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少女骑上自行车有多艰难?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大人想去某个地方旅游,这在现代社会来说,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儿了。难道在这个物质充盈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早就超然物外了吗?

事实上,这只是人们想象力退化的缘故。我们可以想一想,以前孩子要玩具,我们都会想方设法动手去做,用竹筒可以做枪,用小木块削成刀,可是我们现在的玩具都是精致而昂贵的玩具,且已经设计好的,孩子们只需要按一下按钮就可以操作。可是孩子们再也不用去做玩具、怎么玩这件事了。

对于大人来说也是如此,现在都流行打卡。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山水,可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充其量有几张照片,或者记下了一些常识性知识。因为我们都是在打卡心态中度过的,完全没有静下来去想一想这些山水或城市带给我们的心灵感动和精神影响。

所以说现在的大人和孩子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想象力缺失的状态。外部的事物和内心的情绪没能发生更多的碰撞,因为一切看上去都是好的,不需要怎么努力就可以获得的,也不需要花心思去想办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面对这种现实,《瓦嘉达的自行车》显得难能可贵。虽然讲的沙特阿拉伯的故事,但是故事中小女孩对梦想的追逐,对周围阻力的反抗仍然令人动容。

这个故事改编自哈伊法·曼苏尔导演的电影《瓦嘉达》,该片曾获威尼斯电影节电影未来奖最佳影片、悉尼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亚太电影奖最佳儿童影片(提名)等,代表沙特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国际上备受赞誉!

哈伊法·曼苏尔是沙特阿拉伯的导演、剧作家。她一直想制作一部关于她家乡的电影。在她心目中,家乡的小镇偏僻,人们的生活很艰苦,女性活得尤其不易。“我想把笔触集中在这些女性的勇气和力量上,希望能够捕捉到她们的那种精神,让读者看到她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巧妙地与社会周旋的。她们热爱生活,很时尚,也非常坚强。”

英国诗人丁尼生说:“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在《瓦嘉达的自行车》中,瓦嘉达和妈妈相依为命,在保守力量的笼罩下,仍然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


沙特阿拉伯少女骑上自行车有多艰难?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一、孩子如何获得自己的权利?


个人在集体社会中,尤其是在群体思维固化的氛围中,更需要有自己的声音。否则,就会把自己淹没在集体叙事当中,毫无个性可言。“即便是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也都是要讨论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以及个人如何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即使你的目的只是娱乐大众,但你的作品终究要有自己的视角,会充满评论和见解。”

瓦嘉达就是这样一个女孩,一个敢于寻找和坚持自己梦想的女孩。尤其是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中,女孩有机会、有勇气去做一些事情显得弥足宝贵。因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某某工作岗位不招收女性,这种性别歧视并非在一两个职业领域中,更多的是一种整体社会倾向。

瓦嘉达所在的家庭就是很典型的“重男轻女”。她把自己的名字贴进族谱中,可是又被爸爸撕了下来。家里还要催促她爸爸再娶,原因就在于瓦嘉达的妈妈没有生男孩。瓦嘉达和妈妈也没有与爷爷奶奶们住在一起,而是单独住在一栋破旧的房子里……

哪怕在这样的环境中,瓦嘉达的性格却像个男孩子一般,还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自行车。“女孩子是不能骑自行车的!”这样的禁令对瓦嘉达来说,似乎不是阻力,反而是一种动力。她不想假装自己,哪怕是被老师赶出教室也无所谓……凡此种种,都与沙特阿拉伯的社会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瓦嘉达默默地离开了礼堂。没有她的存在,整个班级看上去更加统一——一群协调一致、干干净净、穿戴整齐的女孩子。努夫老师笑了,就像一位视察军队的将军,看到战士们做好了战斗准备,她感到十分满意。”

在学校,瓦嘉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学校里全是女生,大家都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必须戴面纱,穿黑罩袍,做什么事得有监护人出具的许可条,不等带东西到学校……在这么多禁令面前,瓦嘉达意识到自己在学校是一个另类:“没有她的存在,整个班级看上去更加统一——一群协调一致、干干净净、穿戴整齐的女孩子。”她该如何与庞大的、强势的学校对抗呢?尤其是胡萨校长,她的所作所为似乎都是为了让学生俯首听命,做一个她心目中的乖乖女。胡萨校长到底有多凶呢?

