城等愛國將領在這裡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立下絕世奇功;1938年,周恩來還在這裡接待了印度援華抗日醫療隊的國際友人柯棣華大夫及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一行。

  

  西安飯莊1958年搬到東大街菊花園口。雖系平房,但佔地面積大,因之營業面積擴大了好幾倍呢。

  

  我頭一次進西安飯莊,應該是1965年秋天,當時我在鐘樓食品店打工勞動鍛鍊,連幹兩個多月。每到飯點時,就會隔三差五去西安飯莊一樓小吃部,買一壺稠酒,兩個油酥餅給嘴過個癮,而吃油酥餅,喝黃桂稠酒那可是當年的絕配。

  

  胃的記憶太頑固了,至今50多年了,我仍特喜歡吃油酥餅,不但愛吃,還會做呢?1988年時在社會三路家中接待幾位朋友,吹牛說我會做油酥餅,做得如何正宗。一下把事惹下了,從來懶得做飯的我,只得親自上手。當油酥餅剛一出鍋,香氣就把我鄰居一位老兄吸引來,我拿出一個餅讓他嘗,他咬一口,忙跑回家質疑他老婆,你烙的油酥餅咋沒文傑的層層多呢?我聽了回答說:我是仿西安飯莊千層油酥餅呢!正吃的一朋友說:吹啥呢!頂多十層,還千層餅呢!另一朋友幫腔:有一千層我把我的姓翻翻寫。把我氣得回擊道:你姓王,翻過來還是個王,嘴咋會翻的很!一幫子白吃棗嫌胡(核)大的貨……

  

  後來從《西安市志•商業志》記載上知道:西安飯莊的千層油酥餅,“相傳唐代高僧玄奘自西域回國翻譯佛經達千卷時,唐高宗派人賞賜‘千層烙餅’,千層油酥餅即依此改進製成。”

  

  而黃桂稠酒,古稱“玉漿”,始於先秦。《清異錄》所載詩仙加酒仙的“李太白好飲玉浮樑”,指的就是古代的稠酒。而我想神話故事月宮中“吳剛捧出桂花酒”,應當也是黃桂稠酒吧。1956年,郭沫若來西安時,品嚐西安飯莊的黃桂稠酒稱讚說“不似酒,勝似酒”。確實,在我眼中黃桂稠酒應該稱“仙酒”。

  

  讓我難忘的還有西安飯莊的十大名菜之一,由已故名廚曹秉均、靳宣敏等烹飪大師於20世紀30年代首創,曾獲得全國大賽“金鼎獎”、西安飯莊的招牌菜的葫蘆雞。

  

  第一次吃葫蘆雞應該在1970年代。當時我在銅川歌舞團編導組任創作員,一次我們團在西安飯莊宴請陝西省文藝界幾位老師時吃過。但僅僅是夾了一筷子,桌子轉幾圈,盤子就光咧!因顧及禮儀,沒吃出個啥名堂。我想到一句話,叫“吃上咧難忘,吃不上更難忘”。

  

  葫蘆雞相傳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禮部尚書韋陟的家廚所創,韋陟對菜點極為講究,廚師給他做雞,第一個廚師用先炸後煮的方法來做,韋陟感到雞的口感與肉質皆差。第二個廚子先煮後炸,肉質雖嫩,但不成形,不好看且寓意不好。第三位廚子吸取了前兩位廚子的經驗,把雞肉先捆紮起來,然後先煮後炸,這樣做出來的雞肉外酥裡嫩、色澤金黃、香醇可口。且因形狀酷似葫蘆,所以叫做“葫蘆雞”。也有人說,整雞不散架,保持囫圇狀,因之稱“囫圇雞”。陝西人講究全貨、完整、渾然一體,即囫圇。後來念轉音了亦稱“葫蘆雞”,葫蘆諧音“福祿”。不管咋叫,反正都寓意著吉祥。《民國西安詞典》記載葫蘆雞“著名風味菜餚,原名‘囫圇雞’,即一個整雞,後轉音成此名。”

  

