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項羽有穩定的高自尊人格和成長性思維,歷史是不是就改寫了?

前面我寫了固定性思維和成長性思維的區別,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談一談自尊,因為自尊對人的思維模式影響非常大。


如果項羽有穩定的高自尊人格和成長性思維,歷史是不是就改寫了?


01


自尊——我們知道他是說一個人認為自己有沒有價值,是不是值得被愛?是不是有能力?是不是自己是好的?這個是自尊,就是認為自己有沒有價值。

其實人有兩種自尊。一種是外顯自尊,就是顯示在外面的,這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就是一個人,他覺得自己有價值,你看他好像趾高氣揚,你看他好像是非常地在乎自己,但是還有一種是內隱自尊,就是他內在的價值,隱藏在裡面的,甚至可以說是潛意識裡他認為自己是不是有價值。

假如一個人他的內隱自尊和外顯自尊是一致的話,他就會形成穩定性的自尊。假如是外顯自尊和內隱自尊不一致,它就形成一個不穩定的自尊。

當然,我們知道自尊還有

高自尊和低自尊。高自尊就是一個人認為自己有價值;低自尊就是一個人認為自己沒價值,不值得愛。這個其實就可以解釋我們對自尊的不同看法。因為照理說自尊是一個人認為自己有價值,但是我們在平時看一個人,那個人他的自尊心很強,意思是你不要惹他,你不要批評他,你不要隨意地諷刺他或者是隨意地開他玩笑,他很容易跳起來。所以這個人是叫自尊心很強嗎?明明是自尊心很脆弱。但是我們想想,是不是自尊心很強和自尊心很脆弱其實是在說同一樣東西。這其實不矛盾,這個是在說這個人他的外顯自尊很強,但是他的內隱自尊很脆弱。也就是說他是認為他自己蠻有價值的,他也希望自己有價值,但是在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恐怕不太有價值,所以這是一種不穩定的自尊。因此才會顯得特別脆弱,一打就是脆,一打就碎,然後別人一碰就跳。

如果項羽有穩定的高自尊人格和成長性思維,歷史是不是就改寫了?

因此我們就可以把自尊分為四種,一個維度是高自尊或者低自尊,我們看上面的圖片,還有一個是穩定或不穩定。


一個是穩定高自尊,他們對於外界的批評或者是逆境忍受程度是很高的。他們泰然自若,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沒有關係。而不穩定的高自尊就是表面看上去好像還覺得自己挺了不起,但是一被人說,他就一觸即發就跳起來,還有的是穩定的低自尊,無論是外面還是裡面都覺得自己不行,那也好,逆來順受。但是還有不穩定的自尊,就是他雖然是覺得自己不行,他也知道別人都認為自己不行,但是他總覺得自己其實內心的自尊還是有一點的,所以他就容易變化,容易還是要反抗一下。

如果項羽有穩定的高自尊人格和成長性思維,歷史是不是就改寫了?

就拿《西遊記》裡唐僧師徒四人舉例來說:

孫悟空,他就是一個典型的不穩定的高自尊。一方面,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他確實也有很高的能力,但是他內心深處又藏著深深的自卑。他只是一隻猴子,是個妖精,所以他聽不得批評,甚至有時候不用批評,你只要指出一個事實,叫他一聲弼馬溫,他立刻就暴跳如雷,跟你大戰300回合。因為他覺得那個是我的一段黑歷史,你拿它出來就是在否定我的價值,所以要跟你拼命。

但是唐僧就不一樣,他是一個典型的穩定高自尊。他對自己的價值有一個非常堅持的看法。他一心向佛,一輩子的使命就是弘揚佛法,而他正在為這樣的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目標奮鬥。他雖然也許是他能取到經,也許不能取到經,也許是成為一個佛,也許是成為一個小和尚,但沒有關係,不管怎麼樣他都知道,我的人生是有價值的,我這個人是有價值的,所以對於外界的批評,他能夠泰然處之。

假如有個人跟唐僧說,你不懂佛法。他難道會說這位施主,你嚴重地傷害了貧僧的自尊心嗎?當然不是,他肯定是很真誠地問對方說:是啊,我也覺得我佛法不好,你來指點指點我,好不好?因為他是真的自尊,他表面自尊和內在自尊都很高,所以他不僅知道自己有價值,而且內心也覺得自己有價值。


反過來,假如一個人認為自己沒價值,內心深處也覺得自己沒價值,那就是表面自尊和內隱自尊都比較低。這個是穩定的低自尊,比如沙和尚,他就是逆來順受,沒有自己的想法。基本上就是被別人指使著走。所以這個當然不是我們希望自己孩子變成的類型。他其實就是相當於已經對人生放棄了。


那麼還有一種沒有完全放棄的就是豬八戒,他知道自己沒有價值,不過是隻豬,但是他也不是完全自卑,他內心裡還有一點點驕傲,他畢竟是天蓬元帥下凡了,所以他表面自尊又很高。你別說他雖然表面自尊很低,但是他還是有一定的內在自尊,所以豬八戒就表現成不穩定的低自尊。他知道自己本領沒有孫悟空大,但是對孫悟空有種種不服氣,他不像沙和尚。


