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贖之道,紅黑之戰——《肖申克的救贖》解讀(上)

《肖申克的救贖》的敘事,本質是一場救贖。


救贖,是一個屬於耶穌的詞語。所以看一遍《肖申克的救贖》,如同看一遍聖經。


《肖》的故事完整呈現了《聖經》敘事,而且融合了舊約和新約。無怪乎這本電影在西方電影之中有著一種近乎超然的評價和影響力,因為其思想的內核,清晰呈現了《聖經》的救贖表達。


基督教文化裡面有一個詞,叫做原罪。原罪是因為一個女人開始的,《肖》之中的主人公安迪,也是因為一個女人,因為女人的背叛而進入了監獄。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的實質,就是進入了象徵困厄和苦難的人世之獄。不是上帝驅趕,而是因為自我墮落。監獄之門本是關閉著的,總是人自己打開,然後走入其中。


人世如獄,是說人世不是無憂之地。人常受到誘惑,是人出賣了本有的一切。


救贖之道,紅黑之戰——《肖申克的救贖》解讀(上)


這是舊約,一切從原罪開始。影片表現的肖申克監獄的建築,從外觀來看是一座城堡,驟然之間分不出是監獄還是教堂。


原罪的意思是,不是你犯了錯,而是與生俱來的問題。有的宗教文化愛談前生後世,對今生不可解的問題,甚至不惜利用上一輩子的行為來進行因果勾連。而面對前生之因和今生之過之間隔著的那段黑暗,不是通過耳聞目睹認定,需要通過信。用信連結,解釋起來容易,論證卻麻煩。


其實原罪的核心,是談如何面對自我之中那些連自己都不認可的部分的問題。在這方面,儒家不同因果之說,從父子孝道來談如何接受的問題。父親給予你起點,是你的基礎組成部分,想拒絕卻無法割捨,他的一切你必須要接受和麵對,代表了必須要承認父子一體。


如何對待自己的父親,繼承和接受不屬於自己的部分成為自我,這是一個極為深刻的命題,可借鑑滲透原罪的意識。孝道代表的是儒家文化的高度,提出了這樣一個獨特但不是唯一的解決思路,只是今人難解。


在影片之中的表達是,安迪沒有謀殺妻子,是一個無罪的人,但無罪的人卻進入了監獄。不是他的問題,但需要揹負這樣的罪,不該承受的卻要遭遇,正是要面臨這樣的困頓,才顯露出救贖的意義。如同我們每一個個體,要面對暴食、淫慾、貪婪、憤怒、懶惰、傷悲、自負和傲慢等種種問題一樣,這一切的原罪出現在自我之身,不是通過選擇,而是本能爆發。再現實一點,譬如貧窮和父親,我並沒有選擇,但命運需要我承受,併為此付出代價。


無罪而受難,代表的是所有人的處境,其中的《聖經》的原型是耶穌。據說他的受難,是為了眾生。自耶穌而後,世界被改變,影片之中的安迪也是一樣,自他而後,肖申克監獄得到了改變。


表現無罪,是為了證明人可純潔;無罪而承受,是為了啟示出路。


人總是虛弱,尤其是在面臨誘惑的時候。安迪無疑是強大的,但不是大多數人所認定的強大。在他第一次進入肖申克監獄的時候,甚至被瑞德認為是柔弱。因為他看上去高高大大,但是柔和文弱,不同於一般所認定的有著堅強的內在和強大的外表,他並不盛氣凌人。


普通人認為的強大,其實歸根結底不過是三個字——“不在乎”,只有不在乎了,才會做得到任意對待。儒家認為,世人所謂的堅強,不過都是忍心,是把自己惻隱的念頭壓制住。關心,是一種溫柔的表現,會被認為是軟弱。人的惡劣,在於對溫柔者的漫不經心,以及對疾言厲色者的小心翼翼,所謂的欺善怕惡,是內心缺乏敬之修持。儒家提倡的是不忍之心,最有名的例子是孟子對齊宣王不忍殺牛的肯定。


初入監獄,一場賭博牽引出對於內心的考驗,充滿妙意。堅強不是疾言厲色,而是能夠承載和承受什麼。世上更為強大而直接的暴力,不是來自某一對象,而是來自環境。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暴力無處不在,內心無法適應,或者說環境本身就是暴力。


監獄就是暴力的化身。它的暴力到了何種程度?從典獄長的話之中可以知道。


救贖之道,紅黑之戰——《肖申克的救贖》解讀(上)


典獄長宣佈了兩條規定,第一條是不可任意呼神。


什麼是不可呼神?按照中國人的說法,有另一個表達,叫做叫天天不應。所謂人窮則返本,勞苦倦極,則呼天;疾痛慘怛,則呼父母,這幾乎是人的本能。但是不可呼神,意思是在這個絕境命運之中,你沒有呼神的權力,因為你是犯罪者,你所承受的一切痛苦折磨,都是應該的,連神也不會搭救。