  還有記載:“其傳統選料是用西安城南三爻村的‘倭倭雞’。此雞飼養一年,淨重一公斤左右,肉質細嫩。有清煮、籠蒸、油炸三道工序:清煮前先把白條整雞放入清水中漂洗,除去血汙,煮時用麻絲將雞捆好,以保持雞的整形。鍋內清水燒沸後,把雞投入,煮半小時取出,盛盆內,添肉湯、料酒、醬油、精鹽、蔥、姜、八角、桂皮,入籠蒸透。油炸時將菜籽油燒八成熟,以整雞投入油鍋,用手勺撥動,至雞金黃色時用漏勺撈出,瀝去油即可入盤上桌。此時雞皮酥肉嫩,香爛味醇,配花椒鹽佐食,味更鮮美,唇齒留芳,餘香縈繞。有‘長安第一味’之譽。”

  

  這便讓我思考,如今想要保持“葫蘆雞”原味,第一需要用放養一年的雞,不能用飼料加激素催生三兩個月就出籠的雞。二是雞種應是土生土長的“倭倭雞”。這就需要建一個養“倭倭雞”的基地,嚴格管理。否則我們就真吃不到真正的“葫蘆雞”了。

 三

釀金錢髮菜也是西安飯莊的名菜。《民國西安詞典》載:當時“富商大賈舉辦宴席,第一道菜多為此菜,以討個吉利。其做法是先把髮菜用溫水泡開,稍焯一下,把雞脯肉剁爛如泥,加鹽、蛋清、溼澱粉、熟豬油攪成釀子,另取雞蛋製成蛋皮,蛋皮上抹一層釀子,攤一層髮菜,再抹一層釀子,上加一層黃蛋糕,捲成圓柱狀,上籠蒸三分鐘後,切成形如金錢的薄片,澆上雞湯即可食用。”

《西安市志•商業志》也記載:“金錢髮菜,唐代商人王元寶嗜食髮菜,后王元寶成為長安城中富比王侯的大財主,城中商人紛紛仿效,都吃髮菜,以求‘發財’。”

以菜品名討吉利,寓意“發財”是“釀金錢髮菜”獲宴席頭道菜的主要原因。

再就是西安飯莊的十大名菜之一的“奶湯鍋仔魚”,此菜從唐代長安食肆“乳釀魚”的基礎上演變而來。1955年,柯仲平、胡採、柳青、王汶石、杜鵬程、魏鋼焰、戈壁舟等,當時陝西老一輩中著名作家幾乎全部出動,在這裡招待為創作《西望長安》來西安採寫反映當年轟動全國的騙子李萬銘的老舍先生。時任中國作協西安分會秘書長兼《延河》月刊主編的戈壁舟,為詳細記敘在西安飯莊宴請老舍的情景,專門寫下了一篇名為《食魚記》的文章。

此文描寫十分生動,美妙精彩,我專門摘上一段,讓朋友們讀個稀罕:

“這時,一個乾淨利落身穿白布汗衫、光頭的大個子,左手提著菜刀和菜板,右手握著一條鯉魚。他卡著魚鰓,提得高高的,轉過來,轉過去,讓客人看魚是新鮮的。並說:‘剛到市上去提的’。人們眼睛都亮了。水淋淋、活鮮鮮的鯉魚,有一尺來長,還在擺動呢,閃耀著金光。老舍說:‘這是黃河裡的金絲鯉魚,是中州一絕呀!’柯老(柯仲平)大笑說:‘呔!跳龍門的就是它!’柳青卻說:‘龍門來了!’裝著滾燙雞湯的大銅火鍋端上來了。

怎麼一閃眼,廚師已經剖好了魚,刀在飛,魚片也在飛。魚片那樣寬,那樣落,薄得要飛呀!飛滿一盤又一盤,飛到正發出綠色火焰的火鍋周圍。莊周《南華經》上解牛的庖丁,也沒有這樣巧,這樣神乎其神。火鍋開了,雞湯跳躍著,香氣飄散四座,而且帶著酒的芬芳。才知道燒的不是酒精,而是西鳳名酒。就在火鍋旁邊,還有兩瓶西鳳酒在那裡等著呢。綠熒熒的爐火映著的魚片,在雞湯的蒸氣中飛來飛去,人們沉默著,四座都閃著淡淡綠光,每隻喜悅的眼睛都有著翠玉般的光澤。還是客人先說:‘真好!’停會老舍又說:‘西安是漢唐古都,此菜可能源遠流長。’柯老說:‘又好吃,又痛快,這大片大片的魚片,和大碗酒、大塊牛羊肉一樣美!’柳青說:‘我向來不愛吃魚,但是這個魚是例外……是西安第一!’‘西北第一!’‘拿到北京去吧!’大家都停下筷子,讚歎不休。老舍說:‘北京吃不上這樣好的魚!’‘那叫它飄洋過海咧?’‘準得個金質獎章!’……’停了一會又說道:‘我們中國有的好作品,也像這鍋子魚……’大家都說:‘說得好!’‘有意思!’……”寫《食魚記》的戈壁舟是一位著名詩人、作家,需要介紹一下。戈壁舟(1916~1986)原名廖信泉,字耐難,後改名戈壁舟。四川成都人。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和學生救國聯合會,並開始寫詩。1939年入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學習,1941年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1946年到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工作。1947年戈調任新華社前進分社記者,隨軍參加延安保衛戰,其間寫有《掃雷兵》《電話員》《巷戰》等反映解放軍戰鬥生活的詩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戈壁舟歷任西北文聯創作室主任,中國作協西安分會秘書長兼《延河》月刊主編。代表詩歌作品有《把路修上天》《延河照樣流》《三絃戰士》《命令秦嶺讓開路》等,著有《宣誓集》《我迎著朝陽》《登臨集》等詩集。1958年戈壁舟調四川省文聯任黨組書記等職,1980年回西安任西安市文聯主席。1986年在西安逝世。

