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晨報全媒體抗戰勝利70週年系列報道7月2日啟動

大隴網-蘭州晨報訊(記者趙莉 王學濤)在70年前的抗日戰爭中,為了保家衛國,無數的隴原兒女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或奔赴抗日前線,拋頭顱,灑熱血;或支援後方建設,離妻兒,舍家園,許多人甚至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70年後,當那段鐵血抗戰的歲月成為整個民族不屈的歷史記憶和榮光時,許多當年的抗戰老兵和曾經戰爭的參與者、親歷者,卻已相繼離世,為數不多的健在者,大多都已是耄耋之年。

今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日。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歷史不能忘記;對於那些健在的抗戰老兵和抗戰參與者來說,保家衛國的功勳不應該被忘記;而對於在那場戰爭中倖存的親歷者及其後輩來說,當年的苦難和先輩們的抗爭,也不可能會忘記。他們的經歷和故事,就像是一座座活著的抗戰歷史紀念碑,將成為一個民族最為鮮活豐潤的歷史記憶。

本報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系列報道將於今日正式啟動,在為期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本報將在全省範圍內尋訪抗戰老兵及抗日戰爭的參與者和親歷者,收集抗戰期間的老物件、老照片,徵集抗戰故事,拍攝視頻資料,並將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讀者可撥打蘭州晨報新聞熱線0931-96555或0931-8155136提供相關新聞線索。

抗戰老兵,您在哪裡?

抗日戰爭時期,甘肅省會蘭州不僅是蘇聯空軍援華航空志願隊及國際援華物資的中轉站,還是中國空軍的重要戰區和空軍部隊的訓練中心,自1937年11月5日至1941年10月4日,中國空軍和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及我地面高射炮兵部隊密切配合,在蘭州上空共擊落日軍飛機47架。在甘肅上百次空戰中,許多飛行員血灑長空,英勇犧牲,陣亡及死難的中蘇飛行員有63名之多。

隴東是八路軍的整訓地和出發點,無數的隴原兒女從這裡出征抗日戰場。有參加八路軍投身敵後戰場的,其中也包括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參加了紅軍的隴原男兒;有在原西北軍宋哲元、張自忠、吉鴻昌等部隊的甘肅子弟,他們轉戰在喜峰口、忻口、臺兒莊、棗宜等戰場;有直接應徵入伍,被分配到各個戰場的;也有參加青年遠征軍的。全面抗戰8年,甘肅共徵兵41.16萬人,征馬1.18萬匹。先後有4328名隴原兒女犧牲在抗日戰場上。

英勇的隴原先輩們,用血肉之軀鑄鋼鐵長城,用鮮血和生命抵禦侵略、保家衛國,成為後輩們幸福生活的締造者。如今,這些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英雄們若還健在,大多都已是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他們所經歷的抗戰,正是整個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他們尚保存的記憶,更是這個國家最為珍貴鮮活的歷史。如今,他們在哪裡?他們的生活還好嗎?他們的經歷和功勳,被銘記了嗎?他們還有什麼未曾了卻的心願嗎?

從即日起,本報將面向全省各地尋訪當年的抗戰老兵,讀者可撥打蘭州晨報新聞熱線0931-96555或0931-8155136提供相關新聞線索。

尋訪戰爭親歷者,共同見證抗戰歷史

除了那些英勇奔赴抗日戰場的革命先輩,更多的隴原兒女選擇了用支援後方建設、保障物資運輸的方式來支持抗戰,保衛家鄉。抗戰時期,外援物資除了通過安南、滇緬兩條公路可運入國內外,還有西北的甘新公路。尤其是在西南援華通道滇緬公路被切斷後,甘新公路更是一度成為國際援華物資輸入的唯一陸路交通,每月有上千噸蘇聯援華物資通過汽車、馬車、駝運沿此路運到蘭州,再向中國腹地週轉。

甘新公路於1938年5月開工,在整個修建過程中,河西人民為修路作出了巨大犧牲。不少人因修路喪失家園,沿途村民房屋大量被拆除,椽子檁子用於工程建設,工程需要土方、石料、沙子均攤派給沿途各縣的農民,農民的大車、駱駝、騾馬等都被徵用修路,許多民工被派套上自己的牛車、毛驢車到杳無人煙的星星峽一帶施工。

為了保障各類物資的及時補給,甘肅還組建了羊皮筏子水運隊,沿黃河順流而下向寧夏、綏遠等地的抗日部隊運送物資、彈藥,沿嘉陵江向重慶運送汽油。數十人組成的皮筏子運輸隊沿河順流直下,時而伴著高亢的花兒,筏子在滾滾浪濤中飛渡,剪出一道道壯麗的風景……羊皮筏子賽軍艦,成了當時一道閃亮的記憶。

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甘肅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在整個抗戰時期,日機空襲轟炸甘肅省會城市蘭州及金昌、武威、靖遠、平涼、隴西、天水等中小城市共71次,出動飛機1081架次,投彈4090枚,炸死炸傷平民1426人,炸燬房屋2.4萬餘間,造成巨大財產損失。

經過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卓絕的英勇鬥爭,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今天,當我們隆重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時,當年那些為了支前修路而喪失家園、背井離鄉的建設者們在哪裡?參加過物資運輸的親歷者在哪裡?在日軍的狂轟亂炸中生存下來的倖存者又在哪裡?他們的記憶和經歷,同樣是那段民族歷史不可或缺的見證和組成,如今,他們還健在嗎?他們當年的往事,還有後人在傳承著紀念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