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職場人 VS 2年職場人:2年的完美勝出,只因明白了一個道理

最近幾年有個詞還挺火的,叫知識焦慮。我還特意去網站搜索了一下

百度給出的解釋是:在信息爆炸時代,信息量呈幾何數增長,人類的思維能力遠沒達到對其接受自如的階段。

5年職場人 VS 2年職場人:2年的完美勝出,只因明白了一個道理

同時,求知慾使人類渴望把更多非我的東西轉變成自我的東西,這符合人類進步的需要,但現代社會非我的知識無限浩大。

未知的知識就像黑暗對於孩子,對未知的恐懼感使現代人承受著更多的心理壓力,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擁擠”。特別是我們報了很多大牛的課程,與看了不少乾貨,自己還是沒有什麼改變,自己還是不要學習了。

然而,我們還是需要學習,為什麼?

可是也投入了很多時間學習,卻反而更焦慮了,為什麼?

我想下面這一大段內容或許能給你一些解釋~

影響一個人成長速度的主要原因,在於你將時間、精力投入到哪裡,是選擇“低成長區”還是選擇“高成長區”。

什麼是“低成長區”?

低成長區:一是指崗位上那些你熟悉與熟練,並長期重複進行的工作,以及工作習慣。這種工作往往改進少,不能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績效突破與提升。二是指雜亂分散的工作範圍,由於缺乏專注聚焦與深入,無法進步。

5年職場人 VS 2年職場人:2年的完美勝出,只因明白了一個道理

就像工廠流水線的操作員,做著千篇一律的工作,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著,當你看見呢的工具時,閉著眼睛就能拿起來乾貨,沒有思維限制的重複同一個動作,休息時,想聊天卻不知道聊什麼,只能談幾句工作忙不忙,做了多少。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工廠、食堂、宿舍。在這裡待久了整個人就頹廢了。同時隨著AI時代的到來,機器人就會取代大量的流水線工人,那時他們又該何去何從呢?

所以,不少人都不願意面對陌生的、需要投入學習、耗費腦力又擔風險的事情,寧願待在“低成長區”。

因此,“低成長區”成為了一種使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的“舒適區”。

什麼是“高成長區”?

高成長區:可以驅動職業發展與專業進步的新工作;改進原有的工作、學習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等。從“低成長區”進入“高成長區”,是思考深度的升級。

同期進入公司的,別人已經升職加薪了,自己還在原地踏步;每次發年終獎時都沒有別人多;同樣是5年的工作經驗,為什麼別人就比自己優秀;同一個企業甚至類似崗位的人一起跳槽,憑什麼別人成為了香餑餑啊?

如果自己有這樣的不服氣,可能就要檢討自己是否進入了高成長區,如果沒有就要想辦法做出改變了,不然機會永遠都是別人的了。

那些業績一般的員工,他們之所以落後,因為捨不得離開舒適區,而滯留在“低成長區”。

而那些業績優秀的員工,都是選擇在“高成長區”奮鬥與學習的人,因此他們的能力不斷提高,瓶頸不斷突破,資源優勢不斷增強,最後績效持續增長。

比戰術層面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戰略層面的深度思考。

兩年前同一個公司的兩個小夥伴,兩年後一個可能還是個經理,另一個已經升到了副總VP了,可能不僅是收入的差距,兩人見面覺得狀態想的事都完全不同,特別的著急,但是有不知道自己差在哪裡。

5年職場人 VS 2年職場人:2年的完美勝出,只因明白了一個道理

或拿到了一些offer,也有幾個發展方向,卻不知道選擇哪個更好,因為你想不清自己要成為誰。

又或自己花了很多錢聽了很多商業大佬的課,也加了很多高端人脈圈,多年下來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變。

所以,你必須把決定事業全局與長久成敗的戰略決策,視為頭等大事,在戰略上多學習,多動腦子,多花時間,多選擇,多比較,不怕麻煩,力戒戰略上的思維懶惰。

如果你想創業,你就須選擇一個好的行業,好的商業模式,把握好機會,讓機遇與自己的核心能力、關鍵資源、價值觀相匹配。然後,制定發展戰略規劃。

如果你是職場人士,要注重選好行業、公司平臺,更要選好職業,並且使這些選擇與自己的專業、特質潛能、價值觀相契合。然後,根據環境和公司未來發展趨勢、未來機會,制定自己的長遠職業發展計劃與新能力學習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