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

《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存在的。

电视剧《天道》是根据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而成。里面的主人公丁元英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很多人读完,醍醐灌顶,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


《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

《天道》中丁元英的扮演者王志文


  • 丁元英有才。他是私募基金操盘手,赚了大把钱,却选择急流勇退。
  • 丁元英熟知人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贫困村写下了一个神话。
  • 丁元英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协助小丹为罪犯找到一块心灵的归属地,让罪犯交待了犯罪事实;
  • 丁元英又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无视传统道德,无视虚假安慰。面对亲人即将成为植物人的事实,他认为与其那么活着不如死了,并打算亲手结束父亲的生命。

《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

《天道》中,丁元英去吃早餐,交了两次钱。


  • 丁元英去吃早饭,付了钱,老板说没付,换做一般人,总是要理论几句,而丁元英没做任何辩解,又付了一次钱。
  • 丁元英热爱音乐,是重度发烧友,为了换钱,把自己收藏的唱片便宜卖了,他知道卖便宜了,但他没说任何话。
  • 对于爱情,丁元英爱的真,他对小丹说:我就是那只狼狗。小丹说:乖乖在家,下班我带你去溜溜。

《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

芮小丹对丁元英说:乖乖在家,下班带你去溜溜。


丁元英接到小丹最后一个电话,他清楚的知道小丹会离开这个世界,然而他一个字都没说,连句挽留或想她的话都没说,甚至连眼泪都没掉。

所有人都谴责他,说他一点不爱小丹,而他认为,爱小丹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向别人解释或证明什么

芮小丹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丁元英说小丹:丫头太潇洒了,离开的那么干脆。

表面云淡风轻的丁元英,其实已痛入骨髓。爱之越深,思之越痛,他吐血了。之前他以为这种剧情只存在于电视剧中。

《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

丁元英认为,他对小丹的爱,盛开在心里,不需要向别人证明或解释。


所有人都说丁元英是个疯了,然而,丁元英无视他人评判。因为丁元英内心有一套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有自己遵循的独立的行为准则,不受外界影响。

芮小丹跟丁元英一样,也有着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

《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

丁元英心中装着天和地,不受一草一木的影响。


  • 芮小丹是留学生,家境丰厚,本可以轻松度日快活医生,然而小丹选择回到国内,做一名危险的警察;
  • 芮小丹爱上丁元英,直接把自己交付给丁元英,而无视传统的道德;
  • 芮小丹抓住了丹徒,被毁了容,其实她能活下来,然而她根本不在乎生命的长度,她拒绝没有尊严的活着,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

丁元英和芮小丹都认为,走自己的路,外界评判如浮云。


像丁元英和芮小丹这样的人,注定不被世俗理解和接纳,但他们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 他们做事情,不再是为了符合社会或他人标准,他们只遵循内心的价值标准
  • 他们不屑于为取悦他人、或得到关爱、或遵从规则、或得到外在的肯定而委曲求全阳奉阴违;
  • 他们求“真”,求内心的平静,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在意外界的评判。

《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

这个时候的瑞德,已经有了自己的行为准则。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因谋杀被判终身监禁,每10年都有一次被假释出狱的机会。瑞德每次都跟审查委员会说他洗心革面改过自新了,但都被拒绝了。

最后那一次,瑞德告诉审查委员会,他不懂什么叫改过自新,他很后悔以前做的事,如果有机会,他希望能够跟那个孩子讲一些道理,然而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他已经无所谓是否被假释,也希望他们不要再问如此愚蠢的问题。


《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

心中有蓝天,瑞德也拥有了一片蓝天。


瑞德最后的行为,不再是为了遵从规则、或取悦审查委员会,他已经蜕变成为一个有独立行为准则的人,他被假释了。

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写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的“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一种拥有个人独立价值评判标准、不加以物的状态。

拥有独立的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是极其困难的事。它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需要历经世事的洗练,需要健全人格的支撑。

那么普通人如何去进行修炼提升呢?


《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

道德认知发展的六个阶段,就像一个个需要人们跨越的围栏。

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六阶段理论”,可以作为学习和进阶的依据。

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六阶段理论认为:一个人道德判断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一个由低到高、顺序发展的过程。

阶段一: 以惩罚与服从为价值取向阶段;

阶段二: 以个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价值取向阶段;

阶段三 :以协调人际关系为价值取向阶段;

阶段四 :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履行个人义务为价值取向阶段;

阶段五:以社会契约为价值取向阶段;

阶段六: 以普遍道德原则为价值取向阶段。

这个理论太过书面化,在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作者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根据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六阶段理论,提出了学生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

《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

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这六个阶段分别是:1、我不想惹麻烦;2、我想要奖赏;3、我想取悦某人;4、我要遵守规则;5、我能体贴别人;6、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而丁元英就是已经达到第六个阶段的人,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这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达成都是不容易的,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和付出足够的耐心。

《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

为了获得别人的喜欢,不惜拿最珍贵的东西去交换。


比如阶段3“我想取悦某人”,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了多少取悦他人的事情?

  • 为取悦老师,把分数看成命根子,有的人仅仅因为分数低就选择了自杀;
  • 为取悦领导,而努力加班工作,却忘记了实现个人价值;
  • 为取悦父母,跟自己不爱但父母认为合适的人结了婚,婚后痛苦难当;
  • 为取悦家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找不到生活的乐趣;
  • 为取悦爱情,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分手后又后悔当初;
  • 为取悦团队,参加不喜欢却不得不去的聚会;
  • 等等

人们渴望通过取悦来找到幸福的方向,最后却发现身心俱疲,迷失了自我。

一个人真正应该取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天道》中丁元英那样的人,现实真的存在吗?

你可以选择做出改变

道德培养的这六个阶段,是对事实的描述,是要实现的目标,同时也是需要突破的方向,这六个阶段实际对应着六个目标

  • 1、“我不想惹麻烦”,对应这“学会区分自己的责任和他人的责任”;
  • 2、“我想要奖赏”,对应着“由外在奖赏转为寻求内在奖赏”;
  • 3、“我想取悦某人”,对应着“取悦自己,惠及他人”;
  • 4、“我要遵守规则”,对应着“制定自己的规则”;
  • 5、“我能体贴别人”,对应着“有选择的善良”
  • 6、“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对应着“独立的价值观”。

每个阶段都对应着一门需要修炼的功课,要达成并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修炼和不懈的进取,甚至一辈子的努力。因为困难所以稀有,但是,只要愿意不断去提升,也是可以逐步达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