飲食文化研究專家王子輝先生寫過《戈壁舟暢談鍋子魚》,文中寫道:原來,戈壁舟先生生性好吃,壞的他能吃,好的他愛吃,異味他敢吃,還能從吃中悟出其道。西安飯莊的奶湯鍋子魚是他經常品嚐和宴客的第一選擇。為此,我們一起拜訪了著名詩人戈壁舟。……當我們踏入戈老書齋,講清來意,年過古稀的戈老,精神抖擻的好像年輕了幾十歲。一提奶湯鍋子魚,話匣子放開就收不住了。他先從1949年說起,“那是剛從陝北來到西安,我就打聽到西安飯莊的鍋子魚是西安最好的菜餚之一。一發津貼,就與石魯、關鶴巖一起去吃鍋子魚。由於奶湯鍋子魚是用黃河鐵橋邊的黃河鯉魚,湯是用土雞燉成乳白色的。好吃是沒有說的了,可是吃完一算賬是15萬元(合現在的15元),而我所帶一個月津貼,僅夠半數,竟鬧了個老鷹抓蓑衣——脫不了爪,只好讓大家為人質,我去借錢取人。也許正因為這樣,使我久久難忘鍋子魚。”

戈老還談到了西安飯莊的其他名菜:“溫拌腰絲真好,鮮,嫩、微脆,真是爽口。葫蘆雞看來像燒雞,肉很爛,進口化,雞皮似烤鴨皮,難怪柯老(柯仲平)夾上雞皮敬老舍哩。蓮菜餅,是藕泥包豆沙餡,有手錶那樣大,吃在嘴裡它還在唱歌呢,因為陝西的蓮菜特別脆。老舍說:“這些菜只有西安才能吃到。”

這裡再補一段老舍先生來西安採訪編寫話劇《西望長安》,以及要反映20世紀50年代震驚中外的特大政治騙子李萬銘的詐騙史,李就是在西安敗露而落馬的。事情要追溯到1949年南京解放時,當年的李萬銘隱瞞他加入國民黨南京陸軍醫院以及加入青年軍這段歷史,偽造證件,冒充南京中央大學學生,考入解放軍二野軍政大學,畢業後開始行騙。短短6年時間,他從地方騙到北京,從科員騙成處長,從一個國民黨軍人,把自己騙成了“紅軍身份”的“人民功臣”,還騙得出國去了蘇聯,於1952年5月9日站上了紅場閱兵檢閱臺和蘇聯最高統帥斯大林站到了一排。回國後不久更是把自己騙成了行政13級“高幹”。其騙術可謂是步步“登峰造極”。到1955年時,還想在蘭州軍區騙個師長乾乾,到西安才暴露的。最後被北京市中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

李萬銘行騙能一路暢行無阻。這中間,除了李萬銘這個騙子確實“史無前例”,人們缺乏抵抗力外,還有很多客觀因素。比如建國之初難免的制度漏洞、信息不暢、機構人員變動頻繁以及當時的官僚主義、崇拜英雄、盲目、輕信等等。這一切與騙子的狡詐混雜交叉,終於釀成了一幕接一幕頗具諷刺意味的政治鬧劇,從此成為街談巷議的政治笑柄。李萬銘原籍陝西安康,也讓陝西人蒙羞。後來,老舍先生的《西望長安》一經上演立即就轟動四方。

