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區制是個「魔咒」?將“拜占庭”推向頂峰,也將其摔得粉碎

引言

拜占庭帝國,因為其地理位置優越,地處三洲的交匯處,成為了各洲商貿往來必然要經過的地方。藉助著商業貿易的繁榮,拜占庭帝國賺取了大量的稅收,經濟上一度領先,沒有哪一個國家能與之相比。

雖然拜占庭佔據了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它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入。但相應的,位居大洲的交界之處,同樣使得拜占庭帝國四面受敵。

早期拜占庭的敵人主要是哥特人,而近東地區則有波斯人與之爭奪。與波斯人的戰爭告一段落後,但阿拉伯人的來犯使得拜占庭得不到喘息,北方和黑海岸地區也屢屢有外敵侵入,史上有名的"十字軍東征",便是打著正義的旗號,對拜占庭帝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軍區制是個「魔咒」?將“拜占庭”推向頂峰,也將其摔得粉碎

拜占庭帝國

再強大的帝國,如果一直有外敵侵犯,長期被迫處於作戰的狀態,也難免走向衰亡,拜占庭帝國就是這樣,14世紀時,拜占庭帝國所擁有的國土,已然只有君士坦丁堡、希臘半島等小部分了,其餘的領土皆被瓜分殆盡,輝煌不在。

拜占庭帝國是在內憂外患中走向衰落,進而滅亡的,外患指的是接連不斷的戰爭,內憂,則是出現在帝國之中的"軍區制"改革。

軍區制改革是拜占庭帝國與波斯作戰時出現的,它的出現與推行,扭轉了戰爭的局面,幫助拜占庭帝國打敗了波斯,並接連抵禦了各方勢力的侵略,鞏固了國家統治,使得帝國進入了黃金時期。然而軍區制這一制度中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同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終於在帝國後期爆發,成為了推動帝國滅亡的主要力量。

軍區制是個「魔咒」?將“拜占庭”推向頂峰,也將其摔得粉碎

十字軍

“軍區制”瓦解了帝國的經濟結構

① 提到軍區制,不得不說的便是"軍事貴族"這一社會階層,軍區制這一制度就是建立在軍事貴族基礎之上的。

連年的戰爭使得拜占庭帝國的邊境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如此一來,便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而為了充分利用這些土地,在公元六世紀時,拜占庭將軍隊派遣到這些土地之上,一邊種植,一邊守衛邊疆,由此便形成了所謂的"軍事貴族"階層。而軍事貴族與破產的軍農相對立,為社會危機埋下了根源。

軍區制的制度之中,一邊務農一邊駐守的軍農,是帝國經濟的主體,也是國家邊防的基本力量,但是他們要受到自己的上級,也就是軍事貴族的統治。

軍事貴族處於領導地位,時常剝削和壓迫處於底層的軍農,軍農辛苦種植的作物被上繳大半,還要承擔著與外敵作戰的義務,自然會引起不滿。加之自然災害的發生,糧食產量大幅下降,軍農無力承擔賦稅,自由小農也宣告破產,只得將土地售賣與地主。

軍區制是個「魔咒」?將“拜占庭”推向頂峰,也將其摔得粉碎

拜占庭的軍區制

② 軍事貴族的領導的弊端:土地流入地主,小農經濟崩潰,工商業蕭條

土地全部流入地主的手中,國家所能徵收的賦稅減少,自然是統治者不願意看到的,為了保證國家稅收的穩定,統治者便下發了法令,嚴令禁止土地交易。

不過這道法令並沒有落到實處,在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年代,農民的收穫帶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他們寧願違背法律,將土地售賣給地主,並在地主家打工種田,獲得一份穩定的經濟收入。

在這種大的趨勢下,哪怕是國家介入也無力迴天,到了12世紀中期,拜占庭帝國內的小農階層已然消失殆盡了,國家得不到稅收收入,經濟基礎崩壞。

工商業的發展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小農經濟的崩潰,直接影響到了拜占庭帝國的國內市場,受到波及的小工商業者們直接宣告破產,即使是富商大賈們,也是入不敷出,連連虧損。

工商業經濟的蕭條,使得拜占庭政府不得不採取貨幣貶值的策略來維持國內經濟的正常運轉,但是隨著拜占庭貨幣的大幅貶值,其在世界原有的國際貨幣的地位不復存在,導致拜占庭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下降。

軍區制是個「魔咒」?將“拜占庭”推向頂峰,也將其摔得粉碎

裝備簡陋的軍農兵

地方勢力發展,威脅皇權統治

拜占庭帝國的皇室,不像我國封建社會的皇室,拜占庭帝國沒有完整的皇位繼承製度,致使皇位爭奪事件時有發生,宮廷事變屢次出現。

在軍區制廣泛推行之後,新興的軍事貴族同樣凱覷皇帝的位子,事變現象更加頻繁。軍區首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自然有資格參與到宮廷鬥爭中去,干預政事。而國家原本的元老官僚和教會貴族,對於新興的軍事貴族並不友好,三者之間時常有矛盾發生,國內政局不穩。

