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陸軍第67軍炮兵老山地區作戰揭祕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山對越防禦作戰,是在特殊地形、特殊條件下堅守陣地的長期作戰。

由於戰區道路、地形限制,前期作戰部隊的大口徑火炮沒有合適的配置位置,很多地域進不去,只能在僅有的公路兩側配置,以致造成縱深梯次不足、不同建制單位地域交混、火炮射擊方向交叉等非常規的作戰態勢,交班時交班部隊特別提醒“炮兵戰鬥隊形配置是一道還沒有破解的難題”。我們接受陣地時,戰區內兩條橫向公路基本修通,較多的配置地域可供選擇,為我們發揮作戰特點和改善防禦態勢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原陸軍第67軍炮兵老山地區作戰揭秘

上圖:老山戰場

在1985年至1986年一年多的老山作戰中,我們從研究特點入手,靈活運用炮兵,較好地發揮了火力拳頭的威力,支援步兵取得了防禦和出擊作戰的勝利。30多年過去了,昔日戰事仍歷歷在目。

下面結合當年實戰,對老山戰場炮兵作戰的特點作一回顧,這既是作為參戰老兵對戰火歲月的紀念,也是想對未來戰爭提供一點有益的借鑑和參考。

原陸軍第67軍炮兵老山地區作戰揭秘

上圖:老山炮兵

一、針對防禦正面寬大、戰場環境複雜的特點,合理區分編組,提高炮兵運用的靈活性

老山戰場邊境線蜿蜒曲折,防禦正面寬25公里,盤龍江從中部貫穿,敵我陣地犬牙交錯,膠著緊貼,敵情、地形複雜多變,全軍炮兵在總的戰術企圖和軍炮兵指揮所統一領導下,按建制編組炮兵,按地域區分任務,按戰鬥協調火力,師具體組織實施,提高了炮兵運用的靈活性。

原陸軍第67軍炮兵老山地區作戰揭秘

上圖:師作戰會議下達任務(正中:左為師長玉寶書,右為政委劉書田)

1、按建制編組炮兵。根據戰區以盤龍江為界分為老山、東山兩部和陸軍師分區防守的實際,一線防禦的2個陸軍師均建立了炮兵指揮所;6個炮兵群除軍直接掌握一個外,老山方向編2個師炮兵群、1個團炮兵群;東山方向編1個師炮兵群、1個團炮兵群;分屬2個師炮兵指揮所指揮,明確了師炮指的任務,規定了師、群的射擊權限和日彈耗量,作戰情況一般由師炮指處置,特殊情況先打後報,緊急情況邊打邊報,一般情況先報後打,達到了集中領導下的分散指揮;在戰鬥觸發突然的情況下,使炮兵的指揮更加靈活。

2、按地域區分任務。以山脊走向、溝谷等自然條件和各種性能的火炮配置,將防禦地域劃分成6個區。採取分區包乾的方法,各師將區內劃成數個片,明確到射擊的營連。分片負責,這樣責任清楚,目標出現即可壓制,減少了臨時下達的任務、指揮射擊的繁雜程序。

原陸軍第67軍炮兵老山地區作戰揭秘

上圖:勘測陣地(左起:原炮12師師長王寶書,原炮24團團長張宗超,原炮12師付師長張守度,原炮12師參謀長王玉泉,原炮12師作訓科科長劉慶官)

3、按戰鬥協調炮兵火力。一是協調直射火炮的火力。幾次作戰,我們都將2個師配置在前沿的直射火炮的指揮關係臨時加以調整,以便直接支援出擊或抗反的戰鬥。如“1.28”出擊作戰中,138師配置在新寨的6門85加農炮臨時歸199師炮兵指揮;“9.23”作戰中199師擔負半直瞄射擊的130加農炮歸138師炮兵指揮,相互彌補了火力的不足。二是協調佯動的火力。如“9.23”作戰,當138師出擊395高地時,軍統一協調了199師對敵防禦敏感的211高地周邊實施佯動的火力;“12.2”作戰199師出擊405號陣地、968高地地區時,軍又利用敵丟失陣地後的緊張心理,協調了138師對395高地地區佯動的火力。三是協調封鎖敵主要交通要道和保障接合部的火力。每次作戰前,軍統一組織協調,當一個方向緊張時,另一個方向主動擔任封鎖敵通道和保障接合部,並以軍炮群的部分火力予以加強,這樣協調都達到較好的效果。

原陸軍第67軍炮兵老山地區作戰揭秘

上圖:炮兵指揮員在陣前帳蓬內召開研討會研究戰鬥隊形配置(左起原炮12師師長王寶書,原炮12師作訓科長劉慶官,原炮12師偵察科長張之庚)

二、針對戰場情況變化快、目標稍縱即逝的特點,改革射擊指揮方法,提高炮火快速反應能力

山嶽叢林地作戰,溝壑縱深,草高林密,觀察死角多,目標稍縱即逝,炮火快速反應尤為重要,我們側重抓了三個方面:

1、研究使用新型自動化指揮器材。作戰期間研製了“地面炮兵管半自動化指揮系統”,編制了7種火炮的射擊指揮程序,普及使用了“PC1500A型”袖珍計算機,代替了炮兵營現裝備的射擊指揮作業器材。

原陸軍第67軍炮兵老山地區作戰揭秘

上圖:地面炮兵營半自動化指揮系統

目標出現後,只要輸入有關數據,25秒內能打印顯示出射擊指揮口令及各門(18門制)火炮的裝定諸元,計算精度綜合累計誤差距離少於1米,方向小於1米位,並能進行射擊修正。如“9.23”作戰中,臨時出現的63個目標,均在1分30秒內進行了壓制。作戰期間已使用這種器材決定目標射擊諸元14000餘個次,其中對5400餘個次進行了實彈射擊,均達到準確無誤,實現了炮兵射擊的半自動化指揮。

原陸軍第67軍炮兵老山地區作戰揭秘

上圖:1985年12月在芭蕉坪坑道內,向總參炮兵部杜常青部長彙報研製地面炮兵營半自動化指揮系統用於作戰情況(左起總參炮兵部長杜常青,原陸軍第67集團軍副參謀長張勝文,原炮兵第12師副師長張守度,原炮兵第12師作訓科長劉慶官,原炮兵第24團參謀長李明亮)

2、簡化射擊指揮層次。營指揮所的射擊口令直接下達到炮,陣地副營長、副連長負責監聽和檢查操作。在主要的出擊、抗反作戰中,群、營前觀都有一定的指揮權,可直接呼喚火力、指揮射擊,減少了營、連傳遞口令的時間。各單位還普遍採取預約口令的方法,一般不經常變化或與火炮操作影響不大的部分,如彈種、引信、射向等均按預約執行。

3、加強對射擊目標的計劃性。防禦作戰對射擊區域地形熟悉,我們力爭實施計劃內射擊,多搞轉移射,提高了射擊的速度和精度。群一般計劃了計劃內射擊目標2000餘個,預先準備諸元並下達到炮,隨時可實施射擊,在通道拐彎處、隘口、橋樑、突出山包等明顯地形地物處建立阻擊點,由數點連成火控線、數條火控線組成火力網,力爭在網內殲敵。由於採取了以上措施,我炮火反應能力明顯提高,計劃內射擊和轉移射的目標從定下決心到開始射擊也可1分半內完成,達到了火力的及時準確。

三、針對越軍行動狡黠、戰術詭詐的特點,不斷研究運用新的戰法,提高炮火的有效性

越軍配置分散,戰術詭詐,慣用小股兵力襲擾、滲透,並經常使用“疑兵戰術”,與其作戰必須不斷研究新戰法,勝敵一籌,才能以小的消耗換取較大的戰果。作戰中我們除按一般原則組織運用炮兵,適時地集中兵力、火力和廣泛實施火力佯動外,還大膽打破常規,不拘泥於教程、教材規定。從實際出發,研究運用了制敵新戰法。

1、“大口徑火炮半直瞄射擊”。針對敵直射火力對我防禦威脅大、殺傷多,而我間瞄對其射擊受地形影響命中率低,小口徑直瞄火炮射程近、威力小,難以壓制的狀況,我們以5門130加農炮前出配置,在距敵前沿4至7公里的有利地形佔領陣地,實施半直瞄射擊,發揮了大口徑火炮射程遠、殺傷威力大、命中率高,射擊指揮簡便的優勢,在3個月的時間內,就斃敵100餘人,擊毀各種火炮近20門,火力點10餘個,破壞團級指揮所1個、觀察臺、屯兵洞和各種工事近30個,形成了以大口徑火炮為骨幹的直射火力配系,有力地殺傷了敵有生力量和火器,有效地支援了步兵戰鬥。

原陸軍第67軍炮兵老山地區作戰揭秘

上圖:可半直瞄射擊的大口徑火炮

2、“炮兵火力拔點”。根據越軍利用山嶽叢林地、草高林密、自然洞穴多等有利條件,兵力兵器配置疏散隱蔽、工事多而堅固,出洞就打,打了就藏的特點,我們採用“火力拔點”的戰法,在能觀察的條件下,採取冷炮射擊的形式,靈活運用破壞射擊的方法,以單炮間(直)瞄射擊為主,曲直結合,大小炮結合,晝夜間射擊結合,對敵直射火器,屯兵洞、指揮所、觀察所等逐個、逐點地予以摧毀。這種戰法,火力針對性強,重點突出,耗彈少,戰果大,殲敵徹底,僅“火力拔點”開始頭一個月內,就取得了殲敵359人,毀損火炮32門、機槍(高機)37挺、各種工事288個、屯兵洞57個的戰果。