再回來說西安飯莊的“奶湯鍋仔魚”,這道名菜以金絲鯉魚為料,取跳龍門美好吉祥意。其奶湯,系用豬肘、雞、鴨燉成。燉至爛熟,湯色乳白。上席後,點燃鍋下白酒,鍋周圍泛起一片火焰,極富詩意。尤其是席間片魚,增添了特殊的現場氣氛和趣味。

民間傳說西安人不吃魚,嫌魚有刺,或不會吃魚。記得少年時跟我外公去坐席,就碰上一次端上來一個用竹片削的魚,上面澆上湯汁,能看不能吃,無非圖個吉利,寓意連年有餘(魚)而已。還記得當年我院子住的上海人說:西安炭市街賣的魚比阿拉上海便宜好多啦!我曉得原因就是“西安人嫌魚有刺,愛吃魚的人相對少”。但事情絕對不是因了“奶湯鍋仔魚”是名菜,寓意“連年有餘”“鯉魚跳龍門”,就能改變西安人不吃魚的習慣。要是如此,西安人吃這“奶湯鍋仔魚”,就顧不上魚有刺扎嘴啦!

列入西安飯莊十大名菜的還有“溫拌腰絲”,是從宋朝流傳下來的《玉食批》中“酒醋白腰子”改造製成。為溫拌菜的代表作之一。而溫拌可以說是陝菜的獨門絕技,打破了拌必涼拌的常規。這道菜對於刀功、調味,以及入水汆制時間的掌控都有很高的要求,整個製作過程一氣呵成。溫拌出的菜品脆嫩而不皮不柴、鮮香、清爽適口、麻辣芳香而極富鄉土氣息。

宿育海先生著文說“奶湯鍋仔魚”是唐代名宴“燒尾宴”中的一道菜,叫乳釀魚。還說“溫拌腰絲”也是從唐代名宴“燒尾宴”中的羊皮花絲演變而來。如若此說屬真,那“奶湯鍋仔魚”、“溫拌腰絲”的淵源,就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啦!真正讓人歎為觀止了。

關於唐代燒尾宴,《辨物小志》曰: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即加官進祿,例獻食於天子,名曰“燒尾”。“燒尾”,取其“神龍燒尾,直上青雲之欹意”。北宋陶谷的《清異錄》詳細記載了唐代最著名的一次燒尾宴。公元709年,京兆萬年(今西安)人韋巨源升任尚書左僕射,升官進爵,依例要向唐中宗進宴。這次宴會共上了58道菜:冷盤熱炒、燒烤湯羹、甜品麵點一應俱全。

西安飯莊1958年搬到東大街菊花園口後當時任西安市副市長的楊曉初對西安飯莊的擴展和經營特別關心,接著桂花稠酒的傳人徐克恆、千層油酥餅技師薛志剛、鍋貼能手楊登岸等一批技術骨幹先後被調入西安飯莊,名家會聚,使西安飯莊數百種名小吃更上一層樓,一下吸引廣大顧客紛至沓來。20世紀60年代初,二戰期間的傳奇將領英國蒙哥馬利元帥品嚐了靳有成製作的薺菜春捲、豆沙筆架酥、羊肉餅,等小吃後非常之滿意,認為這是散發鄉土氣息的精細工藝品。而靳有成為1931年馮克昌經理聘請引進的名廚,一專多能的烹飪高手。這次派上大用場,一下給西安飯莊爭了光添了彩。

1962年市上評烹任大師,13人中西安飯莊就有曹秉鈞和靳宣敏兩位大師。

關於東大街菊花園口的老西安飯莊,郭玉琦先生給我畫了一幅飯莊1958年至1974年的平面圖。他告訴我西安飯莊南北長80米左右,東西約45米,正門西邊距菊花園巷口約二十米。中間接待廳的門是鋪板門,左邊賣醬菜、右邊賣稠酒和散啤酒(桶裝)。兩邊是東小吃部與西小吃部,東邊賣油酥餅、大肉餅和臊子面;西邊賣鍋貼、餛飩等。飯店西邊偏門有一過道,用來進貨,可通架子車,正式營業時關閉。

