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又讓我們看到了勞動者的奮鬥群像讓每個職業選擇都被尊重


勞動節,又讓我們看到了勞動者的奮鬥群像讓每個職業選擇都被尊重

勞動節,又讓我們看到了勞動者的奮鬥群像讓每個職業選擇都被尊重

勞動節,又讓我們看到了勞動者的奮鬥群像讓每個職業選擇都被尊重

勞動節,又讓我們看到了勞動者的奮鬥群像讓每個職業選擇都被尊重

勞動節,又讓我們看到了勞動者的奮鬥群像讓每個職業選擇都被尊重

勞動節,又讓我們看到了勞動者的奮鬥群像讓每個職業選擇都被尊重

  昨天又是一年五一勞動節。在柯橋,無論是從田間地頭到商貿大樓,還是從國際紡城到科創園區,抑或是從線下生活到線上平臺,都有一群默默耕耘的“最可愛的人”——他們既仰望星空,更腳踏實地,用實打實的努力,組成一個個平凡卻不普通的“奮鬥群像”,用雙手託舉起柯橋的未來。

  “敬業者,人恆敬之。”在這個屬於勞動者的節日,我們看到,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太陽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照亮夢想的天空,也讓我們禮讚,每一個職業選擇都被人們所尊重。

傳統職業迭代升級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雙重浪潮下,許多傳統行業被賦予了新的含金量與時代標籤。

  “輸送大批實用型人才固然重要,但讓柯橋工匠精神薪火相傳傳承的不僅僅是技,更是一份心和一種德……”日前,在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一場專題講座上,已經畢業4年的胡鴻藻回到母校。才20歲出頭的他已被評選為杭州市勞動模範,成長為食品雕刻行業的大師,在杭州一所學校執教烹飪專業。“‘獨享技藝好吃飯’的時代已經過去,我也要像師傅那樣,共同參與培養品高德馨技專的真正工匠。”他說。

  另一邊,“稽東月嫂”李小英“惡補”科學育嬰知識,並通過了職業認證,成為“星級月嫂”,找到了近萬元的高薪工作。“人們對專業呵護、科學關愛母嬰健康日漸重視,不滿足‘帶娃保姆’。月嫂主動學習,力求專業化也成了一種新趨勢。”她如是說。

  此外,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近年來,我區印染企業向綠色化、高端化轉型,大力推行“機器換人”。“從就業市場上來看,運營經理、技術經理、質檢主管等職位成了這幾年企業招兵買馬的大方向。”區人力資源市場管理服務中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主管型”“技術型”員工等中高端人才成了“香餑餑”。

  機器換人的風吹向了全行業。在全省最大的綠茶出口企業浙江昌祥茶葉有限公司,投入1000餘萬元引進全自動包裝流水線。“早些年的人工包裝模式,茶葉需要手動袋裝稱重,然後用運輸車運到包裝線上,花費大量時間人力。”技術員小陳說,“如今,這些工藝全部一體化完成,我們主要負責掌管好這一條龐大精密的生產線,更要學好本領。”

新興職業迅速崛起

  時尚博主、網絡主播、情緒傾訴師……不知不覺中,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我們身邊多出了許多360行之外的新興職業。“這些新職業的產生,離不開整體經濟的轉型升級。”業內人士指出,以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悄然崛起,是孕育這些新興職業的沃土。

  “看見你心情莫名好。”打開“@我叫白白”在抖音上的賬號,類似這樣的評論還有很多。白白本名百靈,安徽人,從小在紹興生活,大學畢業後便自己創業在紹興開了一家服裝店。2017年底“進軍”抖音,憑藉有趣好玩的視頻和年輕活力的容顏吸粉無數,如今已收穫了近250萬粉絲,獲贊近1300萬。

  “有些人覺得做網紅特別輕鬆,還認為大學生做直播有點不務正業。”白靈說,“但這已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用心拍攝的成品能帶來流量收益,還能給大家在繁忙的生活中添一絲樂趣,心裡挺踏實。”她坦言道,每條視頻都是一次創作,表演、拍攝、剪輯各環節都不能疏忽。有時候一條視頻要幾次、十幾次甚至更多,但卻樂在其中。

  近幾年電商迅猛發展,催生了跑腿員、代購員、外賣員等新職業。柯橋藍天東南配送站的外賣小哥陳紅堯從大年三十開始就一直為市民配送。疫情防控期間,尤其是春節裡,最長的時候連續工作了9小時。“一天下來要送近70單,跑80多公里路程。”

  這些新職業的迅速崛起,既方便了百姓生活,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

理解和尊重是送給他們的最好禮物

  記者從區人社局瞭解到,我區積極為“奮鬥者”搭建平臺。通過“訂單式”開設中西式麵點、維修電工、智能樓宇、紡織面料打樣、育嬰師、養老護理員等就業創業培訓,多種途徑提升就業質量;積極開展職業技能比武和崗位大練兵活動,與區總工會聯合打造“金梭杯”技能大賽,推出汽車修理、維修電工、茶藝師、黃酒釀造、噴水織機、美容美髮、預防接種、快遞配送等15個區級比賽項目,為優秀技能人才的脫穎而出建立一個展示職業能力的平臺。

  政府為勞動者們牽線搭橋、構建舞臺的同時,社會各界也理應給與其尊重。過去,對諸如供電、環衛、公交等傳統行業從業者的工作狀況和辛苦程度,公眾相對熟悉瞭解,社會層面也對其給予了充分的尊重、理解和關懷。如今,快遞員、外賣小哥、共享單車管理員等新興職業與人們的生活日益緊密,對這些行業從業者應抱有更多的理解與尊重。

  比如近來,各地有關外賣小哥的不少新聞令人五味雜陳——某地外賣小哥在送餐途中不慎跌進魚池,渾身溼透仍堅持送外賣;電話一接通就掛,後來接到短信才知道外賣小哥是聾啞人;因為送餐超時,一名外賣小哥在電梯裡嚎啕大哭……

  採訪中,有市民如是感嘆,職業沒有高低貴賤,只要是有益於自身和社會進步的就業選擇,都應該得到尊重。收到外賣時道一聲“辛苦”、送上一個微笑……這些舉手之勞傳遞的善意和溫暖,也讓理解和尊重作為送給他們的最好禮物。

  全媒體記者 酈曼麗 文 趙煒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