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與家長之間減少衝突,可用積極暗示法!

有不少家長十分苦惱

有時候不得已教育孩子、批評孩子

但都是為了他好啊

但如果方法不對的話

不僅效果欠佳

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不良情緒

那麼

不如試試「積極暗示法」

一、言語暗示

1、故事法

教育孩子時,道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說出來,通過講故事、做遊戲、角色體驗等點撥啟發孩子,讓其從中懂得道理,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2、對比法

在糾正孩子的錯誤時,家長採用對比的方式,給孩子樹立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感染孩子,使其不斷進步,但是家長要注意恰當運用暗示性對比,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

3、激將法

好勝心強是孩子的天性,生活中家長不妨用暗示性的語言激起孩子的好勝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孩子練習跳繩總連不起來,當他對自己快失去信心時,家長不妨說,“算了,反正你也學不會,就不要跳了。”這一招適合自尊心強的孩子。用此法激起孩子內心的一種“不服氣”的情緒,形成一種奮發的內驅力,從而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這一招不可單用也不可常用,要因人而異。


讓孩子與家長之間減少衝突,可用積極暗示法!

二、行為暗示

1、神態表情。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時,給孩子讚賞、肯定的眼神,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愉悅;孩子遇到挫折時,給孩子鼓勵、安慰、愛撫的目光,讓孩子感受到勇氣和力量。這些飽含情感和愛的積極暗示,能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影響。2、行為舉止。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時刻影響著孩子,為孩子所效仿,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明顯的導向作用,在無形中暗示了孩子正確的道德、行為規範。


讓孩子與家長之間減少衝突,可用積極暗示法!

三、反思暗示

孩子有不良習慣,如愛吃零食、喜歡看電視、沒有禮貌等。不要直接批評他,而是要求他給自己遠方的親人或好朋友寫一封信、打個電話,告訴他們自己這段時間養成了哪些好習慣、近期有什麼打算。你會發現孩子果真克服了不少不良習慣。這種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在於孩子在寫信或打電話過程中進行了自我反思、自我認識,避免了心理對抗和厭煩。


讓孩子與家長之間減少衝突,可用積極暗示法!


四、環境暗示

孩子所處的環境對孩子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合理的家居佈置、和諧的色彩等會給孩子良好、積極的視覺暗示,會使孩子身心愉悅、行為文明健康、學習效果提高,反之則會帶來不良、消極的暗示。有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家居主色調,尤其是兒童臥室選擇色彩時要“因人而異”,好動的孩子應避免暖色系,內向的孩子也不應該多用冷色調做主打色;否則會給過分外向或內向的孩子帶來不良的心理暗示,激化其不良性格特徵。


讓孩子與家長之間減少衝突,可用積極暗示法!

五、自我暗示

1、“找優點”的遊戲家長對孩子的肯定,會變成孩子對自己的期望,而他的行為也會盡力去回報家長的期望。讓孩子經常肯定自己,對自己的才能加以肯定,可以很好地強化自己意念。在遊戲中發現自己的優點,在日後的行為中孩子會自覺地要求自己,固化了自己的行為模式,成為性格特徵中的一部分。2、激勵人的口號家長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孩子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的能力,經常讓孩子說“我能行”、“我是最棒的”、“今天真開心呀”等等,這些振奮人心的口號讓孩子喊給自己聽。自我暗示的力量為自己增添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向成功的方向邁進。


讓孩子與家長之間減少衝突,可用積極暗示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