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文化+|戏曲的历史上,义演传统从未中断

燕都文化+|戏曲的历史上,义演传统从未中断

在中国戏曲的历史上,义演是一个从未中断过的光荣传统,凝聚着一代代戏曲人的情怀和担当。

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湖北人民在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文艺界人士未曾缺席,率先行动起来的是戏曲界,由著名主持人白燕升发起的,“心系湖北,声援武汉”《戏码头》北京爱心义演连续三晚在湖北卫视播出,4月26日晚迎来了最后一场。

这不是当下国际上流行的义演形式——在家中线上演出,观众通过网络收看。而是实实在在的电视舞台呈现,与以往的戏曲演出不同,戏曲演员们出场时未着戏服,不带彩妆,一张张真诚的脸让观众看得清清楚楚,也让这场义演显得与众不同。

燕都文化+|戏曲的历史上,义演传统从未中断

感谢未到场的河北艺术家

3月24日,白燕升发起这场义演,他曾对记者说:“武汉是闻名全国的‘戏码头’,我和武汉因戏结缘,与戏同行。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一场戏曲爱心义演更适合送给武汉,更能让武汉的观众感动、温暖、振奋。”

义演的初衷是发挥地缘优势,凝聚京津冀三地戏曲艺术家的力量,向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经历磨难的中国人,特别是承受更多伤痛的湖北人民、武汉人民送去温暖和敬意。

原本计划的演出阵容不断被打破,有多位艺术家没有第一时间得知义演的消息,得知后立刻踊跃报名。面对汹涌而至的爱心,节目组时刻调整、扩充演出阵容,直到3月30日,演出队伍正式集结完毕。

河北的戏曲艺术家,特别是河北梆子、评剧表演艺术家,老中青三代人的名字都赫然在列。遗憾的是,在北京防控政策下,出于安全考虑,节目组经过反复磋商讨论,对演出阵容进行调整,最终参加演出的是目前在北京的戏曲名家和跨界艺术家。

河北的戏曲名家们虽不能前往,但情谊和情怀不变,白燕升特意给本报发来视频,向这二十位艺术家表达了深深的谢意。他说:

“燕赵都市报的读者朋友,你们好,我是白燕升,此刻我在北京,您现在看到的场景是‘心系湖北,声援武汉’《戏码头》爱心义演的现场。由于疫情管控,还有我们审批资料期限的原因,报名参加义演的河北艺术家不能来到北京,在这我想借燕赵都市报,感谢这二十位艺术家,他们分别是:

胡小凤、牛淑贤、刘秀荣、张秋玲、许荷英、苗文华、刘凤岭、邱瑞德、吴桂云、门桂英、刘文静、张俊玲、范丽丽、赵文慧、罗慧琴、孙娜、郝士超、丁云飞、计晨、韩鹏飞。

谢谢这些艺术家,我的团队及湖北卫视把你们的情谊深深记下了。”

身为燕赵儿女,白燕升向家乡父老发来祝福,他说:“我也祝福家乡的父老乡亲,勤洗手,戴口罩,不要往人多的地方凑热闹。”

燕都文化+|戏曲的历史上,义演传统从未中断

△梅兰芳在朝鲜为志愿军演出。

老一辈戏曲人令人动容的义举

“戏曲为什么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仅是因为好听好看,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说起中国戏曲人千百年来文化传承,白燕升告诉记者,“义演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从未中断过的光荣传统,凝聚着戏曲人、中国人千百年来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燕都文化+|戏曲的历史上,义演传统从未中断

△从左到右:翟墨、张建峰、谭孝曾、窦晓璇

4月24日的第一场演出中,谭孝曾携张建峰、翟墨、窦晓璇表演了京歌《战疫情》。今年71岁的谭孝曾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为谭元寿,祖父是谭富英,儿子谭正岩是谭门第七代传人。他曾在一篇文章中阐述由高祖谭鑫培开创的良好家风,“当年我的高祖谭鑫培70%的收入用于慈善事业;我的曾祖父、祖父,在抗美援朝时期参加义演、捐飞机大炮;长江发大水时,我们祖孙三代参加义演、捐款……现在我的儿子谭正岩也非常热衷于慈善事业,给太阳村的小孩做善事、义演。”

谭孝曾提到的抗美援朝时期的那场义演,是群星璀璨的中国戏曲人的高光时刻。对谭家来说,更是谭门几代人用实际行动来抒发报国情怀的体现。

1953年10月,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演出。慰问团的总团长是贺龙,参加慰问团的艺术家有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谭富英、裘盛戎、马连良、新凤霞、张君秋、谭元寿、袁雪芬、常香玉等人,光看这些名字就知道,这是代表全国戏曲最高水平的慰问演出团。

慰问团出行之时,谭孝曾的曾祖父谭小培病重,但老人家说忠孝不能两全,要以国事为重。他鼓励儿孙都去朝鲜前线,其子谭富英、其孙谭元寿临危受命,奔赴朝鲜。待谭富英谭元寿父子归来时,谭小培已经离开人世,给儿孙心中留下莫大的遗憾。

这群艺术家虽在旧社会成名,但那个年代即便最大的角儿也被视为“戏子”。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群名角成了全国观众最喜爱的艺术家,荣耀感油然而生,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燕都文化+|戏曲的历史上,义演传统从未中断

△1953年常香玉赴朝慰问演出。

戏曲艺术家总是挺身而出

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为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坦克的号召后,全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捐献武器运动高潮,各行各界的人士都积极投身于捐献活动。

时年28岁的豫剧演员常香玉,拿出多年积蓄,卖掉香玉剧社唯一的一辆卡车和自己的房子,带领59名演员踏上义演募捐的征程。当时,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的价格按当时的人民币旧币币值是15亿元,为早日凑足钱买飞机,常香玉与演员一起吃大锅饭、睡地铺,直到1952年2月7日,香玉剧社通过在开封、新乡、武汉、广州、长沙等城市的180多场演出,共募集到了15.27亿元(人民币旧币),为志愿军捐献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

这架“常香玉号”米格15战斗机,作为历史的见证,如今存放在北京郊区的中国航空博物馆里。

常香玉最为家喻户晓的唱段是《花木兰》,她的义举比起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更充满家国情怀,也更凸显团队之力的强大。用今天的话来说,她正是将爱国的正能量发挥到最大。

1998年,中国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正在家中照料病重老伴陈宪章的常香玉,不顾家人再三劝止,执意赶到部队驻地,为抗洪的将士们即兴清唱豫剧《花木兰》。

除了常香玉,梅派大师梅兰芳在1951年也直接捐赠了一架飞机。

戏曲艺术家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是中国戏曲大爱相传的最好见证。白燕升对记者说:“希望让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戏曲的艺术魅力,更了解戏曲的内在精神。”

(燕都融媒体记者 侯艳宁)

来源:燕赵都市报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