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渭南|蒲城中國農業發祥地之一

話說渭南|蒲城中國農業發祥地之一

趙作雨

后稷在蒲城設“教稼臺”

蒲城自古廣產糧食,久被譽稱為“渭北糧倉”。與古時後稷在蒲城設“教稼臺”有關。

《尚書》載:舜即位後都蒲坂﹙今山西永濟縣蒲州,距蒲城不足百里﹚在都城召開一次施政會,任命22個內閣官員。后稷被任命農官,管理農業生產。后稷遵照舜“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時百穀”的召命,教民稼穡。

后稷由蒲坂返周原時,路過蒲城洛河兩岸地區,發現這裡水源豐富,土地肥沃,地勢平坦,非常適宜種植五穀。但這裡的莊稼卻長勢差,收穫少。於是,便在洛河西的岡陵原上﹙今傅家莊東南﹚設立“教稼臺”,教授人們種植各類莊稼,要因地制宜,並教給人們收種技術。人們學得耕耘收種技術後,蒲城莊稼便年年豐收,人們生活逐漸富裕。《陝西蒲城地名志》語:“成為‘遠無年歉薄收之歲,永為五穀豐登之地’”。人們便將該地叫作“永豐”至今。人們為了紀念后稷的教民稼穡的功德,便在岡陵原上建高大的土質“教稼臺”,並在“教稼臺”旁,建立了宏偉的“丰神畝”,廟內祀奉著后稷與夫人。《蒲城縣誌》載:“‘丰神廟’在縣東鄉傅家莊,祀后稷。有‘教稼臺’故址。”丰神廟後建有後稷母親姜嫄廟。

后稷出生於豳地

視為“農神”和“稷神”的后稷,《尚書》稱大禹、皋陶、后稷是上古時代功德最大的“三公”。后稷是周族發展和開創周朝的六位始祖之首﹙后稷、公劉、周太王、季歷、周文王、周武王﹚;其母姜嫄,是帝嚳元妃。《詩經·大雅·生民》《史記·周本紀》均載﹕姜嫄在豳地﹙今彬縣南門外﹚鳳凰咀偏西處,見巨人﹙天帝﹚腳印好奇,踐之而孕,生下后稷﹙《山海經》:帝俊生后稷,按照詩經記載為上帝之子。﹚,以為不祥。《史記·周本紀》說:“棄之隘巷﹙即今彬縣之隘巷﹚,牛馬過者皆避而不踐:徙置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蓋之。姜嫄以為神,遂收養長之。”起名為“棄”。《可愛的彬縣》載﹕后稷母姜嫄墓,在彬縣炭店鄉水北村溝內北山坡上。封土前有清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題刻的墓碑,上書“姜嫄聖母墓”

棄從小勤勞,喜歡農耕,因地制宜,播種五穀。人們都效仿他,使各種農作物都獲大豐收。後來后稷被堯帝推為農官,天下得利。堯帝將邰地﹙今武功﹚封給他。《詩經·大雅·生民》敘說:后稷將五穀收穫、脫粒、加工成熟食品,放在祭祀用的豆器裡,尊祖配天。這段話反映了堯舜時的農作物結構,從種到收的技術,直到祭祀祖先上帝為止。將周族的農業起源、農業結構和操作技術內容,簡潔地描述出來。是一份極其可貴的農業史文獻。

后稷後代久居豳地。到了后稷後代古公亶父時,豳地由於農業的發展,人們生活很富裕,因而引起強悍的戎狄族人經常侵入豳地,殺擾搶奪。周族人不堪受難。古公亶父便帶領族人南下岐山,建設周原﹙包括鳳翔、岐山、扶風、武功大部分地區﹚,改號曰周,周武王興兵,消滅商紂,建立周朝。

關中武功有“教稼臺”

為紀念后稷的功績,人們在陝西武功古城東門外漆水之濱,建立了“教稼臺”,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是中國農業發祥聖地。其臺為覆鬥形,古樸典雅,別具一格,闢四門洞。至今武功縣武功鎮東河灘物資交流會,是人們為紀念后稷教民稼穡而舉行的古會,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日在教稼臺前的漆水河灘上舉行。