老西安飯莊為二層木閣樓,一層營業,二層為職工宿舍,約十八九間房,二個人住一間,郭玉琦說他才工作時和國家級烹飪大師李奉恭先生住一間。

飯莊裡邊有東餐廳與西餐廳,專賣各種炒菜,包括西安飯莊獨創的十大名菜。1970年代時,東西餐廳中間有一條走廊,兩邊是2米高的花隔牆,1米下為實牆,以上是鏤空木頭花格子窗,顯得古色古香。院子裡是花園,中間有一圓形水池,有一座好像是魚形的石雕,魚嘴朝上能噴水,很漂亮。花園四角綠化的花木名卉有月季、玫瑰、木槿、丁香花等。朝東邊開一圓形門洞,也叫月亮門,洞頂門覆有合扣在一起的青瓦,古典園林風格,很是雅緻。花園後邊就是特別引人注目的貴賓廳,一座仿古建築的大屋頂房,房頂覆有彩色琉璃瓦,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兩邊翹起的屋脊上雕有龍和鳳。貴賓廳豪華闊氣,屋中可擺兩個大圓桌。1977年新樓蓋好後,貴賓廳這座大屋頂房,仍然沒有拆。整個院子有後門通民國陝西第一任都督張鳳翽公館所在的張府巷。

到了1970年代初,西安飯莊已顯得陳舊窄小,遠遠跟不上時代發展。1973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過問下西安飯莊得到了重建,於1977年下半年竣工。郭沫若親自為西安飯莊題寫了店名。新西安飯莊大樓橫亙70米,高6層,營業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當時的西安市民把這項工程親切地稱為“總理工程”。

新樓建成之後,又調入了精於刀工、擅長花色冷拼菜的特級廚師於映文、筵席設計師王連銘等。“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的西安飯莊再次聲名鵲起。西安飯莊上世紀60、70年代烹調、服務技術力量雄厚,省、市首批授銜的烹飪師曹秉鈞(1960年代市政協委員)、靳宣敏(1960年代區政協委員)都在該店主廚終生。還有:風味小吃名廚師靳有成、乾菜漲發能手周有堂、蒸鍋王王鴻儒(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守在蒸鍋旁)、油酥餅技師薛志剛、鍋貼技師楊登岸、桂花稠酒世家傳人徐志恆等人,他們還培養了大量烹飪新秀。這是西安飯莊膳饌精美,服務周到的重要保證。

郭玉琦先生是西安飯莊的老人手,他參加了1970年代西安飯莊新樓建設的全過程。他任過西安飯莊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工會主席、紀委書記,任過陝西省飯店協會副會長,陝西三秦文化研究會研究員,西安飲食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顧問。還是西安市第十屆和第十一屆的政協委員,榮獲“西安市勞動模範”稱號。我因為認識郭先生,和他同是西安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有他引導,可以說我算是走進了西安飯莊,近距離地欣賞到了西安飯莊一道道獨異的風景。

1993年籌資2000多萬,對飯莊內部作了全方位,大面積的改造裝修,開闢了唐膳宮、福景樓、雅趣堂等大小餐廳。以文化為先導,體現漢唐文化為主體的三秦飲食文化、關中風情,以及吉祥文化民俗精華風格,形成西安飯莊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使人一入就沉浸在豐沛的長安文化之中,有一種穿越感。每個餐廳堂閣門楣上都書寫有楹聯,例如“飛鳥聞香化錦鳳,游魚得味成金龍”為祥和餐廳門楣上的楹聯。“權將斯宮作阿房,須知此宴非鴻門”,為同簷閣前的楹聯。在幾個重要接待貴賓餐廳還佈置了壁畫《貴妃醉酒圖》《秦王宴功圖》《將進酒》等大型美術作品。在餐廳中修建廳臺、噴泉、古樹,以詩、劍、書、畫、酒具等作以輔助烘托氣氛。尤其是雅趣堂中塑有漢白玉的“李白醉臥像”,特別有氣場,引人注目。

飯莊歌舞廳內,佈置也是體現五千年中國文化的經典部分。戰國編鐘、敦煌壁畫上的樂舞飛天、反彈琵琶。盛唐的“霓裳羽衣舞”“秦王破陣樂”以及長安鼓樂等都被引進來。

從1992年西安飯莊接收和平餐廳,創辦第一家分店大差市分店,六年後更名為和平飯店開始。接連在1994年兼併西飲集團金橋貿易公司,開辦西安市首家餐飲超市——水晶宮海鮮美食城;1997年管理經營的國賓大酒店和渭水園溫泉度假村隆重開業;1998年涉足旅遊觀光業成功推出常寧宮休閒山莊。從此西安飯莊走出東大街,已成為影響西安全域的名是企業。