“漂亮鞋子和衣服并不是胡萨校长与众不同的唯一原因。除了这些,还有她跟人说话的方式,比方说她让人听起来就会觉得她要比瓦嘉达更聪明也更有趣。她走路的方式也跟别人有别,就好像她总是有更好的去处。当然,还有她寻找理由的方式。她找得出任何理由来让你屈服。”

胡萨老师更让人发抖的是她说话的方式:言辞尖刻。对瓦嘉达来说,“那些话会像落在她皮肤上的火星儿一般烧得她全身疼。整个学校的学生都会看着她在校长的鄙视之下站立不安。要说给那些出头鸟儿贴标签,或是那些敢越雷池一步的女生受到终身羞辱、为人所唾弃,那胡萨老师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执行者。”


沙特阿拉伯少女骑上自行车有多艰难?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可以想象,一个校长居然以挖苦人、羞辱人为快乐,肯定是受过什么刺激吧。更苦的是瓦嘉达她们这群女孩,需要天天面对这位校长。瓦嘉达、法婷、法蒂玛、阿比尔……只要有任何不合胡萨老师心意的地方,就会被狠狠地教训一顿,甚至扣上一顶污帽或者直接开除。当胡萨校长们把各种禁令和要求强加给瓦嘉达们时,她们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权利到底有哪些?从故事中来看,胡萨校长们在宗教外衣的支持下,在整个社会对女性言行的规则下,对孩子们变本加厉。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对“恐怖的人物”是这样的认识的:“除了正面的情感,人还应该在某种程度上也去体验一下负面的情感,这样才能变得感情丰富、具有深度。在这个意义上,儿童文学中的‘恐怖的人物’是可以帮助孩子们成长的。”在这种处境中,哪怕遇到这么可怕的人,甚至是冒着被开除的危险,瓦嘉达并没有被吓倒,也没有刻意改变和扭曲自己的性格。可以说,瓦嘉达为了挣钱买自行车的梦想,也为了那个真实的自己,与胡萨老师斗智斗勇,越挫越勇。

“她得把注意力放在更酷的事情上:挣钱。她把放在书架上的钞票和硬币小心地铺在床上。这是她的全部家当,是靠偷卖糖果、卡带和手链挣来的。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她能制作得出来,或是有人免费赠予,或是凭自己的想象产生,她都愿意拿来去卖。她从作业本上撕下一张纸,在上面用大大的字母写下‘八百里亚尔’几个字。这是她的新目标!”

“瓦嘉达和阿卜杜拉又回到他们现在经常光顾的屋顶。前天晚上起了一阵沙尘暴,利雅得到现在都还被厚厚的尘沙覆盖着。屋顶上,一处处小小的沙堆点缀着灰色的水泥地面。晚间的强风从这些沙堆上吹过,在地面上画出了金黄色的绵长而精致的曲里拐弯的复杂图形。瓦嘉达把这些沙堆当作是她骑行训练课的练习障碍,围着每一个沙堆歪歪扭扭地绕圈。”

我们看到,瓦嘉达身上的女孩气质和男孩气质合二为一,表现得确实与众不同,但是又不令人讨厌。她要像男孩子一样自由地骑自行车,她也要像女孩子那般爱美。她似乎要打破社会的陈旧习俗和荒谬规定,像一名勇士一样做真正的自己。毫无疑问,如果取得成功,瓦嘉达的榜样力量将是无穷的。她这种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方式一定会启发更多的女孩去努力争取自己的权利。生活就是这样的,你不努力去争取,谁也不会给您想要的生活。