蒲城的教稼臺與丰神廟

蒲城的教稼臺,同樣傳授農耕技術,蒲城也是中國農業發祥地之一。蒲城人在教稼臺旁建立了丰神廟,祀奉著后稷與夫人。丰神廟建立以後,人們便將丰神廟作為主要紀念奉祀后稷場所。到了明朝,丰神廟己破爛不堪。明萬曆年間,蒲城縣令彭希武非常重視農耕。他視察農情來到岡陵原,看到后稷廟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為紀念后稷對蒲城貢獻的功德,彭縣令撥款,命工匠重修了后稷廟。重修工程於農歷六月六日竣工。重修後的丰神廟,非常雄偉,共有大殿六間。廟堂正中祀后稷與夫人聖像,並百遊行神樓兩座。正中高懸彭希武親筆楷書“克配彼天”匾額一方。廟內左壁上繪有後稷“教民稼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圖十幅,鄉人稱“男十不閒”;右壁繪有後稷夫人教民育蠶、繅絲、紡紗、織錦圖十幅,鄉人稱“女十不閒”。後壁兩側分別書寫“祀農樂章”七章。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定為祭祀紀念日。紀念儀式非常隆重,開始時鞭炮齊鳴,火銃震天,鑼鼓喧鬧,琴樂縈繞。所有與會人員身著節日盛裝,縣上官員率領地方文人雅士豪紳,身穿祭服,進行公祭。《蒲城縣誌》載《祀農樂章》七章為: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望瘞。

迎神:樂奏“永豐”之章。辭曰:“先農播谷,克配彼天,粒我蒸民,於斯萬年,農祥神正,協風滿壇,日子小子,宜稼于田。”

初獻:樂奏“時豐”之章。辭曰:“厥初生民,萬匯莫辨,神賜之麻,嘉種乃誕,斯德曷酬,何名何贊,我酒惟旨,是用初獻。”

亞獻:樂奏“咸豐”之章。辭曰:“無物稱德,惟誠有孚,載升玉瓚,神肯留虞,惟茲兆庶,豈異古初,神曾予之,今其食諸。”

終獻:樂奏“大豐”之章。辭曰:“秬秠穈芑,皆神所賜,以之饗神,式食庶幾,神其丕佑,佑我黔黎,萬方大有,肇此三推。”

撤饌:樂奏“屢豐”之章。辭曰:“青只司職,土膏脈起,日捐吉亥,舉耕耤禮,神安留俞,不我遐棄,執事告撤,予將舉趾。”

送神:樂奏“報豐”之章。辭曰:匪且有且,匪今斯今。靈雨崇朝,田家萬金。考鍾伐鼓,戛瑟嗚琴。神之聽之,錫有大年。

望瘞:樂奏“慶豐”之章。辭曰:“肅肅靈壇,昭照上天,神下神歸,其風肅然,玉版蒼幣,瘞埋告虔,神之聽之,錫大有年。”

從參加儀式的人員、章程、規模、規格、儀式來看,可見當時祭祀場面非常盛大隆重。

當天,除廟內祭祀活動外,同時在廟外教稼臺旁還進行農產品、農具、牲畜等物資交流大會。

椽頭饃與丰神廟

這裡特別要說的是:國內外有名的蒲城椽頭饃來源,也和重修丰神廟有關。那年,當丰神廟竣工之日,彭希武看到廟的前簷上,木椽排列整齊美觀,他聯想到人們蒸饃時,將麵糰搓成長條,用刀剁成節節蒸出的饃,人們叫作“節節饃”,就像這椽頭。他便想出讓人們將剁成的節節的饃坯,置入蒸籠時,改橫置為豎置,極像椽頭一節,定名為“椽頭饃”。意在讓人們吃饃不忘教蒲城人稼穡的后稷。從此,蒲城便有了椽頭饃。現在“蒲城椽頭饃”已納入陝西名小吃之列,遠銷海內外各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