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之花 綻放在大漠戈壁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民族娃,團結花,兄弟姐妹是一家;漢藏蒙,回土撒,兄弟民族手拉手。你幫我,我幫他,共謀幸福話盛世......”

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近年來,在格爾木這片熱土上,多民族的兄弟姐妹勝似一家人,不分民族、不分地區,用勤勞的雙手和汗水,譜寫著青藏高原上令人感嘆的民族團結進步讚歌,使民族團結進步之花開遍大地,讓民族團結進步之星閃耀戈壁新城。

“各民族相親相愛,沒有隔閡,像一家人一樣和睦!”談起如今的格爾木市,不少人這麼評價。在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州、先進市的過程中,格爾木市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更加和睦,不論是漢族、回族、藏族,都在民族團結的號召下享受著和諧美滿的幸福生活。

崑崙山下處處是團結和諧之光

民康村是格爾木市一個回族村,在這不大的土地上,共同生活著433戶回族群眾,他們你來我往,互相幫助、和諧相處。

民康村第一書記吳尚元告訴記者,各民族團結進步事關全鄉穩定和諧的發展大局,所以,該村以“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核心,全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吳尚元說,民族團結工作至關重要,不管工作難不難都要堅持做下去,作為一名漢族,他認為尊重少數民族的生活和風俗習慣,對於各民族共同進步和發展至關重要。“村裡的村民們都能夠和睦共處,大家視為一家人,像兄弟姐妹一樣看待。”

多年來,民康村以黨的民族政策為根本,以宣傳教育為基礎,以制度建設為保障,狠抓民族團結進步,使民族團結之花在戈壁大地上燦爛綻放。

白有布是民康村的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看來,做好民族團結工作,就是要引導大夥兒把心思都放在脫貧致富奔小康上。

儘管民族不同,風俗各異,但在致富路上,村裡不讓一個家庭、一位村民掉隊,各族同胞之間呈現出了濃厚的“大家庭氛圍”。

“過去,農牧民分散經營、單打獨鬥,增收致富步伐緩慢。如今,合作社紛紛興起,農牧民抱團經營,生產有了規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產業,團結顯得更加重要。”在政府的扶持下,村裡也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作為合作社的負責人,白有布幫助在枸杞銷售和加工方面幫助村民切實解決困難,鼓了同村村民的錢袋子。“大家只有擰成一股繩,我們才能早日富起來”。白有布說。

在黨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今天的民康村,回族群眾和睦相處,團結奮進,共同繁榮,處處散發著團結和諧之光。吳尚元深有感觸地說:“只有團結、和諧、穩定,社會才能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民族團結進步土壤沃野千里

村道平整乾淨,農家院落錯落有致,路旁綠樹掩映,樹上鳥鳴啾啾……我們走進樂苑村,親身感受到村民團結和諧的美好生活。

樂苑村村黨支部書記王進良說,樂苑村始終把維護民族團結擺在首位,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兩講三促、兩學一做等活動,深入村社、學校、農戶,通過田間地頭宣傳、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廣泛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

樂苑村的各族同胞一同活動、一同歌唱,在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之餘,還在各民族間架起了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樑。王進良告訴記者,村裡的個別少數民族家庭剛剛搬來的時候,由於生活習俗有些許不同,常與村裡鄰居發生摩擦,但是通過日常心貼心的溝通和交流,鄰里之間的相處也融洽了。

近年來,樂苑村全方位立體式宣傳創建工作,通過春節社火演出、端午節射箭花兒會等活動,進一步調動各族幹部群眾參與創建的積極性,“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五個維護”深深根植於各族群眾心中。

王進良說,樂苑村現有5戶回族、2戶土族、2戶藏族,雖然少數民族不是很多,但是各民族能夠相親相愛和睦相處,通過柏油路的修建、公交車的通行以及活動設施和小廣場的修建完善,也拉近了各族群眾之間距離,融洽了村民之間、鄰里之間的關係。

易地搬遷搬出幸福生活

山高坡陡,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交通不便,人畜飲水困難,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收入偏低。這是長江源村人搬遷之前的生活狀態。

長期以來,“上學難、行路難、吃水難、看病難、求學難”等問題,制約著長江源村村民的發展。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鎮128戶407名牧民群眾積極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搬遷至格爾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點,形成今日的長江源村,現已發展到245戶568人。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扶持下,擺脫了貧困落後的生活,走上了致富的大道。

短短几年時間,這裡的貧困藏族群眾從“山裡人”變成了“城裡人”,迎來了新生活。

走進長江源村,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房屋錯落有致,戶戶屋頂上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一條條街道通向村裡的每個角落,各種車輛繁忙地來來往往;街道兩側,一排排商鋪整齊劃一、應有盡有……在這個藏族移民村,村民的和諧幸福新生活像蜜一樣甜美。

近年來,長江源村培養了一批民族團結工作的“領頭羊”,為推進全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不斷增強了全區各族人民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團結、合力同創民族團結模範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

鬧布桑周現在是長江源村村委會的支部委員,他說:“現在的生活真是好啊,定居房寬敞舒適,看電視、上網、烤暖爐,不再像我們的父輩們了!”對比著祖輩們住帳篷、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鬧布桑周發出由衷的感嘆。

“我們現在住的是舒適的新居,孩子上的是漂亮的學校,生病了去的是現代化的醫院,我感覺自己很幸福。”說起如今的幸福生活,鬧布桑周滿臉都是笑容。

說起黨的民族政策,鬧布桑周覺得黨的政策非常好,自己非常幸福和滿足。“黨和政府把我們搬遷出來,目的就是讓我們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現在我們住上了新房,用上了天然氣,大家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項項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實事,正在讓“民生”二字變得越來越有溫度,讓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如今的長江源村的藏族群眾,在民族團結的政策引領下,正齊步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