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封建帝制國家,為何日本天皇心甘情願的讓出權利

這段歷史在日本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日本近現代的發展離不開這段時間曾發什麼過鬥爭和改革。同樣閉關鎖國的中日兩國,19世紀中葉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打開國門,此時的日本人民清醒的認知到,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巨大差距。

在羞辱和憤怒中,日本的有志青年,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改革運動。從此日本走在中國前面,率先崛起。在維新改革中日本帝制為何能完好無缺的得到了保留?

南宋-清末期間 ( 1185年-1865年),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日本封建社會最高的權利中心和機構,並不在日本天皇的手上。幕府將軍掌權682年中,天皇只是高高在上毫無實權的旗幟。

黑船事件

1853年7月8日美國海軍准將培裡率領艦隊強行駛入江戶灣的浦賀及神奈川(今橫濱)。在美國的武力脅迫下,幕府接受了開港要求,於1854年3月31日在神奈川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日美神奈川條約),日本被迫同意開放下田、箱館兩港口,美國船隊可以在港口加煤 供水,供應糧食補給等。條約還規定,允許美國在兩個港口開設領事館,享受最惠國的政策。

事實上,德川幕府在二百多年之間,從來不準天皇參與政治,但是這次為了減低各藩的反對聲音,於是想以天皇的名義簽約,並且破例邀請了天皇 大臣 平民參加討論並提議。於是天皇及其朝臣、大名及其家臣紛紛舉起了救國的旗幟,趁機躍上政治舞臺。無論如何,"黑船事件"後的日本政局一天比一天混亂,也埋下了幕府滅亡的導火線。

同為封建帝制國家,為何日本天皇心甘情願的讓出權利

德川幕府倒臺

簽訂不平等條約後,加深了日本國內各級人士對德川幕府的不滿。全國各地掀起了倒幕運動。在明治天皇的領導下,主張要求幕府奉還大政,組成以天皇領導的大名公議政體。這極大的引起了德川慶喜的不滿。1868年正月,德川慶喜在江戶(今日本東京)起兵,親率一萬多幕府軍進攻京都五千多倒幕派,雙方在鳥羽、伏見一帶決戰,史稱“鳥羽伏見之戰”。儘管雙方兵力有差距,但此戰最終以佔少數的倒幕派完勝告終。德川慶喜狼狽逃回江戶,他自知大局已定,決定投降,對倒幕派奉上江戶,史稱“江戶無血開城”

同為封建帝制國家,為何日本天皇心甘情願的讓出權利

君主立憲

明治天皇掌權後,重主朝政,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決心使日本走上富強之路。1868年4月明治維新拉開序幕,以軍事工業,交通運輸業為代表的經濟變革籌劃也迅速變為現實。建成第一條鐵路後,又於1882成立新式銀行,西方的科學技術得到大力提倡。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基本鋪平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完成了部分預定的改革目標,成為中國周邊迅速崛起的強邦。

同為封建帝制國家,為何日本天皇心甘情願的讓出權利

在日本去封建化,發展資本主義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國民“萬事決於公論”的呼籲越來越高,明治天皇決定於1885年實行立憲,建立了內閣制度,並於1889年正式頒佈憲法,次年召開了首屆國會,明治天皇此舉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擁戴和歌頌,同時天皇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得以保留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