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清平樂》最舒適的姿勢:開1.25倍速,跳過所有張妼晗的劇情

追《清平樂》最舒適的姿勢:開1.25倍速,跳過所有張妼晗的劇情

這幾天,悅華一直用1.25倍速快播《清平樂》,因為自從劉太后駕崩,劇情就像宋仁宗趙禎的心情那樣頓時鬆懈了下來,並且一直鬆鬆鬆鬆,再也緊不起來。

是不是宋朝人就那樣,說話慢到像拍給外國人看的“Special Chinese”,動作慢到連打架也像作揖打拱?

忍無可忍,開了1.25倍速,才發現原來這才是追《清平樂》的正常姿勢。

悅華突發奇想,劇組是不是把一闋“清平樂”,填成了“聲聲慢”?

當然,如果你還想把劇追得更舒心一點,那麼請跳過所有張妼晗的劇情。

事實證明,《清平樂》代表了中國古裝劇的一個極端,它必將承受兩極的譭譽。


追《清平樂》最舒適的姿勢:開1.25倍速,跳過所有張妼晗的劇情

第一點思考:平衡娛樂化、商業化和精品化的關係。

《清平樂》可取素材豐贍,用70集來表現實不為多。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劇集,卻充滿水分,感覺是在靠放慢的語速、重複的情節和不必要的“前情回顧”來抻長篇幅。——不知道這是不是一些觀眾中途棄劇的原因。

假如可以重來,這70集可以充實很多內容與細節。前朝、後宮、民間、“國際”,隨便從哪個點都可以拓展、豐富。

比方,原劇的“民間”僅靠梁家鋪子的興衰和梁元生、梁利吉兄弟的遭際來表現,未免單薄生硬。為什麼不鋪展點筆墨寫和兩兄弟有關的清風樓與販童案?通過清風樓可以連帶展示東京的繁華——難道那勾欄瓦肆、市井風流之美不值得表現嗎?通過販童案,可以把繁華之外的民生疾苦展示出來——難道時疫荒歉、官貪吏虐不是歷史現實嗎?

有人說,劇情改編自《孤城閉》,涉及不到那麼多東西,那麼幹脆就只表現宮鬥,其他一概刪去,何必拿北宋的衣冠風流、民間疾苦為帝王將相的私慾作背景?

如果不能從頭再來,那麼就擠出這70集中的水分,把它精簡到30集、20集。或者重剪成三部劇,一部宮鬥劇,一部歷史劇,一部文化劇。


追《清平樂》最舒適的姿勢:開1.25倍速,跳過所有張妼晗的劇情

第二點思考:怎樣看待《清平樂》裡的現實性與傾向性。

歷史劇,要尊重基本的歷史事實,如果架空了寫,那不“穿越”了嗎?從這個角度看,《清平樂》做得不錯。

有人說張妼晗的人設和歷史上的張妃有較大差別,這倒不必太在意,因為劇作畢竟不是史著。還有一點,從張妃上線之後,就有網友要求她下線,甚至鬧到了張妃扮演者的社交平臺上。為什麼呢?因為她是一個討人厭的角色。

還有人覺得張妃的人物塑造是扁平化的,代表了一種單純的“惡”,這一點定論過早。因為劇集還未過半,不排除人物形象反轉的可能和人物性格的進一步豐滿。


追《清平樂》最舒適的姿勢:開1.25倍速,跳過所有張妼晗的劇情

但是這部劇最終無法反轉的是宮鬥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傾向性,這也將是輿論最終的爆發點,雖然現在風平浪靜,但爆發是遲早的事。

具體地說,把仁宗與后妃的關係設定為單純的愛情,是最大的敗筆。

在劇中,我們看到多情的仁宗和苗心禾、陳熙春、曹丹姝、張妼晗、董秋和一一戀愛,滿懷真誠;而這些后妃,都基於對“官家”的顏值、性情、風範與美德的熱愛,一個個投懷送抱,傾情投入。


追《清平樂》最舒適的姿勢:開1.25倍速,跳過所有張妼晗的劇情

這是要表達什麼?

我們無意於用“多婚主義”的帽子去壓古代的妻妾制度,但編導者也不應用“戀愛至上”來圓當時制度的彌天大謊,並且盅惑當代的人心。

假如真愛能解決仁宗後宮的一切,哪裡還會有什麼爭寵、爭立與宮廷鬥爭?這就形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悖論。而有這個悖論存在,就阻止了對當時制度的思考與評判,也讓觀眾對它所表達的價值觀產生混亂。

——不是所有的觀眾都是衝著演員的顏值去的,也不是所有的觀眾只有娛樂心、八卦心。

最後,想想《清平樂》收視率的持續下跌,是不是有這諸多方面的原因呢?


追《清平樂》最舒適的姿勢:開1.25倍速,跳過所有張妼晗的劇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