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名句拟人精妙,杜牧反用其意,道出人间至理

中国古典诗词,传承千年,依旧受到无数人的喜爱,除了那些优美的语句,更有诗人在其中寄寓的情感和志趣。透过这些诗篇,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奉诏为官时的“仰天大笑”,看到王维山中隐居的“清泉石上”,看到了苏轼思念胞弟的“千里共婵娟”。

杜甫一名句拟人精妙,杜牧反用其意,道出人间至理

能通过诗人的诗文,感受他们的嬉笑怒骂、生离死别、以及人生思考,从而使我们感到真实、感到动容、能够以文字与诗人神交领会他们的处世哲学,这或许才是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深层魅力吧。

杜甫生在开元盛世的尾巴上,遇上了安史之乱,此后叛乱虽结束,唐朝已经一蹶不振,而杜甫半生飘零,目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再感怀自己的身世经历,故而他的诗,沉郁感人。

杜甫一名句拟人精妙,杜牧反用其意,道出人间至理

每逢重阳节,杜甫都悲戚不已,他总是想起往昔,想起亲人,想起和他一样无法与家人团圆的劳苦大众,于是悲从中来,故而他的诗集中, 有不少关于重阳节的诗,其中有一首叫做《九日》: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此诗是广德元年所写,此时的杜甫生活较为安定,诗名也有所彰显,和社会一些显贵人物都有往来,故而他写下了很多应酬诗,不过这些诗,很多非出自真心,故而没有流出,但有部分对家国的热爱关切之作,却千古流传,比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此时所写,还有这首《九日》。

杜甫一名句拟人精妙,杜牧反用其意,道出人间至理

相比那首“干戈衰谢两相催”,这首流传度不高,但也是难得的佳作。九月九日,正逢重阳节,郪县是指梓州治郪县,而涪江也在梓州,所以,首联杜甫是感叹自己两年来还是客居他乡。

颔联杜甫感觉自己年岁空长,一事无成,这一年杜甫已是52岁,五十而知天命,可他却感到不安和羞愧。所以面对重九的黄花,他有着无限感慨。

颈联,由景入情,感叹自己在哪个战乱的年代,孤苦飘零、寓居为客、寄人篱下,若非无奈,谁又愿意看他人脸色。

杜甫一名句拟人精妙,杜牧反用其意,道出人间至理

尾联杜甫将情感转移到了国家,酒渐渐醒,他也想起十年前的时候,那时候唐玄宗整日与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饮酒作乐,全然不知道,叛军将至。安禄山的反叛,将开元盛世的帷幕暴力拉上,这是杜甫最心痛的事。

在第二联中,杜甫用了拟人的手法,说“白发不相放”,白发因为人的思想、情志,而加速生长,杜甫时常忧虑,白发定然生长得较快,杜甫却说是白发欺人,实在精妙。几十年以后,有“小杜”之称的杜牧,却不认同,且看其诗《送隐者一绝》: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杜牧认为白发是最为公道的,不会欺人。“媒”是媒介之意,这里是杜牧说隐者没有人引荐,只好隐居山林,无法通向宦途的径路,自然是门庭冷落,故而草木萧萧。远离市朝,则是对隐者的高洁一种称赞。

杜甫一名句拟人精妙,杜牧反用其意,道出人间至理

最后两句,则道出人世至理。杜牧感叹,这个世界,若论公道,恐怕只有白发了,白发不会欺人,不会因为权贵就不生长,无论是谁,王公贵胄都逃不过白头。

正如李白所说,天地不过是万物之客舍,百代也只是时间之过客。繁华富贵也好,潦倒穷困也罢,百年过去,皆是尘土,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时间带来了一切,也终将会带去所有,生老病死,并不会因为个人身份不同,而有所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