瓦嘉达为了自己的权利,可以听想听的歌,看想看的书,骑想骑的自行车,说想说的话,她真的是拼尽全力,认真地去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她也如愿骑上了那辆绿自行车。当然,成长并不是全无痛苦的,就像阿比尔被开除,法婷和法蒂玛被扣上污帽,瓦嘉达心里不也藏着难以言说的痛苦吗?正是因为生活中这些不如意和如意,才让一个人显得真实。


沙特阿拉伯少女骑上自行车有多艰难?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二、如何坚持自己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权利。关键看我们处于什么环境中,又怎么去对待和使用。对于大人来说,我们有工作挣钱的权利,有休闲享受的权利……这些“权利”都需要看得见,摸得着,且多集中在金钱和物质上面。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有幻想的权利,有创造新事物的权利……这些“权利”多数看不见,摸不着,且多集中在想象世界和精神层面。

真是有些奇怪!为了生存而奔波忙碌的大人居然缺乏梦想!或者说,如果有梦想,多数会让人疲惫不堪!比如要买一套房,买一辆车,存足够的钱旅游。梦想太大且集中在物质上面,心为物役。孩子为了梦想,往往是比较小的,比如得到一辆自行车,一盒积木,一套书等。为了这样的目标,他们做的努力就从容多了,智慧多了,有想象力多了。

瓦嘉达为了一辆绿色的自行车,可以说创造性地向我们描述了如何坚持自己的梦想,并让梦想变成现实的。一辆自行车,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头脑发热就想要。瓦嘉达在那座名叫利雅得的、只允许男孩骑自行车的城市中,梦想拥有一辆自行车就算是一大新闻,一种新鲜事物了。但就在这种女孩子实现梦想异常艰难的环境中,瓦嘉达的梦想就产生了: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哪怕这听起来像对自己的挑战。

“瓦嘉达盯着自行车看了好久。她没有把目光移开,只是垂下遮阳的胳膊,将黑石头放回口袋里。她的眼睛还盯着那辆自行车。它看起来像是一道风景,一个梦幻。这是她做过的最好的梦。”

对于瓦嘉达来说,她可不是仅仅想一想就过去了。为了自己的这个决定,为了这个“最好的梦”,她如痴如醉,天天在思念,天天在行动。她知道实现这个梦想不是那么容易的,甚至是遥不可及的,可是这些都无法阻挡她的步伐:

“一辆漂亮的闪闪发光的绿色自行车正漂浮在空气中,将照射在它身上的太阳光发射开来。那辆自行车依旧在围墙的另一边飘着。它没有移动,没有上升或者下落,只是在那里飘着。它好像是悬浮在木制围墙与天空交界的地方,等着什么人来骑。”


沙特阿拉伯少女骑上自行车有多艰难?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梦想的实现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学生娃瓦嘉达来说,从哪里获得800里亚尔去买这辆自行呢?如果是一个大人,获得这辆自行车难度会小得多,那么由此而生长出来的梦想也不会那么有力量,甚至会很无趣。正是因为有一个小女孩,获得800里亚尔没那么容易,所以这个过程才会显得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瓦嘉达要想办法去挣钱,哪怕从挣一个里亚尔开始。

“想办法”就是要克服各种空想,也不是压岁钱里直接取出钱来。“想办法”就是要从没有钱的条件下去创造挣钱的机会。瓦嘉达是怎么做的呢?她通过自制收音机来录制卡带、她会编各种各样的手链、她还会帮别人传消息、她还会卖一些糖果赚差价、参加背诵《古兰经》比赛……只要能挣到钱,她都会去做。为了梦想,瓦嘉达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真是不遗余力且脚踏实地。尽管在这个过程中,瓦嘉达的商人气息重了些,也有很多超乎寻常的智慧和判断,但是总体上无伤大雅。

