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临死前做了个古怪的决定,商鞅当时就明白,他大祸临头了

前361年,一代法家奇才商鞅入秦,以"逆民之情"的王霸之术赢得秦孝公青睐,从此,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了十余年的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取消贵族特权;施行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严格户籍制度,实施连坐法等等,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取得了卓越成效。

到底怎么个卓越法?

秦孝公临死前做了个古怪的决定,商鞅当时就明白,他大祸临头了

商鞅

后人评价他说: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什么意思?

有这么一个时间表,可以看出商鞅的作用,商鞅之前,秦国羸弱,中原诸侯不屑于与秦国会盟,为此,秦孝公才深感耻辱,力图变法,但商鞅之后呢,到秦孝公七年,前354年,也就是商鞅变法的第四年,魏惠王便主动降下身架,到秦国杜平(陕西澄城县)与秦孝公会盟;

秦孝公二十年,即前342年,秦便被天子赐号为"霸",中原诸侯来贺,于是秦孝公派公子少官与诸侯在逢泽(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会盟,并带他们朝见了周天子。

从诸侯不愿与秦会盟,到秦成"霸",并带着诸侯朝见周天子,这中间的差距是相当巨大的,可为什么会这样?

秦孝公临死前做了个古怪的决定,商鞅当时就明白,他大祸临头了

朝见

还能有别的原因吗,实力而已,没有商鞅,秦国能有这些实力吗?更遑论什么为以后秦始皇一统天下打下基础,单就当时而言,商鞅的功劳都是相当巨大的,当然,商鞅的这些成绩也与秦孝公的支持分不开。

商鞅变法时,触及很多贵族的利益,朝内并非没人反对,但对这些反对,秦孝公却很明确的说:过则归于寡人,功则归于商君。

君臣相得就能相得到这般地步,但问题是,君臣二人既然能相得到这般地步,秦孝公的临死前还能做什么古怪的决定,让商鞅当时就明白,他大祸临头了呢?

商鞅既然有大功于秦,其人也有经天纬地之才,对这样的人,不管秦孝公也好,以及后来继位的秦惠文王也好,都应该视若珍宝,倍加爱护才是,可就这样的人,为什么后来却落个悲惨的结局?

关于这个问题,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有人认为是他得罪了秦国势力庞大的老氏族,逼得秦惠文王不得不杀了他平息众怒,自来君王多薄情,从某种层面讲,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上,这还不是商鞅必死的缘由,当然,商鞅之所以必死,也跟得罪过秦惠文王无关,秦惠文王也是一代明君,他绝不会为小时候的事对商鞅耿耿于怀,而真正的原因,就跟秦孝公临死之时,做的这个古怪的决定有关,秦孝公到底做了什么古怪的决定?

秦孝公临死前做了个古怪的决定,商鞅当时就明白,他大祸临头了

秦孝公

《战国策》上说秦孝公临死之时,做的这个古怪的决定是:欲传商君。

君位不传给以后的秦惠文王嬴驷,而是要传给手下的臣子商鞅,秦孝公为什么要这么做?商鞅是卫国人,原名卫鞅,公孙鞅,入秦之后,因在前340年,决定秦国命运的河西之战中有功,得商於十五邑,大约十五个县的封地。

河西,地理图志上是这样解释的:黄河西岸到洛河东岸广袤的平原地区。这个地方,北靠陕北高原,西邻渭河平原,南倚秦岭,东接运城盆地桃林高地的函谷关,对秦国相当重要,秦国为此,与魏国打了六十多年的仗,也没占着什么便宜,可商鞅一来,居然就能夺回大部分河西地区,这份功劳自然是相当了不起的。

商於十五邑,大约十五个县的封地,对秦国是什么概念?秦国其时只有三十一个县,商鞅一人就占了一半。

秦孝公刚继位时发布的《招贤令》中是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尤其是与之分土,秦孝公做到了,不但分土,还分了一半的土,商鞅至此,权势喧天,基本上,可以与秦国国君比肩了。

秦孝公临死前做了个古怪的决定,商鞅当时就明白,他大祸临头了

出路

因为天无二日的缘故,任何国君对他都是很不放心的,商鞅推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也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成秦国基本国策,然而,既然要推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商於十五邑之外好办,商於十五邑之内呢。

商鞅大约做梦也没想到,如果继承者还要推行他的商君之法,他反而成了商君之法的最大障碍,让深信商君之法,并大力推行商君之法的秦孝公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商鞅只有两条出路,要么隐退,要么造反。

故秦孝公临死前:欲传商君,作出这个古怪的决定,其实是在告诉他,秦国容不下你了,秦商鞅不傻,他能不明白,当时就明白,他大祸临头了,大祸临头了怎么办?

第一反应是逃跑,结果,第二次作茧自缚,因为没有验传(路引、身份证),差点被旅店老板告官,好容易伪造一个验传,好容易逃到魏国,但魏国人记得当年河西之战的耻辱,闭门不纳,商鞅没有办法,逃回商於,扯旗造反,被早有准备的秦惠文王扑灭,后来的结果就很简单了,商鞅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想要打破体制,又丢不掉体制带来的利益,这大概就是商鞅之死的真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