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做一个老实人,否则你只是给别人提供安全感的工具

你是一个“老实人”吗?相信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有倾向性地拒绝,在拒绝什么呢?

“老实人”在古代是安分守己的人,他的对立面是浪荡子,中华民族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农耕文明需要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精神,那时的老实人就是安全感的象征。但是时代进步了,我们对“老实人”理解变了,现在最常听到的话是“玩完之后找个老实人嫁了”。

在新时代的青年里,越是正经职业、正值青春的人,越不会表示出自己是一个老实人,而年龄稍大,或者历经风霜的人却常常表达出对于老实人,对于平平淡淡生活的渴求。

永远不要做一个老实人,否则你只是给别人提供安全感的工具

“老实人”和安全感划勾

“老实”,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忠厚善良、规规矩矩、服从性强、安分守己。

这个描述其实很模糊,服从性较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军人都是老实人吗?只要没犯过法的人,我们都可以称其为安分守己,那老实人就多了去了,这正确吗?

很显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实人其实不再指某一特定的人群,而是更加趋向于一种概念,如果我们仔细去想,这里面其实非常复杂。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社会刻板印象,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常常用分类的方式对身边的人进行区分,这样可以节约个人认知资源。

永远不要做一个老实人,否则你只是给别人提供安全感的工具

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不把人们进行分类,就会储存大量的信息,最终消耗大量的资源。但是,这样做缺点也有,比如,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聚焦焦点,不太注意一些细节,将一个侧面就归纳为了一个整体。

这说明什么呢?老实人唯一的共性就是安全感,当我们说这个人很老实的时候,会有一种“放心”的感觉在里面,但是如果场景转换,看着远去的儿子,妻子对丈夫说儿子是一个老实人时,透露的却是一种浓浓的担忧。

安全感就不说了,这个担忧是怎么来的呢?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随机选择了一个家庭主妇,希望能够在她的院子里面挂一个小小的招牌,基本上所有人都接受了,接下来,实验人员拿着一个又大又丑的招牌,这一次,有50%的人接受了。

实验小组的第二轮实验随机找到家庭主妇,一来就让她们挂一个又大又丑的招牌,同意率只有20%,仅仅因为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同意概率就上涨了30%。

永远不要做一个老实人,否则你只是给别人提供安全感的工具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一般接受了一个要求后,对后续递进的要求就有更多的理解与宽容,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

老实人带给人的安全感就是给予了他人一种向下依赖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改变或者人性的不同,很容易就变成了索取,这种索取获得的导致的结果常常是老实人的失去。

所以,当我们说到老实人的时候,我们的认知就像是一个摇摆的指针,在安全感0-100的区间摆动。

而这个时候,明显的就出现了老实人身边的两类人,一种是寻求安全,一种是给予安全,老实人就像是一个提供安全感的工具。

永远不要做一个老实人,否则你只是给别人提供安全感的工具

最后,我们再尝试将这个概念深入,心理学有一个大的细分领域,心理测量学,智力测验一直是比较主流的一种研究方向,经过不断地前进,推翻了例如大脑开发领域智力差异的概念。

其实人与人之间大脑智力的差异其实是很小的,我们的差距主要由思维模式引起,也就是说,老实并不是笨的意思,更像是一种内敛而固执的人,他们坚守着一些事情,并且因为不太善于交流,从而一直这么坚守着,但是当有一天这种坚守被打破了呢?

随着现代影视的发展,大家脑海里突然有了一个深刻的形象,就是一个平日里很老实的人,却是一个让人颤栗的杀人恶魔,这似乎在表达着人类心理能量的守恒定律。

思考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当你跟着我思考到这里,你现在想想,你愿意做一个老实人吗?

也许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事情,我们姑且不做选择,但我们要知道,这个社会如果大家都不相信“吃亏是福”,没有了老实人,那也许动摇的就是整个社会安全感的根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