實力決定地位,雖然軍事貴族是新興勢力,但是手握軍權的軍區首領,卻是三方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屢次奪得皇位。而作為新興勢力,軍事貴族沒有受到腐朽思想的束縛,軍事貴族出身的皇帝利奧三世領導了"破壞聖象"運動,打破了束縛公民的思想枷鎖,為拜占庭文化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軍區制是個「魔咒」?將“拜占庭”推向頂峰,也將其摔得粉碎

拜占庭帝國的軍事貴族

軍事貴族是保衛拜占庭帝國的重要力量,馬其頓朝便是依靠著軍事貴族的力量穩固了國家的統治,但是並非是所有的軍事貴族都樂意居於人下,軍事貴族福卡斯便在瓦西里二世界在位期間發生了叛亂,險些瓦解了帝國的統治。

面對福卡斯叛亂的局面,瓦西里二世束手無策,無奈之下只得將自己的妹妹安娜下嫁給了羅斯大公,爭取到了援軍,平復了叛亂。而當瓦西里二世去世後,聯姻關係不在,皇帝的位置便在軍事貴族和官僚貴族的競爭之間不斷輪替,中央集權政治開始瓦解。

軍區制度瓦解,僱傭兵制度死灰復燃,給了危如累卵的拜占庭重重一擊

隨著軍農階層的瓦解,軍農們沒有了自己的土地,也就不會為保護自己的土地而去戰鬥,故而也不願去服兵役,加之國家推出了代役稅的政策以擴充國庫,人們紛紛交錢,以免除兵役,如此一來,國家的軍事基礎開始瓦解,兵力不足。為了守衛國家的安全,統治者只得將已然推出眾人視線之中的僱傭兵再度搬到了臺前。

軍區制是個「魔咒」?將“拜占庭”推向頂峰,也將其摔得粉碎

破壞聖象運動

因為國家兵力的短缺,只得招募僱傭兵加入軍隊之中,作為軍隊的補充力量,但是招募僱傭兵的代價是十分巨大的,僱傭兵是為錢賣命的,想要將其納入帝國的軍隊之中,必然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而大筆開銷的支出,使得剛剛有所恢復的國庫再度見底。無奈之下,帝國政府只得採取下策,沒收大貴族的財產,加重百姓的稅收,以維持正常的社會經濟運轉,雖然一時穩定了社會,但是卻激發了各種矛盾。

僱傭兵雖然補充了國家的兵力,但是與本國的軍農相比,僱傭兵有著極大的不穩定性,帝國雖然為僱傭兵支付了一大筆的金錢,但是在作戰時,他們卻往往是最容易出亂子的。

拜占庭帝國兵敗,往往都是因為僱傭兵陣營的混亂,影響了整支軍隊。而當君士坦丁堡被敵軍圍攻時,僱傭軍非但沒有伸出援手,反而趁火打劫,要求提高軍餉,否則就不會出兵。帝國晚期,僱傭兵的危害日益明顯。

軍區制是個「魔咒」?將“拜占庭”推向頂峰,也將其摔得粉碎

君士坦丁堡

評價

軍區制的瓦解,對帝國統治的影響很是深遠,經濟上入不敷出,軍力上兵微將寡,政局動盪,皇權更迭頻繁,帝國統治臨近崩潰。

根據史料記載,在拜占庭帝國的歷代皇帝之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沒有子嗣的,所以當他們死後,皇位便空缺了出來,帝位頻繁更替。

拜占庭帝國歷任九十三位皇帝,通過軍事政變登基的便有足足五十一個,更是有半數的皇帝被暗殺,死於非命。

拜占庭帝國皇位鬥爭是伴隨著濃厚的血腥氣息的,皇位的更迭頻繁,不僅影響了國內政局的穩定,也為其它勢力的入侵提供了條件。

當軍區制逐漸瓦解,拜占庭軍事實力不在,無法抵抗奧斯曼帝國的進攻時,在位的皇帝並沒有意識到軍事實力的作用,沒有進行富國強兵的舉措,反而是希望通過外交的手段,換取一時的和平:

  • 約翰五世皇帝希望西方派出十字軍幫助自己抵抗土耳,可惜沒有成功,自己也被關押了起來,繳納了大量贖金後才被釋放歸國,無奈之下只得向土耳其求和,割地賠款,並將皇子曼努爾交出作為人質,才阻止了奧斯曼帝國侵略的腳步。
  • 等到曼努爾二世繼位後,他並沒有吸取到父親的教訓,而是繼續向西方國家交涉,想要依靠西方國家的力量來對付土耳其人。不過此時的西方各國新興勢力崛起,正處於民族國家興起階段,致力於民族國家的統一,發展本國的經濟,對於拜占庭和土耳其之間的鬥爭毫不關心,更不想參與到兩者的鬥爭中去,拜占庭帝國只能默默地等待著滅亡的到來。

拜占庭帝國的滅亡,是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而軍區制的瓦解,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軍區制的推行,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抵禦了外敵入侵。

但是隨著軍區制的發展,社會矛盾日益嚴重,地方勢力發展壯大,形成了地方分權,與中央對抗,而軍區制的瓦解,則引起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財政崩潰,社會動盪,皇權不穩,鬥爭頻繁,一步步將拜占庭帝國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參考文獻: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孟德斯鳩《羅馬盛衰原因論》、特奧多爾《羅馬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