3、“一次性殲敵炮兵連”。靈活運用“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思想,在長期觀察、周密組織、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對對我危害大、能觀察、便於摧毀的敵炮兵連集中優勢兵力徹底毀殲。用這種戰法,先後全殲敵炮兵連6個,毀敵火炮24門、火炮工事及掩體18個、引爆彈藥所11個、車輛3臺,殲敵一批。從而有效地改變了敵我炮兵數量對比,破壞了敵火力配系,甚至給敵造成了難以彌補的火力空白區,進一步奪取了對敵炮戰的優勢。

原陸軍第67軍炮兵老山地區作戰揭秘

上圖:集火射擊

四、針對戰場地形複雜、氣候多變的特點,周密組織戰鬥保障,提高炮兵戰鬥的可靠性

老山戰場地形複雜、氣候多變的特點對炮兵戰鬥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突出抓了四點。

1、統一使用偵察力量,組織了多層次,多手段的偵察配系。一是以群為單位統一配置、區分任務,改變了各級自成觀察體系的習慣做法,並根據地形特點和配置位置分片,片內各點聯網;一觀發現目標多觀驗證核實,保證了及時的觀察和校正射擊。二是組織多方向、多層次,高低相輔,正側結合的立體式觀察配系。全軍炮兵共開設觀察所100餘個,分三層配置,最近的距敵50米,最遠的約4公里。最高的海拔高度達1800餘米,最低的海拔高度160米,彌補了觀察死角大和視度不良的影響。三是多種手段結合,及時判斷了敵行動企圖,使用了固定、抵近、遊動、航空(航模)照相等偵察手段,較好的掌握了敵行動企圖和目標位置,保證了炮兵作戰需要。

原陸軍第67軍炮兵老山地區作戰揭秘

上圖:炮兵第22團指揮連副連長花陳兵,1985年5月,帶領4個偵察員在老山主峰開設炮兵觀察所。在12月2日的戰鬥中,不幸壯烈犧牲。1986年5月,中央軍事委員會追授他“炮兵偵察英雄”榮譽稱號

2、多種手段共用,建立以有線為主的炮兵獨立通信體系。軍、師炮指,各炮兵群、營均構成直達和迂迴兩條以上線路,形成了以有線、無線、接力等各種手段組成的通信網。普遍採用了“前埋、後架、全程密封”的架線新法,前沿敵炮火區內、山隘口、通過公路的線段,採用“土製地纜”法,將線段引入管內“埋設”;縱深內的線路以低杆高架為主,標定了杆號、線位,使野戰被複線路“明線化”;全程線頭接續處用雙層膠布蠟液密封。這樣既防潮減障,提高通話質量,又提高了線路抗毀能力。同時,還加強了線路的維護,共開設維護哨點132個,分段包乾,責任到人,隨斷隨查,保證了通信的暢通。

原陸軍第67軍炮兵老山地區作戰揭秘

上圖:有線線路採用“低杆高架”

3、立足長期作戰,狠抓工程道路保障。建設了能打、能藏、能生活的防護體系,雖然不少陣地遭敵炮擊,有的直接命中,有的觀察所附近落彈數千發,但因有了良好的工事,減少了傷亡,保證了安全。針對戰區路況和地質條件差、雨量大、塌方多的特點,統一區分道路保障任務,既抓堵塞時的搶修,又抓平時的保養維護,保證了道路暢通。

4、突出重點,抓好彈藥的儲備和前送。採取了預有計劃、分級儲存、適時前送的方法;分團、連(營)炮三級儲存彈藥,保證了一般情況下的供應,及時掌握消耗情況,隨耗隨補,並組成彈藥快速補充運輸隊,哪裡缺往哪裡送,及時保證了作戰。

【編後語】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雲南老山地區的邊境防禦作戰,是自抗美援朝作戰以來我軍持續時間最長、炮戰行動最多的一次實戰,炮兵在作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參戰的廣大炮兵指戰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和激烈的戰鬥中,堅決貫徹執行中央軍委作戰方針,服從大局,捨生忘死,為捍衛祖國邊疆英勇戰鬥,創造了許多克敵制勝的新戰法,以小的代價奪取了大的戰果,湧現出了大批功臣單位、英模人物和彌足珍貴的生動戰例。他們的功勳永載我軍光輝史冊,他們的精神必將激勵我軍新一代官兵在實現強軍偉業的征途上,銳意改革,奮發前進,再續新的榮光。

本文作者: 王寶書,時任原陸軍第67軍炮兵指揮所副指揮員、炮兵第12師師長;劉慶官,時任原陸軍第67軍炮兵指揮所作戰組副組長、學術組組長、炮兵第12師司令部作訓科科長

來源:英雄旗幟微信公眾號 編輯整理:劉靜 凱凱 景鵬 大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