你犯的錯,不可被原諒。你進入的監獄,是無神之地,不受神的庇佑。


當然,從典獄長本身而言,他規定這一條,自然還有一個別樣的用意。在這個監獄之中,他要塑造自己如同神一樣的地位。不可呼神,既代表他是對的,也意味著他有著神的權柄。他沒有想要代替神,但他要神的地位。如同他說的,信仰歸於神,賤命歸於我。


藉助神的信仰權威,塑造的卻是自己的權柄。讓人忽然有些明白了為什麼肖申克監獄的建築如同教堂。


在這樣的設計之中,監獄有了信仰、文化和人世的象徵,一切有為,都足以成為人心的桎梏。這使得影片在貫穿人類文明形態之上,有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貫穿。在監獄這個意象之中,讓人有了更多深入化的思考。真正的監獄,並非只是困住人的肉身自由之地,真正的監獄來自人的內心。


救贖之道,紅黑之戰——《肖申克的救贖》解讀(上)


當安迪光著身體,進入牢籠,就在這場老囚徒們的賭博之中,感受到了對於監獄的第一個印象。在此之中的大部分人,靠折磨新人取樂。他們調戲、恐嚇、捉弄新進入這個環境的每個人,並利用來賭博。這是一種心態,我所承受者,你終將也要承受,我因此得樂;我所承受者,你現在才來承受,我因此不滿;我所承受者,你現在已經承受,我因此快活。


在新人面前,他們作為先來者,竟有了一絲自得的榮耀,似乎從作為施暴者的行為之中,他們轉移和轉嫁了監獄帶給他們的一切,在那一刻,老囚徒們與監獄融為一體,換取到了片刻的自由感。


為虎作倀,意思是被老虎吃掉的人,成為了老虎的傀儡,引誘其他人來被老虎吃掉。背後的邏輯是,我所承受的這一切,你憑什麼不承受。這不是一種傳承,而是可怕的傳遞。將悲劇和恐懼一直傳遞下去,因為不希望自己獨自成為受害者。


每個人來到世上,都要經歷這種傳遞的洗禮。重物只在柔軟的肩膀滑落,壓向另一個肩頭。


人們並非不知道這是不好的,只是習以為常,反正大家都這樣。老囚徒們故意遮蔽了自己的惻隱和同情,在心態上與原本奴役自身的力量靠近,折服強者,將自己偽裝成為強者。但這種偽裝簡直不堪一擊,在第二天得知那個胖子被打死,所有人都是一愣,當安迪問起他的名字的時候,老囚徒們內心驚悚,以為自己內心的惻隱被人發現。


惻隱是內心的本質,所以儘管環境惡劣而受到壓制,但仍時時顯露,讓人手忙腳亂。對於他們而言,憐憫,早已毫無價值。不是因為不相信憐憫,而是因為見證了太多次憐憫無用的事實,這才是不信的來源。


所以當自己顯露憐憫,會有擔心被人發現的惶恐,而被自己發現,則會感到羞恥,憤恨在兇惡之地,自己仍是弱者。羞恥之下,立即惱羞成怒,當即對安迪惡言相向。


不欺負人的人,會被人欺負。


安迪初步感受到了,何為監獄?同情和憐憫仍在,人們已不表現,是因為這對現實的改變毫無用處,所以才漸漸為人所拋棄。也是因為很多人,只能做到憐憫,而憐憫之下與之匹配的行為是什麼呢?事實是,什麼也做不了。


如同那值班的黑人囚徒說的,什麼也做不了,只是等到屍體變冷。讓人主動禁止憐憫的地方,便是監獄。


同情和憐憫無用嗎?因為只有同情和憐憫,沒有後續。人們似乎更願意把愛和關懷留給動物,比如老布克救助的傑克,是一隻鳥。如孟子說,今恩足以施與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


安迪感受到來自監獄的第二個印象,則是錯亂。他遇見的是包格斯三姐妹。包格斯他們不是同性戀,但卻熱衷於此類追逐。如瑞德解釋說,三姐妹也不是圈中人,但在監獄之中,總得找點滿足。


救贖之道,紅黑之戰——《肖申克的救贖》解讀(上)


拋開對象,只求刺激,是人的錯亂。意味著人放棄了正面面對過程,直接攫取結果。他不是要面對外界,只是需要滿足自己。這是沉迷在了自我感受之中,選擇迴避這個世界,不再正視。既然不再正視,那麼就會隨著自己的感受,而對這個世界任意妄為。


包格斯他們體現的是一種狂態,沒有原則,沒有規矩,也沒有條理。是人在壓力之下的失態,更是崩潰,就如被用力擠壓的橙子,終於會向四周迸裂。


他不知道自己最終要實現什麼,只是被一股力量推動著,一定要這樣做。這不僅僅只是包格斯,也是安迪。當我們看見包格斯身上的慾望,就要看見安迪身上的慾望。假如順從了慾望,那麼安迪就會是包格斯的樣子,也因為拒絕了慾望,安迪身上都是傷痕。


但即便沒有包格斯,在監獄之中,安迪要拒絕慾望,也一樣會承受這樣的來自身體的痛苦。慾望之中,沒有理性,只有目的。要剋制這樣一股來自身體的本能,安迪就會渾身是傷,是不是包格斯,有沒有包格斯,並無分別。


