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解開“死”循環 轉出好“錢景”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孫海峰 通訊員 朱丹丹

“年齡大了,種不動地了,給私人流轉價格低,有時候還會拖欠租金,現在流轉給合作社,不僅地不會荒廢,租金直接就打到了銀行卡,方便又省事。”王建得說。

現年63歲的王建得是瓜州縣西湖鎮北溝村的建檔立卡戶,老兩口有耕地12畝,因家中缺乏勞動力,無法耕種土地,生活十分貧困。2018年,在鎮政府的幫扶下,老王將9畝土地流轉給瓜州縣誌誠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年能領到土地流轉租金4500元。土地轉出去、租金流回來,對於王建得這樣缺乏勞動力的家庭來說,這是一件好事。

家裡缺勞力、種植效益低、土地撂荒嚴重,是這些年困擾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在農村,一撥又一撥年輕人到四面八方闖蕩,留下種地的身影越來越蒼老,土地撂荒棄耕面積大、小農經營效益低。

眼看著種種因素交織,並漸漸形成惡性循環,瓜州縣西湖鎮決定將農戶零散土地流轉整合,並進行規模化、市場化經營。這樣一來,精良播種、智能節水、無人機病蟲防治,水肥一體、採棉機採收等智慧農業技術就可以以較低成本,在更大面積的耕地上推廣開來,耕種水平上去了,生產成本卻下來了,預計每畝總成本可降低30%以上。

通過資源整合,傳統小農生產的侷限被打破了,土地的附加值得以最大限度的挖掘。西湖鎮也成了全縣最大的土地集中流轉樣板區,實現了傳統小農經濟向現代規模農業的轉變。

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合作社在這裡大顯身手。瓜州縣誌誠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以機採棉種植、採摘為主,2018開始,流轉了北溝村的2146畝土地,用於機採棉種植。近年來,通過規模化經營,專業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生產得以推廣,大幅提高了產業效率。

“機採棉種植是一次兩膜,全程機械化,兩三個人跟在後面將沒有鋪好的膜稍稍補漏就可以了,每天大約可以播種110畝以上。機採棉播種棉花管理簡單、秋季採摘週期短、傳統採摘棉花的費用每畝大約900元左右,機採棉摘花費用每畝比傳統採摘低大約230元左右。”志誠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魏芳說。

在農戶眼中,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好處在於,成本降低了,收益增加了,腰包漸漸鼓起來了。

北溝村村民王文東有耕地30畝,2019年開始,他將自家的10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用於種植機採棉。

“以前都是人工種植,施肥,採摘,成本高,收益低,出售棉花還要自己找車排隊,有時候賣一車要排一天隊才能賣掉,10畝地棉花得好幾天才能賣掉。自從土地流轉後,我們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而且也不愁銷售,合作社與新疆哈密天雲棉業有限公司合作僱傭我們打包棉花,還有務工收入,去年,我流轉出的每畝土地收入,比自己種要高出兩三百元。”王文東說。

今年,西湖鎮繼續深化了與新疆哈密天雲棉業有限公司的合作,採取“連片流轉、就地務工”的方式,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在北溝村新增機採棉種植面積1000畝,配套節水灌溉設施5套,簽訂土地流轉協議520份,預計可輸轉勞務300餘人,年產優質機採棉2600噸。在北溝,一個集約化經營、機械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科學化管理的“全鏈條”優質機採棉生產基地正呼之欲出。

瓜州:解開“死”循環 轉出好“錢景”

連片大條田

瓜州:解開“死”循環 轉出好“錢景”

機械化種植

瓜州:解開“死”循環 轉出好“錢景”

農戶瞭解種植機械

瓜州:解開“死”循環 轉出好“錢景”

機械化種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