瓦嘉达对自行车的追求是有着巨大的空间留给读者去想象的。她真的可以存够800里亚尔吗?存了很久,她也才存了62个里亚尔,离800里亚尔差得太远了!是不是会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儿,瓦嘉达突然接收到一笔回款?越往后看,我们发现瓦嘉达并没有得到“意外惊喜”,她只是要报名参加《古兰经》朗诵比赛,因为如果赢得这次比赛的话,将会获得一千里亚尔!一点一点累积看来不太现实。瓦嘉达找到了新的方法。

不管是制作东西偷偷售卖,还是参加朗诵比赛,瓦嘉达从来都没有放弃拥有那辆绿色自行车的梦想。她内心已经升腾起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克服一切困难赢得比赛:

“她告诉自己,她一定要在比赛中把她们都打败。她要打败每一个认定她不会赢的人。她要为利雅得所有的在学校里受欺凌和受嘲弄的孩子而战。之后,她要胜利跨上自行车,将所有人都甩在身后,让这些失败者目瞪口呆地看着她离去。”

所以我们看到,到了比赛那一天,瓦嘉达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和能力令所有人刮目相看:一个调皮的女孩居然可以如此动人地朗诵《古兰经》?!

“她张开了嘴,让词句在她的身体里升腾,让久藏在心底的一切带着它们高飞。词句从她的心底喷涌而出。它们是为了她的自行车,是为了妈妈和她漫长的上班之路,是为了爸爸和他在家族树上的孤枝,是为了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出现在那里的阿卜杜拉,是为了憔悴、失落的法婷和法蒂玛。这些词句不仅是为了他们,也是为了她自己。那些认定她不可能成功的人因为这些词句而哑口无言;等着看她笑话的人因为这些词句而倍感失望。”

最后,瓦嘉达得到第一名,可是1000里亚尔还是不能属于她。因为胡萨校长要把这笔钱捐给在前线打仗的战士们。这就是大人的强权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瓦嘉达赢得了名声,却没有赢得那笔奖金。因为胡萨校长说:“自行车不是女孩子玩的玩具。我们将以你的名义,把这笔钱捐给我们在巴勒斯坦战斗的兄弟和姐妹们。”不过,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并没有让瓦嘉达悲愤难当,她反而变得更加强大了:

“站在舞台中央,手拿证书,听着自己的名字在礼堂里回荡,瓦嘉达觉得自己无比强大。她似乎比礼堂里的其他人都高,甚至高过了高高在上、脚踏昂贵高跟鞋的胡萨老师。”


沙特阿拉伯少女骑上自行车有多艰难?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就不会那么精彩了。这只是一个梦想还未完成的故事。

故事的最后,尽管瓦嘉达的梦想被胡萨校长掐断了,妈妈帮助她实现了。对瓦嘉达的妈妈来说,爸爸再娶已经是很痛苦的打击了。可是她们能有什么办法呢?在她们的国家,部族观念和集体主义仍是文化的核心,女性在这种环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个体要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环境中是“一个痛苦甚至危险的过程”。

“它已经不是一辆自行车了。它是妈妈唯一冒过的险,也是她唯一的一次越界。瓦嘉达知道,妈妈一直都在努力融入这个社会,她想和其他所有人都一样。然而,这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于她和妈妈来说都是这样。”

母女俩接下来会有什么打算呢?她们如何在这个保守的社会中生活呢?《瓦嘉达的自行车》的作者说:“在沙特,做女人实属不易。我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在我的国家,女性是多么坚强。”不管怎样,人们仍然要去努力,努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努力争取自己的自由。每个人都是有极大的潜力的,只要我们还有梦想,只要我们敢于为梦想去脚踏实地地奋斗,我们就有机会去做任何事,就像瓦嘉达一样:绿色的自行车有了,接下来就要骑着它去下一个梦想之地。

沙特阿拉伯少女骑上自行车有多艰难?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大奖文学小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