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裡的人性:孩子是希望,老人卻成了家裡的“累贅”

“人類在醫院面對生死絕境時,人性就徹底暴露在每個人的眼前。”——馬克 · 吐溫

醫院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地方,有人在這裡出生,喜出望外;有人在這裡逝世,百感交集。

它是一個人生命的開始,又是很多人生命的終點站。生而為人,躲不過病痛,逃不開生死,醫院就像一臺時光機,記錄著我們一生的光景。沒有什麼地方能像醫院一樣,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生離死別,如此深刻地揭露我們的人性。

醫院裡的人性:孩子是希望,老人卻成了家裡的“累贅”

我喜歡跟醫生朋友聊天,有時他們隨口一說的事夠我思索好半天。

“最後在病床前將老人家送走的孩子,通常不是家裡最受寵愛的那個。而受寵的孩子,偶爾來看一下就是孝順。”

“照顧植物人患者的家屬,大多數都是父母,許多配偶寧願請護工也不自己來一趟,有的甚至放棄治療。”

“來做流產的女孩,總以為男友會在手術室外等她。其實超過一半的情況,他們早早就跑了,連醫藥費都沒墊付。”

“男人不育,通常會領養孩子;女人不孕,基本都是離婚結尾。”

……

醫院裡的人性:孩子是希望,老人卻成了家裡的“累贅”

孩子是希望,老人卻成了家裡的“累贅”

對每個家庭來說,孩子都是“希望”般的存在,但當父母老弱病殘,孩子長大,老人卻成了家裡的“累贅”。

進醫院的第一年,我接診過一位老人,至今難以忘懷。

凌晨3點半,伴隨著救護車刺耳的鳴聲,一個突發急性胸痛的患者被推進急救室,當我趕到時,這位68歲的老人已經沒有了心跳和呼吸。

時間緊急,我們幾個值班醫生立即實施搶救,胸外按壓、腎上腺……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搶救,老人的心電圖終於恢復,血壓回升,“撿回”了一條命,患者隨即被送進重症監護室。經過一夜的忙活,老人雖仍病情危險,暫時需要儀器維持生命,

但總算稍微穩定了,有很大希望康復。

醫院裡的人性:孩子是希望,老人卻成了家裡的“累贅”

隨後趕到的患者兩個兒子和大兒媳,表現卻十分冷淡。

面對醫生和挽救回來的生命,他們毫無感激和欣慰之情。更心寒的是,在瞭解了醫療費之後,他們開始質疑各種藥品和項目的使用。

我站在病房門口,聽到他們在走廊上的一番討論,一言一句直指“放棄治療”,但誰也不敢先做決定。

沒一會,兩兄弟來到老人病床前問:“爸,你想回去嗎?想就眨眨眼。”

老人渾濁的雙眼疲憊不堪,聽到兒子的話後呆滯了很久,眼裡滿是淚花。他含著呼吸器的嘴巴一張一合,說不出半句話,最後終於撐不住,眨下了眼睛。

“想回去呀,你放心,我這就跟醫生說。”

醫院裡的人性:孩子是希望,老人卻成了家裡的“累贅”

後來主任跟我說,這位老人家之前也來住過院,已經臥床6年,成了家人的“累贅”,倆兒子每個月要輪流把老人送去對方家裡,一刻都不願多留。

“以後你就見怪不怪了,久病床前無孝子,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如今我已從醫12年,我已經習慣了這種事,見過太多了。但每當回想起第一次的經歷,依然感到心痛和心寒。原來在疾病面前,有些人的親情也經不起考驗。

醫院裡的人性:孩子是希望,老人卻成了家裡的“累贅”

醫院就是個社會,有錢才好說話

我曾把醫生當做神聖的職業,在學校刻苦勤勉,直到實習我才認識到,醫院就是個微型社會,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會有人性的另一面。

