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好熊孩子,不當熊家長?

在《超級育兒師》中向育兒師求助的家庭中,有這樣一個真實案例:八歲的辰辰和媽媽的相處不是在對罵就是在打架,彼此像仇人一樣,家裡整天戰火瀰漫,充滿憤怒和淚水。母子本應是心連心的親人,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呢?育兒師為了幫助這個家庭來到了他們身邊,通過觀察他們的互動來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這個家庭裡只有全職媽媽和孩子一起生活,爸爸長期在外地工作,媽媽可以說是又當爹又當娘。辰辰調皮又叛逆,媽媽把對丈夫缺席家庭的恨都貫注在了孩子身上,常常控制不住情緒就開始打罵孩子。媽媽回顧自己控制不住情緒時的感受時,她說:“我打他,讓他聽話。有時候打完他我打自己,但是下次遇到事的時候我還是控制不住自己”,長期以往孩子也照樣學樣,跟媽媽鬥嘴和打架成為家常便飯,在打鬥中甚至學會了拆下床的把手想打死媽媽。

在許多人眼裡,不少人會把辰辰這種孩子稱為“熊孩子”,但辰辰並不是唯一的例子,這些年來,“熊孩子”的例子數不勝數:

熊孩子乘坐電梯趁沒人時對著按鍵撒尿,導致電梯短路自己被困;

熊孩子在路上狠狠的推孕婦,只是想看看會不會流產,孕婦的丈夫要打熊孩子,被孩子奶奶緊緊護住;

熊孩子在屋裡玩,嫌樓外施工太吵用小刀割斷安全繩,導致施工者用手抓在高樓外堅持了40多分鐘,結果家長只賠了一根繩子;

等等等等。

我們上面講到的辰辰的例子,就是情緒失控的母親,培養出了情緒失控的孩子,結果形成了一個暴力的家庭。家長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是家長,在家長身上看到的是孩子。在這些熊孩子的真實案例裡,許多人往往把孩子變“熊”歸咎於家長不負責任,不懂教育孩子。其實,世界上從來沒有管不好的“熊孩子”,只有教育缺位的熊家長,在這個案例裡辰辰和媽媽之間的有效溝通完全缺失,既是對孩子教育的缺失,更是家長自身教育的缺失。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光怪家長”的看法也不完全對,兒童的認知是逐步發展起來的,而且發展過程從表面上看不是連續的,而是跳躍和分階段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和孩子通力合作,才能形成達成有效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和家長共同成長。

那麼,到底怎樣才能和孩子形成有效溝通呢?在這裡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正面管教。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簡稱PD)指的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養育孩子的方法,也可以叫做家庭教育體系,它以尊重與合作為基礎,倡導父母通過營造和善而堅定的溝通氛圍,培養孩子自信,自律,合作,有責任感,有自主感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這個體系已經在美國踐行了四十多年,幫助無數孩子獲得真正的成長,也使許多家庭真正得到了幸福。這本最新著作《正面管教魔法書》的副標題是“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它將教家長們用簡單有效的方法,培養出一個獨立、向上和懂得感恩的孩子。

如何管好熊孩子,不當熊家長?

我們來介紹一下這本《正面管教魔法書》的作者艾米•麥克瑞迪,她是一名美國著名早教專家,是正面管教的主要發起人之一,也是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的創始人。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她堅持不懈地通過電視節目、在線課程和脫口秀等形式積極推廣正面管教,應邀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幫助改善家長和孩子的互動關係。《正面管教魔法書》是艾米的代表作,得到了“正面管教”系列作者之一簡•尼爾森博士的大力推薦,還得到了ABC新聞、CNN、FOX和《紐約時報》等媒體的強烈推薦。除了這本《正面管教魔法書》,艾米還先後出版過《別讓我再說第二遍》和《不嘮叨、不提醒、不吼不叫,讓孩子聽你講》等育兒暢銷書籍。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正面管教魔法書》是如何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同時通過實踐總結出32個“良好行為養成術”的。在這裡分為父母應該糾正的心理誤區、孩子應該糾正的心理誤區以及父母對孩子日常行為的教育三個重點進行說明,父母應該糾正的心理誤區包括以下這幾點:不向孩子屈服、不變成孩子的專屬僕人以及不過度控制孩子;孩子應該糾正的心理誤區包括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教孩子正視生活的壓力;而父母對孩子日常行為的教育則包括合理規劃零用錢、不讓社交媒體綁架孩子。完成這些良好行為術後,我們將會收穫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現在來講講其中有代表意義的幾項良好行為養成術。

身心靈時間

良好行為養成術中的“身心靈時間”是父母和孩子相處的一個關鍵的時間點。身心靈時間指的是父母應該儘可能每天都留出10分鐘的時間來專心跟孩子相處,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在蓋瑞•查普曼曾經持續50周出現在暢銷書排行榜上《愛的五種語言》中,其中一種語言就是“精心的時刻”,指的是給予對方不分散的注意力,包括精心會話與精心活動,這跟“身心靈時間”是同樣的道理。即使只是普通的消遣,其中也要傳達我們關心對方和喜歡跟對方在一起的信息。比如說父親把皮球扔給孩子,而不是一邊看手機一邊扔皮球;當父親把皮球滾給兩歲的孩子,重要的並不在於滾球,而在於父親和孩子間所產生的情感。艾米指出,這種方法能夠極大地滿足孩子對歸屬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同時也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聯繫。身心靈時間這種良好行為養成術神奇之處在於,這讓父母和孩子之間培養感情的過程就像往銀行裡預先儲蓄一樣,能夠防止孩子因為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採取錯誤的行為。

