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汽车市场,“救市”好难

今年的汽车市场,“救市”好难

先说两个可能和汽车无关的故事。一个是成都以及我所看到新闻里的一线城市,现在价格偏贵的房子,特别好卖。至少在成都,我的观察是,要买的,真不是“炒房”原因——结合现在成都特别严格的限购限售限贷,买400万+(相当于成都均价3倍左右)的住宅在摇号中要赌运气才能买到心仪的房子,而且我们也做了调查:50%以上需求是自住。

更多意义上,这些买均价两三倍房子的消费者,除了实际居住改善需求,其实是将手里的钱变成资产,来抵御可能到来的贬值——居住需求升级+保值,成为很大一部分手里有闲钱人们的选择。

这便不难理解,为什么豪华车在3、4月份的复苏中,相对更快一些。大概率是因为花了也比贬值或者在投资市场中被割韭菜好。

今年的汽车市场,“救市”好难

手上有一定资产和储蓄的人,对于疫情之后的降薪并不敏感,但是对于消费的心态会有影响,那就是把大钱花在不动产上成为比较稳妥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BBA的经销商也对后市难言乐观,因为他们认为3、4月份是2月份的“补涨”,然而2月份“消失”的那一部分跌幅,其实也并没有在3、4月份被补回来。“不换车的,就是决定不换了。”

但不要忘了,豪华车在整体乘用车市场的年销量占比,也就10%出头,超过50%市场的占比,是由普通消费者来实现的。

我问了一些身边的朋友,只要不是体制内的,都表示“降了薪”。当然对于降薪他们也能理解,毕竟大多都是按劳分配,最近受到疫情影响,工作并不饱和,相应的体现在收入上,至少降了15%。

“可能降15%并不算太多,但是很明确是,上有老下有小,加上房贷和孩子教育费用,钱,我是不敢乱花了。换车,更不在最近规划中。”

我这位企业中层小领导朋友的话,或许代表了很多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人。

他不敢换车或者是买车,并不是受到这个15%的影响,而是对于接下来收入的预期变了。“什么时候会涨薪?涨薪能够持续么?”是决定他下一步消费观的核心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今年的情况,想要“救市”其实很难。因为大部分的这群消费者不买了、不换了,是因为他们对于接下来收入的预期不能确定。以往救市的手段比如减购置税之类,是降低买车成本、刺激他们购买——这是建立在他们持币观望或者是手中有钱并愿意去改善的前提下。

今年的汽车市场,“救市”好难

但是目前来看,短时间内,就是给他们发钱,他们也不太会去进行这样大宗的消费。我上文说选择把钱变成资产的人认为“存钱可能会贬值”,但是对于每个月都要靠工资来维持家庭开支、孩子教育开支甚至还要还很大一部分房贷的普通家庭来说,“闲钱”并不多,而且必须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在这种心态下,减免一些税费,省下几千块钱这样的利好,至少我个人认为是不足以刺激到这些消费者的。

很多城市的地方政府也给出了一些购车补贴,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相对于车价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我看来,更有利的可能还是一些厂家推出的金融政策,甚至长租政策,我觉得这方面如果再探索一下,最大限度降低消费者的拥车成本,拉长时间,熬过这个艰难时期,可能刺激还大一些。

这方面比较难攻克的,可能在于消费者的心理。尤其是低端车的消费者,其实在理财经验上更欠缺,也更不容易接受这样“租车”的方式。尽管,算下来当你买车的一刻开始,车每天都在产生相应的开销,“长租”或者是“按揭”不过是将这些成本进一步量化,但消费观念正如三观一样,并不是能够轻易被改变的。

今年的汽车市场,“救市”好难

从我最近帮朋友买车的经历来看,反而是体制内的消费者收入相对稳定,比如医生、教师、公务员、国企员工等等,他们成为目前汽车市场的消费中坚力量。这一部分消费者普遍求稳,对汽车消费也相对理性,日系车的热销,或许和受到他们偏爱有关。

这是一场人心之战。什么时候整体经济回暖、普通消费者实际收入及收入预期增长,什么时候中国汽车市场仍然会回到健康且稳步微增的正轨。

问题只是在于:有多少车企能活到那一天?

另外,虽然我认为补贴和减税之类的政策都不足以刺激基盘消费,但我仍然认为会有政策尝试刺激一下。汽车是一个产业链多么庞大的行业不用我多说,且看上汽集团占上海市GDP的比例有多大就知道,汽车并不是单纯制造和销售的事儿。

最后,希望疫情尽早结束,疫苗尽早研制成功。在这个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之下,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保持清醒,并且拼尽全力“熬”住。

我认为,只要熬过去,前方的路会比想象中更平坦、更美好。

祝看到这里的每一位好运。

文|赵小查

图|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