影片之中,安迪面對包格斯他們的時候,總在無人之處,無人幫助他。慾望的突襲,也是如此,是自己的事,無人可以幫助。所以明白了,有了包格斯,就可以把內在慾望,外化成讓人看得見的襲擊。


監獄是什麼,是一種限制。為什麼叫包格斯三姐妹,據說耶穌曾經三次拒絕惡魔的誘惑。


假如從宗教而言,直接就是一種禁慾;從命運而言,則是限制人的無限滿足。人是不可能實現無限滿足的,偏偏在慾望的推動之下,人總是趨向於無限的滿足。即便成為帝王,隨心所欲的擁有一切之後,就會開始渴望長生,以便永久的擁有。但監獄不同,是無視人的欲求,連基本的滿足也不會給。


上天造就了人,卻不給人完全的滿足。甚至命運可惡,給與了有些人太多,卻對另一些人極度的吝嗇,甚至造就了冷漠,讓一些人毫不在乎其他人經歷了什麼。讓人無奈,不知解脫。

安迪承受了這一切,同時也拒絕了順從慾望。他是強大的,體現了自己的堅持的人,可以成就自我。


安迪這個名字,應該是來自希伯來語Adir,意為“強大的”,源於《聖經》。


所以安迪和開始的胖子不同,他對於新的環境不是拒絕,而是適應,這就是強大。對於慾望,不是順從,而是剋制,這更是強大。而在適應之後,則是參與,但他參與的方式,不是和那些老囚徒一樣被同化,而是發揮自我,則是帶著高明的強大!


融入環境的標誌是得到朋友,影片之中主動表達了安迪成為了瑞德的朋友,可以享受到瑞德的照顧,獲得外派任務的機會。參與環境的標誌是發揮自我,所以在外派的過程之中,安迪抓住機會,為獄警哈利提供了幫助。


救贖之道,紅黑之戰——《肖申克的救贖》解讀(上)


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諂媚式的上前邀寵,而是先挑釁般的激起了對方的怒火,最終實現的是要對方付出報酬。這意味著,安迪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將事件性質落實為一次交易。我可以付出,但我需要回報;我有價值我很清楚,你們要尊重我的價值。


看起來是每人三瓶啤酒,實際上是安迪由此確定了日後的基礎,我不可以被驅使,但可以被收買。安迪主動展示了溝通方式,讓別人明白了該如何與他打交道。人都是懶惰,會更願意選擇直接的、可見的、確定了的方式。當發現一個人可以被收買,往往就不會選擇用暴力去使之屈服了。


救贖之道,紅黑之戰——《肖申克的救贖》解讀(上)


同時,安迪沒有喝啤酒。這一點看似無關緊要,或者只是如影片臺詞的迷霧,瑞德的理解,安迪只是想體驗自由感。瑞德的解說,就是安迪的心思嗎?恐怕未必。


這是一種表達!表現了安迪的行為,是創造而不享受。他為身邊的人創造了利益,但自己卻並不參與,這體現了他的格局。如果安迪也喝了啤酒,說明他也是樂於享受這種交易的利益的,會讓他的行為瞬間庸俗化,那就不是安迪了。


身邊的獄友什麼也沒做,但是卻享受到了他帶來的好處,他自己卻不享受,這表明了他的純潔。雖然才剛剛完成交易,但是從這一點結果的不同,就可以知道,他不是為了自己。如何證明不是為了自己,自己不享受其利益結果,就比什麼語言都更為管用了。


歷來號召為人者,只從一點分辨真假,那就是你是否從中獲得利益。為人謀福,是好的,但有的人依此而活。


安迪這樣做的時候,露出神秘笑容。之前對他大小聲的獄友看見,拎著啤酒走上前,神態扭捏,有幾分不好意思。安迪的強大,他可憐人,不只是停留在嘴上,他可以照顧人。這一瞬間,獄友的惻隱生動,虛偽的暴力頃刻崩碎,還原為人。


救贖之道,紅黑之戰——《肖申克的救贖》解讀(上)


瑞德說安迪想體驗自由,這是一句充滿理解的話,是他在理解安迪。不可否認,這句話有著極高的高度,說明瑞德能夠深入地理解自由的價值,才能說出這樣的話。若不知自由的真意,他不會覺得自由是一種享受,也不會這樣去理解安迪。


可惜的是,瑞德錯了。安迪的神秘微笑,並不是因為在享受自由。如果安迪是在享受自由的話,那說明他的行為還是為了自己,還是在享受交易帶來的結果,還是參與了其中,從交易之中獲取自己的利益。


在這個層面上,享受啤酒和享受自由,是一回事。但實際上,安迪在享受另一樣東西。一種遠高於自由的價值,一種能夠實現自由的價值,一種真正理解了自由的價值。這一層價值是瑞德所不能理解的,也是他的交易和安迪的交易形成本質不同的原因。


安迪做到如此,才有了和瑞德下棋的資格,正如影片的節奏,在這之後,安迪和瑞德下棋。注意他們當時正在玩的棋盤,棋子一半紅,一半黑。安迪說:下棋,是帝王的遊戲!


是的,這是兩個對手,真正亮明立場,開始博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