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當今社會,作為家長,我們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從主觀上來說,當家長的,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高大上,人中龍鳳頂呱呱。從客觀上來說,對孩子的培養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學校教育、家庭培養、生活環境的薰陶等綜合性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不是你想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就能心想事成、如你所願的。此外,培養什麼樣的孩子還要取決於社會、事業、家庭的需求,換言之,就是要滿足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並有助於自身發展進步。否則,你培養的孩子就是不合格、不實用、甚至是失敗的。

我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文化傳承的國家,在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劇烈變化、文化日趨多元、觀念不斷更新的新形態下,對孩子的培養標準也要與時俱進、順勢而為,不能停留在過時的觀念和落伍的模式當中。因此,選擇孩子的培養方向十分重要,有了正確的方向,也就有了努力的目標。

首先,我們要培養能夠自食其力的孩子。無需智商高級、能力超群、水平一流,但必須有一定的專業技術和文化知識,有獨立的生存及生活能力,再具備起碼的職場情商即可。走上社會後,不一定大富大貴、地位顯赫,但必須保證一家人吃飽穿暖、衣食無憂,安安穩穩、踏踏實實過日子,讓父母家人感到放心舒心開心,而不是時常為之操心擔心鬧心。

我們要培養知孝順懂感恩的孩子。孩子如果不知道孝順老人,也就逾越了做人做事的底線,失去了起碼的道德,必將為社會所不不恥,給老人帶來傷心和痛苦,給家人帶來傷害和侵擾。孝順,不在於給予老人多少物質享受,讓老人無憂無慮的安享晚年是孩子最大的孝順。同樣,一個不知道感恩的孩子,也就不懂得回報,不懂得謝忱,必將為自己埋下人際關係惡劣、遇事無人相助的種子。

我們要培養身心健康的孩子。健康是每個人學習、工作、生活的全部基礎,沒有了健康,便沒有了所有的一切。因此,家長要盡其所能,確保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孩子,才能承擔起學習、工作、生活的重任,應對遇到的各種挫折和不幸,不致於在遭遇天災人禍時六神無主、不知所措、精神崩潰、身體垮掉,讓老人和家人陷入痛苦的深淵。

我們要培養有文化有素質的孩子。在中國,“沒文化”是對一個人最刻薄的貶損。這裡說的“文化”是廣義上的“文化”,既指“三觀”、文化程度、學歷高低,也包含個人教養等,也就是所謂的素質。“文化”與學歷和年齡無關,沒上過學的人中不乏懂道理、明事理的,有時候小孩子比大人還講文明、懂規矩、有禮貌。一個“三觀”正、有文化有素質的人必將是受歡迎、受尊重、人際關係和諧、發展進步順暢的人。

我們要培養心地善良有愛心的孩子。心地善良的孩子,於社會有益、於家庭有益、於他人有益。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必定是一個有愛心的人,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奉獻愛心、扶貧助困、投身公益、回報社會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快樂和幸福。培養心地善良有愛心的孩子,對國家社會來說,是播下了一顆愛的種子;對家庭家人來說,更是多了一份愛的希望和依靠,多了一雙安享天倫之樂的堅實臂膀。

切記,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千萬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不要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和未能達成的理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也不要試圖將自己的人生遺憾通過孩子來彌補,因為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而是具有獨立人格和尊嚴的生命體,必須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陳耀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