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記憶中的報刊攤

記憶中的報刊攤

散文:記憶中的報刊攤


小時候的愛好就像一粒種子,種在了心上,也種在了時間的長河裡,心中雖然沒有泥土,但是種子照樣會生根發芽,也許能夠開花結果把。喜歡讀書,喜歡文字,喜歡油墨的馨香,喜歡打動心靈的語句。這個愛好從小時候一直堅持到現在了。我曾經在文中說過多次小時候買書的故事。那個時候真的是生活困難的時候,還把生活費結餘出來,去買一本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現在生活好了,經濟上也不再拮据了,買書更是我最大的愛好之一。

小時候最喜歡看的是各種期刊和雜誌,到現在我還一直訂閱著讀者雜誌。也幫兒子訂閱著讀者校園版,今年的訂閱裡面又增加了一本微型小說選刊。前兩天在網上一狠心又訂閱了人民文學、小說月報、和散文雜誌。喜歡讀書的毛病看來是改不了了,但是閱讀需要大量的時間,儘量把碎片時間利用起來讀一讀小說和散文吧。

訂閱的散文到了,可是這一期的散文令我大失所望。首先封面變得都有點不熟悉了。裡面的文字也是那麼的晦澀難懂,令人簡直讀不下去。散文應該是嬌小可愛的,現在散文雜誌裡面的散文都是長篇累牘了。散文雜誌在我的記憶中一直是一種乾淨清爽的雜誌,語言輕鬆幽默,有靈性,讀來令人心情愉悅。現在的文字為什麼那麼難懂了呢?為什麼讓我讀不下去了呢?是我變了還是散文雜誌變了呢?

看著散文雜誌裡面現在的文字,看著散文雜誌現在的封面,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從前,又回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的初期。

那個時候我正在聊城四中讀書。學業閒暇的時光,愛和同學一塊兒結伴兒出去。走到古樓東面的樓東大街的郵局,因為郵局的門口有一個書報攤。那個時候的郵局在樓東大街的路北,現在這個郵局搬到了路南,但是門口已經沒有賣書報的攤位了。

那個時候在郵局門口擺報攤的是一個五十歲左右的老太太,身材微微的發福,臉色非常的慈祥。她坐在一個帶靠背的馬紮上,靜靜地看著我們選書挑書,只是靜靜地看著,也不給出自己的建議。琳琅滿目的雜誌就擺在她的小三輪上。我們到那裡去的目的就是到這個小書攤去看一看書,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那時候和我同去的一般都是我的同學趙文鵬,我們兩個都喜歡讀書,特別喜歡散發著油墨馨香的散文。在花花綠綠的雜誌中美女帥哥的封面裡有這樣一本散文雜誌,特別的清新悅目,它的封面一般都是淡黃色或者白色的,上面的圖案也比較清新高雅,沒有什麼美女,也沒有帥哥。但是依然深深地吸引著我們的目光,讓人久久不願意離去。

散文:記憶中的報刊攤

我們走到那裡一般會拿出散文雜誌,首先翻閱一遍裡面的目錄和內容。同學趙文鵬最喜歡購買散文,因為他的家庭條件比我好,他買了我也能看。但是他買書有一個特點,就是看一看這本雜誌裡面有沒有名家或者大家的散文,如果有的話他就買,如果沒有他可能就不買了。

那時候的散文雜誌裡面的文章都特別的輕鬆愉悅,文字似乎有了靈性,不像現在那麼的晦澀難懂,讓人看不下去。無論是插圖還是文字,都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真的能夠陶冶情操,淨化心靈。

那個時候街頭的報刊亭還是比較多的,賣各種書報雜誌,特別是文學書籍更是令人歡迎。像人民文學、收穫、當代、十月、小說月報,小說選刊等等各種文學期刊都是深受我們的歡迎,可惜囊中羞澀,只能撿便宜的買。於是青年文摘、讀者和散文就成了我們的最愛。

無論是春夏還是秋冬,無論是上午還是下午,只要有時間,我們總喜歡往報刊攤前面去。去欣賞那琳琅滿目的雜誌,去尋找心靈的安慰和慰藉。在文字裡面我們可以忘卻自己,忘卻現實。忘卻了身上的破衣襤衫,忘卻了學習生活中的煩惱和憂愁。那個時候,何以解憂,唯有文字。

高中的生活說快也快說慢也慢,匆匆之中就這樣過去,卻始終留在我的記憶中。後來也喜歡其他的報刊亭,但是因為囊中羞澀,買書的時候漸漸的就少了。就連我最喜歡的散文雜誌和讀者雜誌也漸漸的離我而去。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但是衣食足,溫飽有了之後,總感覺生活還缺少點什麼,就是缺少油墨的馨香,就是缺少文字的靈性,所以經濟條件一旦稍有允許,我又把自己喜歡的各種雜誌捧在了手裡。

不知道是這個時代變了還是自己變了,文字漸漸不再那麼輕易就能走進心裡。深奧的思想大家都向往,生活的寬度和廣度也是我們所需要的,但是我總喜歡用淺顯的文字把深奧的道理闡發出來,讓大家輕易就能理解,就能明白。不想有一些晦澀難懂的文字,不想有一些大家都不認識的字。我真的以為沒有必要故作高深,更沒有必要故弄玄虛。生活已經很苦很累,幹嘛還讓文字那樣的艱澀難懂呢?幹嘛讓文字去折磨讀者折磨自己呢?

我不知道書報攤是什麼時候消失的,但是我後來又去了很多次,書報攤的確是沒有了。不僅僅古樓東大街的書報攤沒有了,就連原來街頭經常看到的報刊亭也已經慢慢地沒有了身影。就算偶爾的看到一兩個報刊亭,也已經不以銷售書報為主要經營項目了。現在的報刊亭主要的銷售飲料,食品和副食品了。原來擺在最醒目位置的書報也已經退居到了小小的角落。

隨著網絡的普及,隨著手機的普及,紙媒越來越淡出了大眾的視野。現在的孩子們別說晦澀難懂的文字了,就連輕鬆愉悅的文字了,孩子們和年輕人也很少看了。

不希望出現文化的沙漠,不希望出現枯竭的心靈。可是單憑几個人的力量,很難扭轉這種社會風氣。網絡文學越來越發達,現在文學富豪排行榜上靠寫作為生的都是網絡作家了吧。但是這些作家的內容和文字我不敢排斥,也許是年齡的關係,也許是閱歷的原因,有些東西真的看不下去。

記憶中的報刊亭已經沒有了,記憶中的散文雜誌也已經面目全非了,但是生活還要繼續下去,文字還要繼續下去。我一直號召大家跟上這個時代跟上時代的變化發展。也許我也應該改變自己了。

我應該怎麼改變呢?向那個方向邁步呢?這才是我不能理解的東西!

散文:記憶中的報刊攤


扈學秋:筆名專業玩彩,山東聊城人士,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自幼喜愛讀書,熱愛文字,出版有散文集《一年之隙》扈學秋隨筆集和《沉思集》。有良心,有情懷,有觀點,有態度,一切只為了:讓生命更美,讓生活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