沙和尚是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別人批評沙和尚,沙和尚覺得確實是我的錯;批評孫悟空,孫悟空說你是什麼人,你也不撒泡尿看看自己,就憑你也敢批評我;但是豬八戒他既知道自己不如孫悟空,但是又對孫悟空很不服氣,一有機會就到領導那去告狀,可是一旦師傅被妖怪抓走了,他還是要去找孫悟空解決問題。因為他知道自己沒有能力,這個其實就是不穩定低自尊,他意識到自己沒價值,但內心深處又覺得自己還是有點價值,所以總是不甘心,總是各種各樣地瞎折騰。

像沙和尚是穩定的低自尊,其實還好,就是說別人怎麼樣打壓他,他也無所謂。他如果就算做成功了,他也誠惶誠恐,覺得是自己走了狗屎運,那麼這樣的話,至少他還是穩定的。

02


我們在看歷史上的楚漢爭霸,劉邦和項羽:


如果項羽有穩定的高自尊人格和成長性思維,歷史是不是就改寫了?

楚霸王項羽確實是非常可惜的一位,他完全有能力在那場改變歷史的爭霸賽上成為贏家,但可惜是劉邦笑到了最後。


論出身和實力,論勢頭和前景,項羽都完勝劉邦。但是,最後的結果是劉邦勝了,劉邦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知人善任、從諫如流,但真正讓他和項羽拉開差距的,其實是性格上的差別。從性格上來看的話,劉邦有著穩定的高自尊人格及成長性思維心態,而項羽有著不穩定的自尊和固定性思維心態。

項羽是高度自戀的人,出生名將之後,受過嚴格的大將訓練,剛開始就有著強大的作戰團隊,宰制天下, 聲勢如日中天,少年英雄,儀表不凡,英雄氣概,左邊美女雲集,右邊寶馬烏雅,前呼後擁。,項羽就喜歡這個範兒,也自認為是英雄,行事處處以英雄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所以一直以來項羽的外顯自尊是比較高的,但是他的自尊又屬於不穩定的,就是內隱自尊比較低,整體屬於不穩定自尊,內心不夠強大,自尊太脆弱。

為什麼這樣說呢?

細讀史書可知,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項羽和劉邦打了一輩子仗,只敗了一場,就受不了打擊,自刎於江邊,也說明了項羽的內隱自尊比較低,沒有成長性思維心態。史書記載項羽有著非常高的軍事才能,在短短三年內,率領五國聯軍直入秦都咸陽,終結了大秦帝國,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內;兵法有云:勝敗乃兵家常事。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按理說項羽熟讀兵法,應該比較能理解失敗,沒有人能當一輩子的常勝將軍,但是項羽因自尊心作祟,沒有成長性思維心態,最終自刎。無顏見江東父老,難道死了就有臉見江東父老了嗎?

如果項羽有穩定的高自尊人格和成長性思維,歷史是不是就改寫了?

劉邦為什麼是穩定的高自尊呢?我們前面也說了穩定高自尊,他們對於外界的批評或者是逆境忍受程度是很高的。

在看劉邦,出生草莽,本身非將才,集結的亦多烏合之眾。我行我素,喜歡吹牛,有點像個小混混,劉邦沒有文化,但是沒有文化有沒有文化的好處,那就是皮糙肉厚、能忍常人不能忍的事情,不怕恥笑、不怕丟人。

劉邦知道自己沒多大能耐,但是他也從來不自卑。他知道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所以張良是國師。做後勤的,源源不斷地供應糧草,我不如蕭何,蕭何就是大管家。兩軍陳前打仗,兵書戰略這些事,跟韓信比我也差遠了,所以此時韓信是老大。劉邦一下子豎起了三個"老大",可是內心裡劉邦知道,這三個人都為自己所用,自己是真正的行政上的"老大"。

所以從表面看,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慢慢的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作戰團隊。

入關中後,劉邦一開始也想入住秦宮室,坐擁美女、財寶,樊噲、張良都勸,你是想做富家翁,還是想要天下呢?

劉邦趕緊聽從勸告,還軍霸上。

如果項羽有穩定的高自尊人格和成長性思維,歷史是不是就改寫了?

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變得很能剋制自己。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後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楚漢爭霸中,劉邦和項羽打仗,劉邦敗了無數次,甚至被逼到了窮山惡水的境地,但是劉邦依然沒有放棄,相反,在不斷失敗和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終於成了笑到最後的人,這其實就是不斷的在提升高自尊水平和成長性思維心態。

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最重要的一點,自尊心太強,不像劉邦皮糙肉厚,內心不夠強大,經受不住打擊,沒有成長性思維心態,一戰定終身,從此天下便姓劉。


性格決定命運,如果項羽也有穩定的高自尊人格,也懂成長性思維,歷史會不會被改寫?歷史不能更改,以史為鑑,我們不妨以項羽為鑑,學一學劉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參考文獻:

《園丁與木匠》

《恰如其分的自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