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女人鄧文迪靠冷凍默多克精子孕育出的女兒Grace(格雷絲)和Chloe(克洛伊),如今長大了。一個19歲,一個17歲。
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不過,有人生下來就在羅馬,甚至羅馬市中心。
打從受精卵起,這對姐妹就開始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了。
她們讀什麼書,上什麼學校,交了什麼朋友,胖了還是瘦了,一點一滴的動態幾乎都被曝光在媒體的聚光燈下。
也許很多人會好奇,姐妹倆的成長會和普通家庭的孩子有怎樣的不同?作為媽媽,鄧文迪在育兒路上,是否同樣所向披靡?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鄧文迪的育兒歷程。
打從一開始,鄧文迪在兩個女兒身上就是有野心的。
她藉著默多克的超強資源,在女兒很小的時候起,樣樣事都是頂配: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是姐姐格蕾絲的教父,“狼叔”休·傑克曼和妮可·基德曼也分別擔任姐妹倆的教父母。2010年,姐妹倆受洗禮的時候,嘉賓陣容就非常豪華,伊萬卡和約旦王后都有出席。
下面這張圖是鄧文迪在大女兒格蕾絲18歲時曬出來的。照片上的她正懷著小女兒特洛伊,依偎在身邊的大女兒才剛2歲。
能看到牆上的掛圖嗎?中文版的,很多中國家庭裡頭可能都有同款。看得到,大女兒還很小的時候開始,就跟著媽媽一起學中文了。我們都說不能輸在起跑線。可鄧文迪家的孩子,本就生在了起跑線上,卻還急著要搶跑。
在原生家庭中,鄧文迪是父母面前最不被重視的那個孩子。期待她是一個男孩,生出來卻是個女子。她唯一從父母那裡受益的就是教育。
當然,她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最寶貴的東西,也給到自己的女兒。
她憑藉自己強大的財力,給了女兒們最好的資源:
從印度請來專業老師到美國,給女兒上瑜伽課;每月定期飛歐洲學畫畫;每年親自帶女兒回國五六次學習中文和武術。
還曾專門請上過央視春晚的國際鋼琴大師李雲迪,教小女兒克洛伊彈鋼琴。
耶魯大學教授、虎媽蔡美兒,你們應該聽說過。她曾對自己的女兒提出過很嚴厲的家規,包括:
禁止夜不歸宿;禁止參加學校組織的娛樂活動和演出,並且還不能因此抱怨;禁止看電視和電子遊戲;所有科目都必須達到A;除了體育和話劇,其他科目必須拿第一……
蔡美兒是要把女兒培養成標準的名媛:優秀,剋制,得體。
外界看來嚴苛得近乎是一種虐待,但鄧文迪卻非常支持她的做法,還曾專門向她拜師。
鄧文迪對兩個女兒是有著極大期待的。
在兩姐妹年紀尚小時,鄧文迪就開始帶她們混時尚圈,結交名流權貴,給她們感受上流社會人情往來。就連網紅們也不放過。
有一次,鄧文迪的兩個女兒來中國,時差都沒倒過來,但見人還是滿臉微笑。
別人去她們家裡做客時,兩個小姑娘也不會像一般孩子那樣躲進房間,每次都是很開心、很有禮貌地和大家一塊玩。
在時尚秀以及各種派對裡,都能看到母女三人的身影。
然而,近一兩年來,兩個女兒在自媒體曬出的動態,卻畫風突變。不少媒體大呼,鄧文迪的“野心”,竟然在兩個女兒身上失算了……
這要說回到美國的疫情了。
近期,出於疫情的壓力,鄧文迪取消了一切社交活動,規規矩矩守在家。不過,兩個女兒並沒有在身邊,而是跟閨蜜們在外頭Happy。
下面是大女兒格蕾絲近來曬出的照片。她正和朋友一行人專門乘坐包機前往海邊。
隨後,格蕾絲曬出跟好朋友們穿著比基尼躺在遊艇上的鏡頭。從畫面來看,幾乎看不出格蕾絲在哪裡。
小女兒的風格同樣隨意,安閒。
她這是陪閨蜜慶生,專門跑到某私人海島度假。
不止是近期曬出的照片,就算在平日,逐漸長大的兩個女兒,也似乎不太喜歡出風頭,更無意於名流社交場合。
尤其是大女兒,這幾年越來越安靜。曬出的社交照片大部分是風景、建築,身邊的朋友也多是一起長大的玩伴,很少見到社交場上的紅人。
