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學有什麼不同?看看馮友蘭和剃利對哲學史的理解就知道

前言:"哲學就是哲學史",本篇列舉了中西方三位哲學家所著哲學史,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三者研究的問題大同小異,但就是這個小異,也許決定了"哲學"內涵的不同,也註定了我們將能在哲學學習中有哪些真正有效的收穫:

哲學的思想觀點怎樣產生,各種問題和提供的解答怎樣引起新的問題和答案,各個時代對於達到最後的解決有哪些進展。某一體系由它的後繼者所繼承、演變、發揮或推翻,這就會暴露其中的錯誤和矛盾,這種體系又往往是新的思想傾向的起點。通過揭示各種思想所依據的根本原理,會使我們弄清過去和當代的倫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經濟思想。同時,這種研究對哲學思辨也是一種有益的準備。它評述民族的哲學經驗,從比較簡單的推向更復雜艱深的思想結構,並訓練人們作抽象思維。——剃利《西方哲學史》

比較各個哲學觀點,同時也是在比較觀點產生的原因,通過各個哲學體系的比較,舊的問題的解決與新的問題的提出恰恰是哲學進步的動力。

中西方哲學有什麼不同?看看馮友蘭和剃利對哲學史的理解就知道

而我們的中國哲學史,大家可以看到,從一開始研究,就已經結束了。 因為它沒有各種思想體系之間的碰撞,沒有產生真正的哲學交鋒。 甚至只是在簡單的敘述歷史,便認為"只需以某人只說話,歸之於某人,則哲學之進步亦顯然也。" 也就是說,中國哲學只是對過去的思想“取精用宏”,沒有進行根本的批判,亦沒有針對進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是使原來的前人的體系更加清晰。

後人根據前人已有之經驗,故一切較之前人,皆能取精用宏。故歷史是有進步的....... 然漢以後哲學中理論,比漢以前之哲學,實較明晰清楚。 若知王陽明之《大學問》只是王陽明之哲學(而不僅僅是在講孔子的哲學),則中國哲學之進步,便顯然矣。欲知哲學之進步,只需以某人只說話,歸之於某人,則哲學之進步亦顯然也。——馮友蘭

而胡適先生的哲學史除了簡單敘述哲學歷史外,又增加了各哲學之間的線索的研究,想要指出變遷的原因,然而終究沒有深入進去:

不但要指出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還須要尋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這些原因,約有三種: (甲)個人才性不同。 (乙)所處的時勢不同。 (丙)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胡適

以下是三家哲學史原文,讀者朋友們可以自行評判。


中西方哲學有什麼不同?看看馮友蘭和剃利對哲學史的理解就知道

哲學史的目的:

剃利: 哲學史旨在有聯繫地闡述那為解決存在問題或使人瞭解我們的經驗世界而作的各種嘗試。它是從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類思想的發展史,不僅按年代列舉和解釋各種哲學理論,而且研究各種哲學理論彼此的關係、產生的時期,以及提供哲學理論的思想家每一種思想體系或多或少地有賴於其所由興起的文明、以前各種思想體系的性質,及其創始者的個性,它又反過來對當代和後代的思想和制度發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哲學史必須力求把每一種宇宙放在它適當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把它同它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會的和宗教的因素聯繫起來。哲學史又必須試圖追蹤人類思辨歷史上往前推進的線索:說明稱為哲學的思想觀點怎樣產生,各種問題和提供的解答怎樣引起新的問題和答案,各個時代對於達到最後的解決有哪些進展。

哲學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哲學最好的評論者;某一體系由它的後繼者所繼承、演變、發揮或推翻,這就會暴露其 中的錯誤和矛盾,這種體系又往往是新的思想傾向的起點。哲學史家在自己的研究中應當採取不偏不倚和客觀的態度,並且儘可能避免在探討中滲入自己的哲學理論。但是完全消除個人因素是不可能的,哲學史家先入為主的或見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於他 的著作中。 不過,應當讓每個哲學家有機會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論點,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駁,使他受到干擾。

通過揭示各種思想所依據的根本原理,會使我們弄清過去和當代的倫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經濟思想。同時,這種研究對哲學思辨也是一種有益的準備。它評述民族的哲學經驗,從比較簡單的推向更復雜艱深的思想結構,並訓練人們作抽象思維。這樣,我們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方而就會得到助益。剃利:《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 )


馮友蘭:"一時代之情勢及其各方面之思想狀況,能有影響於以哲學家之哲學。然一哲學家之哲學,亦能有影響於其時代及其各方面之思想。換言之,即歷史能影響哲學,哲學也能影響歷史。" "一時代之哲學即其時代精神之結晶也。" "研究一哲學家之哲學,固須'知其人,論其世',然研究一時代或一民族之歷史,亦須知其哲學"。

社會組織由簡趨繁,學術由不明晰至於明晰。後人根據前人已有之經驗,故一切較之前人,皆能取精用宏。故歷史是有進步的....... 然漢以後哲學中理論,比漢以前之哲學,實較明晰清楚。 若知王陽明之《大學問》只是王陽明之哲學(而不僅僅是在講孔子的哲學),則中國哲學之進步,便顯然矣。 董仲舒、王陽明之哲學有何貢獻? 不過引申發揮而已,發揮引申即是進步,如小兒長成大人,大人不過發揮小兒已有的器官而已。

欲知哲學之進步,只需以某人說話,歸之於某人,則哲學之進步亦顯然也。


中西方哲學有什麼不同?看看馮友蘭和剃利對哲學史的理解就知道

胡適: 這種種人生切要問題,自古以來,經過了許多哲學家的研究。往往有一個問題發生以後,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解決方法,遂致互相辯論。有時一種問題過了幾千百年,還沒有一定的解決法。例如孟子說人性是善的,告子說性無善無不善,荀子說性是惡的。到了後世,又有人說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說性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若有人把種種哲學問題的種種研究法和種種解決方法,都依著年代的先後和學派的系統,一一記敘下來,便成了哲學史。

哲學史有三個目的: (一)明變哲學史第一要務,在於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

(二)求因哲學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還須要尋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這些原因,約有三種: (甲)個人才性不同。 (乙)所處的時勢不同。 (丙)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

(三)評判

既知思想的變遷和所以變遷的原因了,哲學史的責任還沒有完,還須要使學者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這便叫做評判。這種評判法,要把每一家學說所發生的效果表示出來。這些效果的價值,便是那種學說的價值。這些效果,大概可分為三種: (甲)要看一家學說在同時的思想和後來的思想上,發生何種影響。 (乙)要看一家學說在風俗政治上,發生何種影響。 (丙)要看一家學說的結果可造出什麼樣的人格來。《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