西安飯莊開辦的水晶宮海鮮美食城,位於蓮湖路38號。離我的單位緊挨著蓮湖公園的西安市文聯很近,因為對西安飯莊美味佳餚的無比信賴,所以,90年代中後期我曾多次在水晶宮宴請包括外地來的文朋詩友。

2016年6月22日我以大眾評委身份在西安市烹飪學院參加西安旅遊集團2016年職工技能知識培訓(烹飪技能比賽),還認識了當時任裁判長的西安飯莊的李源先生。

李源是西安飯莊工作了38年的老廚師,如今他是西安飯莊的副總經理、中國烹飪大師。他在西安飯莊外賓餐飲部工作時主持製作的陝西風味小吃宴、長安八景宴和宮廷長壽宴、雙烤宴等陝西特色鮮明、高端大氣的系列宴席,和別具特色、自成一家的酸辣肚絲湯、駝蹄羹、銀耳湯等陝派湯菜,更為他贏得了“味道說話”“西安制湯第一勺”之美譽。

民間有“唱戲的腔,燒菜的湯”“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湯”之說。李源長於制湯,堪稱一絕。他制湯講究“五味調和”“七滋八味”“後味悠長”“醇香味濃”。他的一系列佳餚,也因為形象逼真,常常令外賓不忍動筷。“就拿‘長安八景宴’的‘灞柳飛雪’這道菜來說,核桃為‘驪山’,鮮墨魚絲為‘雪’,黃瓜為‘柳樹’,既好看又好吃。”他說:從20世紀90年代起,西安飯莊每年至少會推出80多個新菜品,1991年,他以一道“烤大蝦”斬獲商業部“金鼎獎”,他推出的“灞柳風雪”在2003年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廚師節獲得金獎。他是西安飯莊名菜製作承上啟下,薪火相傳的重要一員。

1986年李源當上大廚時還接待過從祖國寶島臺灣來的著名女作家瓊瑤和她的丈夫在西安飯莊雞味廳就餐。餐後吃得特別高興的瓊瑤夫婦,還和李源及餐廳工作人員合影留念。2005年著名相聲演員馬季來到西安,在西安飯莊華清宮就餐。餐後與已任副總經理的李源合了影。

當然了,到西安飯莊就餐的名人大腕數不勝數。前文說到的王子輝先生就寫了一段關於陳香梅女士在20世紀90年代初來西安,到西安之前在電話中特意提出要吃陝西地方菜點,後由西安飯莊廚師為其製作特色小吃的描述,陳香梅女士吃得非常開心,並說“這是我幾次來西安的願望,今天終於實現了”。

隨著又一輪西安東大街綜合改造建設加快,2016年6月位於東大街的西安飯莊總店拆遷搬至鐘樓飯店。而西安飯莊創辦之初的發軔之地就在如今的鐘樓飯店位置,可以說回老家來過渡了。

我2018年曾赴落腳鐘樓飯店的西安飯莊參加一次朋友聚會。當時除過其它大餐,十大名菜中的佳餚美味外,印象較深的是吃到了來自三原的泡泡油糕,而西安飯莊製作的泡泡油糕,讓我震驚非常,感覺好像吃到了當年的味道。後聽飯莊人介紹,方知1990年,西安飯莊製作的泡泡油糕就獲得國家商業部“金鼎獎”,被評為了“中華名小吃”。

泡泡油糕,以色澤乳白、玲瓏剔透、蓬鬆香甜、入口即化而聞名久遠。據《三原食萃》記述,一日前往北塬狩獵的唐太宗來到“王店集”一小店品嚐了所製作的外皮起泡,酥鬆潤脆,餡心甜軟的油糕極為稱讚,於是該店名聲大振,其所經營的油糕也得到了廣泛流傳。據說唐代的“燒尾宴”中的點心“見風消”,就和泡油糕一脈相承。

說實在話,我對西安飯莊東大街的原址重建是十分之操心,總想著什麼時候與西安飯莊在東大街再相會呢。可是在網上查閱瀏覽時發現有人打出電影《後會無期》這四個字的廣告,潛臺詞的意思明白得讓我不淡定了。直到寫出這篇東大街的西安飯莊回憶文章,才覺得這種想法是否有點太悲觀。我堅信!只要西安飯莊這塊無價之寶的金字招牌在,一定會和心中記著念著這家老店的老西安人,一起合作上映一部再現輝煌,宏大敘事的現實版的電影鉅製《後會有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