格蕾絲甚至還在今年年初時,曬過一張自己在夜店蹦迪的照片。
鄧文迪一向喜歡和女兒在網絡社交平臺上互動,對於大女兒的這條動態,鄧文迪竟然沒有點贊沒有評論,冷淡得就當沒看到一樣。
連媒體都跟著渲染,鄧文迪女兒越來越放飛自我了。
也難怪。
須知,她們的媽媽可是完全迥異的畫風。
鄧文迪給人的印象從來都是:光鮮體面、眾人矚目。她的生活內容也幾乎都是在各大名利場合輾轉。
下面這樣披著華美的戰袍,端著名媛範兒,與各路名流合照,是鄧文迪的常態。
假如在父母強大的基因之下,在鄧文迪強勢手腕的栽培下,兩個女孩若一直照著媽媽野心勃勃的路子走,或許又是上流社會兩顆耀眼的新星。
但對比之下,兩個女兒如今過得的確要隨性太多,毫無野心可言。
無怪乎媒體要大呼鄧文迪“失算”了。
回顧起來,兩個女孩的出生,幾乎就是鄧文迪野心的產物。
為了為兩個女兒爭奪財產繼承權,鄧文迪當初不知跟默多克爭吵過多少回。
鄧文迪在兩個女兒身上耗費了如此多的心血,本想複製出另外兩個自己,沒想到,卻拗不過孩子們終究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規劃。
看完鄧文迪的育兒旅程,想簡單聊聊父母的期待這個事。
儘管我等普通人,無論心機還是財力都無法跟鄧文迪相比,但是育兒的苦心是一樣的,在孩子身上體驗到的失落似乎也是一樣的。
有人或許會問:父母能否出於高期待,而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頭上?
從科學角度講,答案當然是否。但從現實角度說,答案卻沒有這麼簡單。
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我們都會在孩子身上寄託大大小小的期待跟夢想。鄧文迪如此,我們也如此。
這是為人父母難免的。作為一個比孩子經歷更多、現實感也更強的過來人,我們一定會把現實的部分帶給到孩子。生活本來也需要有這樣的現實感。
雖然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一直強調說,父母最好不要過多地去幹預孩子的成長節奏,最好能夠尊重孩子的意願。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無法因為父母把自己的期待和夢想放到孩子身上,就去判定這樣的父母就是有問題的。
有很多成功者,成年後就會感謝自己的父母為自己提供了一個目標和願景。比如郎朗,就曾經發聲說,感謝自己的父親當初逼迫自己練琴。
哪怕是鄧文迪,她在女兒學習、生活和社交素養方面的打造,也並沒有完全白費。就連前夫默多克都忍不住稱讚“她(鄧文迪)是個好媽媽”,因為她把兩個女兒培養的落落大方。
不過,有一點我們需要儘早明白,那就是我們對孩子的期待和夢想,有些會實現,有些則註定要落空。
鄧文迪應該懂。很多父母應該也能懂。
哪怕我們為孩子考慮的再周到,做出的規劃再具體、可行,卻抵不過我們是我們,孩子是孩子。
除了成長環境不一樣,天賦也不一樣,興趣愛好也會不一樣。所以,很多事,就算我們機關算盡,最後可能也不得不聽天由命。
與其如此,不如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稍微放輕鬆一點兒。
記得一個朋友說個一個她自己的故事,很動人:
她媽媽一直期待她長大後能夠做一個畫家。她小時候也很乖,就一直堅持畫畫。可是到最後她發現,自己畫畫好多年,頂多也就是一個很普通的畫手,她的同學只學了兩年的畫畫就能夠在表現力上超越自己,所以最後她放棄了走藝術生的路線。
她媽媽當然是失望的,但是因為我這個朋友說的一句話,母女倆和解了。她當時說的是,媽媽,跟你一起畫畫的那些日子,我覺得很快樂。
對呀,為什麼人生一定要用最後的結果去評價呢。我們跟孩子手牽手一起走過的日子,不就是最寶貴的財富嗎。
以上就是今天的八卦及心得分享。歡迎你來跟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