身心靈時間有幾個實踐的技巧,包括排除手機、電視和電腦等一切外界干擾;可以發揮無窮無盡的創意,比如說不是非得在家才能進行,也能在外出旅行或者坐車的時候進行;可以一起給這段親子時光取一個名字等等。也許有父母要問:“我很忙,沒法每天都抽出這麼一段時間呀!”實際上,慢慢地父母們會發現,這種身心靈時間其實節省了更多時間,因為有了這項活動,孩子們將更願意完成父母們交給他們的任務,用在處理不良行為上的時間也會越來越少。

用鼓勵代替讚美

提到“正面管教”,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給孩子提供正面積極的反饋,也就是表揚和獎勵。 無論是孩子在飯前洗了洗手,吃了一口飯,還是在紙上畫了幾根線條,都值得父母們熱情洋溢的表揚:“做得太好了,媽媽表揚寶寶!”或者是“寶寶是最棒的!”正面反饋在孩子的成長中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問題在於,這是一個對孩子的表現過於寬容的時代,無論做什麼都得到表揚或者獎勵,會給孩子錯誤的印象,讓他們無法準備好面對真實的世界,當然更加無法得到真正的成長。這說明了什麼呢?父母們需要留意讚美孩子的方式以及掌握一個合適的度。

過度的讚美的壞處有幾種,首先是令孩子覺得不夠真誠。假如孩子是班上數學最差的,父母卻總是稱讚說:“我們知道你的數學最厲害啦!”孩子將受到更大的傷害,因為他明白這並不是事實。其次,讚美往往是用大人的想法去代替孩子的想法,孩子就在無形中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而去適應別人的想法。舉個畫畫的例子,對於美的鑑賞有不同的層次,但如果孩子只依賴別人的判斷來說這幅畫好不好看,他也會懷疑自己的審美。第三,對於孩子的讚美容易給孩子貼上標籤,過分稱讚有時候反而會有反作用。最後,如果長期在父母的讚美中長大的孩子,在遇到真實生活的挫折時,會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

那麼,當孩子表現良好時,怎樣才是真正的正面反饋呢?那就是用鼓勵代替讚美。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後果之間的正向聯繫,正是自己的積極行為才帶來了好的結果。比如說努力學習會帶來好成績,加倍練習能贏來更好的機會,等等。總之,要把重點放在孩子的努力上,而不是天賦、運氣等其他的因素。還有就是,無論孩子是獲得了成功還是遭受了挫折,都可以用鼓勵來代替讚美,鼓勵他繼續保持積極的行為。

沒有附加條件的零用錢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都會知道“錢是從哪裡來的”,是從爸爸媽媽的錢包裡來的,只有爸爸媽媽同意才能買好吃的和好玩的東西。問題來了,要是所有關於錢的決策都是父母來做的,那孩子要怎樣才能學會支配金錢呢?

下面幾個標準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財務習慣,我們來看看。

首先是不要將孩子的零用錢和其他事物聯繫在一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把零用錢作為鼓勵孩子做家務的手段,但是有時候如果孩子是靠努力獲得了榮譽,金錢獎勵反而會破壞這件事情本身帶來的自豪感。第二是列出詳細的預算。總是有迷惑的父母問:“到底該給孩子多少零用錢呀?”這個金額的決定關鍵在於,父母希望孩子把錢花在哪裡,比如說是為家人買件禮物,還是買一臺自己想要很久的音響?是用在學校的午餐上,還是用來下載付費的音樂?父母需要根據這個額度來衡量,讓零用錢不僅能覆蓋開支,還能有點剩餘,但也不至於讓他隨心所欲去花的程度。第三,告訴孩子,零用錢是用來“花”的,藉此機會可以教孩子規劃預算,比如有點貴的看中了很久的網球拍,要多久才能存下足夠的錢來買。第四,列出禁買的物品。讓孩子知道,有些東西是不許買的,比如限制級的電影、成人電腦遊戲或者過於暴露的衣服等等。第五,讓孩子打消錢花光後父母就會自動提供“救援”的想法,父母需要事先說明然後堅定立場,這樣更能讓孩子懂得節約的意義。最後一點就是讓孩子來承擔更多的財務責任,就是他能自主決定自己的錢花在哪兒,怎麼花,是存入銀行還是用於公益捐款?這些活動的好處在於他能看到資金的流向,比如存入銀行的錢會帶來利息,從大人的角度來理解現金流的意義。

那麼,孩子多大的時候可以開始使用“沒有附加條件的零用錢”呢?其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但一般說來從孩子開始在百貨商店裡要求父母給他買東西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那麼,孩子想要什麼東西的時候,可以讓他決定後使用自己的零用錢來購買。

好了,今天講完書裡其中幾個良好行為養成術以後,我們學到了什麼呢?這些方法實行起來並不困難,而且能夠在短短時間內就開始發揮效果。但要實行到位,也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然而只要堅持下去,將會為孩子的成長和整個家庭帶來肉眼可見的重大改變。作者建議我們在使用的時候可以先選擇幾種開始實行,再根據具體情況來慢慢增加。相信這32個良好行為養成術,將會在實踐過程中帶來新的思考,“管好熊孩子,不當熊父母”,讓父母成為更好的父母,孩子也成為更好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