那天中午,一個穿著略顯簡陋(衣服上有幾個小洞)的男人把妻子送到了醫院,她馬上要臨產了。

到醫院後,正在科裡的一位醫生要他先交5000塊入院費才能為她進行剖宮手術。但他當時身上沒那麼多錢,銀行卡里也只有一千多。他懇求醫生先做手術,保證之後一定把費用補上,而醫生卻以醫院規定為由拒絕收入救治。

男子太著急了,只好向其他病友借錢,但他們卻一直觀望,沒有伸出援助之手。沒辦法,他只好先將妻子安置在電梯門口的椅子上,再次懇請這位醫生做手術,自己立馬回家取錢。

醫院裡的人性:孩子是希望,老人卻成了家裡的“累贅”

但是,等到他奔波3小時回來醫院後,只看到妻子一動不動地躺在走廊的簡易病床上,呼吸微弱,大汗淋漓。

“胎兒窒息而死”——男子拿到了一份報告,這是報告單上的結論。他感到特別憤怒和難過,闖進了醫生辦公室,但卻找不到中午的那位醫生。

護士跟他說:“是另一個醫生吃完午飯回來後看不下去,自己先墊錢,幫您妻子做了剖宮,沒想到還是晚了一步。”

男子只得痛哭。

他們夫妻盼望這個孩子太久了,現實卻給他澆了一盆冷水。

一所醫院就是一個社會,這裡有真善美,也有假惡醜,只要進來待過就能一覽無餘。

醫院裡的人性:孩子是希望,老人卻成了家裡的“累贅”

病床前的美麗愛情

這是我從醫8年來,見過最美好的愛情。

22歲的靜兒(小名)患有尿毒症,需要經常來我們醫院做透析。她的家庭條件不好,父母在擺夜攤賺錢,也不怎麼關心她的身體。她曾跟我說,爸媽原本想要個男孩,所以從小就沒怎麼管她照顧她,有一次她自己在家時,吞下了一整瓶藥,引起了腎衰竭。

由於一直以來管理不佳,靜兒的病情其實已經發展到很嚴重的程度。

醫院裡的人性:孩子是希望,老人卻成了家裡的“累贅”

可有這樣一位男生,一直守在女孩身邊。

他白天在醫院外的街口擺小攤兒,晚上回病房照顧靜兒,端茶倒水,聊天說笑,有時我會恍惚以為這是一對課堂間的情侶。

其實靜兒長相平平,而且發病時情緒很難控制,會變得很暴躁,這都是身體疼痛帶給她的心理折磨。男生非但沒有嫌棄她,還總是讓著她,偶爾會浪漫一把,買來一束小花插在床櫃上。

有一次我下班,正好跟男生一塊出醫院,便聊了起來。他說,他很喜歡靜兒,喜歡了她整整6年,想娶她,想帶她離開家,想給她幸福,想照顧她一輩子,什麼事也不能讓他離開。

那時,我覺得靜兒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雖然她有那樣的父母,身患重病,但卻擁有許多人一生都遇不到的愛情。我默默擦了淚水,在路口跟男生道別。

醫院裡的人性:孩子是希望,老人卻成了家裡的“累贅”

大約半年後,靜兒走了,同時還欠下了一大筆醫藥費。我打算跟科室主任商量,幫她結清費用(當時是年底,科室經費早用完,這筆錢需要從科裡每個人的獎金扣)。

但男生卻堅持要幫她慢慢還清,每月領了工資都會在第一時間還一部分給醫院。

後來,男生乾脆在醫院找了份工作,成了醫院的保安。

醫院裡的人性:孩子是希望,老人卻成了家裡的“累贅”

人這一生,避免不了進醫院,醫院就是一條生死橋。生與死,悲與歡,善良與冷漠,軟弱與堅強,每天都在這裡發生。你所放棄的,可能正是別人渴望的。

“世界上最不能直視的,是太陽和人心”,如果你想考驗一個人的真正品質,不妨帶他去醫院走一走,看看在無數生死考驗面前,他會如何選擇?

而你,又會如何選擇?

#健康科普排位賽##39健康超能團#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