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總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試試這三個方法

“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總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試試這三個方法

關於《哪吒之魔童降世》,你印象中最深的場景是什麼?

作為國產動畫電影的大爆款,特技炫酷、情節感人、人物形象刻畫細膩……影片中有很多讓人看完電影念念不忘的畫面。

也許是哪吒和他唯一的好朋友敖丙,在夕陽下天真浪漫地踢毽子;

也許是眾龍王忍痛割下的龍片,邊閃爍邊旋轉、聚合……屏幕一片眼花繚亂、五光十色;

也許是影片最後,哪吒騰空而起、力挽狂瀾,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總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試試這三個方法

但是,身為一個媽媽,最戳中我的淚點的一幕是:哪吒的母親李夫人對兒子說出:“你不是真的想傷害百姓對嗎?你恨他們誤解你。”

那一瞬間,哪吒背過身去,一向倔強的他,流下了被理解的眼淚。眼淚是對媽媽“我知道你受了委屈”的回應。那一刻,哪吒曾遭受的的不公和偏見,一一被“看見”:

他每次上村莊,都會被村民丟臭雞蛋和菜葉;他想跟小孩子一起玩,村民驚恐地把孩子抱走;後來,哪吒從水怪手裡救出一個小女孩,卻被村民認為是意圖不軌劫走了小女孩。

所有陳塘關的百姓一致認定,哪吒就是個不祥之物,他所到之處,雞犬不寧,他只會給世間帶來無休無止的災難。

“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總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試試這三個方法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錯時,常為如何懲罰孩子發愁。不能容忍,也不能為孩子找藉口,那似乎就只剩下打和罵能解決問題。教育學家說,所謂理解孩子,就是要理解他們每一個行動的最原始的出發點、原因和動力。

李夫人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哪吒。她知道兒子不是天性頑劣,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世人帶給他的傷痛太深。是俗世的偏見,讓哪吒“破罐破摔”,慢慢長成了小魔王。

梅德明說:解決一切教育問題的核心是愛。

愛是一切教育的起點,愛能創造奇蹟。父母持續給予的無條件的愛,才能讓一個內心痛苦的孩子掙脫束縛,活出真正的自我。

“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總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試試這三個方法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曾說過:

“孩子的不當行為,是建立在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上。”

“價值感”“歸屬感”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兩樣東西。從小沒有建立起“價值感”和“歸屬感”的孩子,就如同迷路的人。他們會嘗試每一條可能的路徑,看上去似乎都能到達目的地,但結果往往是誤入歧途。當孩子在“犯錯”的時候,其實也正是他們在向我們無聲吶喊,要求更多歸屬感的時候。

這個時候,如果批評他們,控制不住情緒罵他們,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進一步破壞孩子對自己的親密和信任。這件做只會將問題更加擴大化,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那什麼才是父母正確的回應態度和處理方式呢?

“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總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試試這三個方法

孩子犯了錯,比起責怪,孩子更需要的是理解。

曾經看到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父母都不能做到尊重孩子?

一個觸動人心的回答是:“他們忘了自己曾經也是一個孩子”。

我們都是從小孩成長為大人的,很多孩子的思維和行為我們都經歷過。

但是長大後,我們漸漸忘了自己當小孩子的時候,那種迷茫、無助和困惑。

“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總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試試這三個方法

想起那個媽媽帶女兒去參加晚會的故事。

媽媽興高采烈地和朋友們打著招呼,不斷地領著女兒參觀晚會的各個地方,她以為女兒也會很開心。

但女兒悶悶不樂,執意要離開,母親安慰無果後,孩子哭鬧起來,坐在地上,鞋子也掉了。

母親一把把女兒從地上拖起來,又氣又惱,少不了一番訓斥。

可是,當她蹲下來給孩子穿鞋子的時候,看到的一幕讓她醒悟了。眼前晃動著的全是大人的屁股和大腿,還有各種高大的櫃子擋在面前。

她突然明白了女兒發脾氣的原因是,站在孩子的高度和角度,看到的不是笑臉、美食和鮮花,而是一個與成人完全不同的亂糟糟的樣子。

強迫把她們帶進這樣的圈子,孩子怎麼會開心?

“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總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試試這三個方法

龍應臺說: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改正的過程。

當孩子犯了錯,甚至是屢次犯錯,如果父母能控制住自己想發火的心情,轉而第一時間表達對孩子“痛苦”的理解。

也許一開始,孩子依舊反應激烈,但如果父母一直是接納和理解的態度,他就會很快冷靜下來,願意聽父母“講道理”。

“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總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試試這三個方法


傾聽,是打開孩子心靈的通道。

《傾聽孩子》一書提到:愛孩子就應關注其言行,報以傾聽,理解其背後的真實感受。很多時候,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所以才會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行為和“症狀”。

這個時候,我們不需要去呵斥孩子,也不要認為是孩子的不懂事不聽話,而是需要放下自己的想法和評判,透過孩子的行為去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需要,並儘可能的幫助他們表達出來,這才是有效的親子溝通。

書中舉了一位父親與12歲女兒之間的對話,作為例子:有一天父親喊女兒過來:“嗨!莎莎,你在學校裡過得怎樣?”莎莎回答:“還好啦。”“只是還好嗎?”“嗯,我數學考試考得不是太好,我都快要瘋掉了……”

“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總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試試這三個方法

父親立即打斷了談話:“怎麼搞的?我想你會好好準備這次考試的。你照我建議的那樣去獲取額外幫助了嗎?好好想一想。我想我的確沒有看到過你為這次考試花了多少時間。”莎莎一邊退出房間,一邊自言自語:“他讓我如此心煩。我絕不會再告訴他任何事情了。”

如果父母所謂的傾聽,只會以批評來打斷,孩子會因為害怕受到指責而逃避談話。相反,全身心的傾聽,才能打開孩子的心門,讓孩子說出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總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試試這三個方法

帶孩子改正,並彌補行為。

知乎上有一個著名的問題:你見過哪些令人驚豔的教育方式?有一個回答讓人會心一笑。

大過年的,住在一樓還在讀小學的兄妹倆,趁著沒人把電梯樓層按鈕全按了。

過年期間,兩個小朋友每天都被罰站在一樓電梯口,見到每個鄰居都說一聲“新年好”。

當孩子的惡作劇給別人帶來麻煩時,父母就需要有適當的懲戒,讓孩子承擔後果。

“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總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試試這三個方法

電影裡的小哪吒屢次闖禍,在陳塘關都要待不下去的時候。李靖夫婦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案,決定孩子“怎麼過剩下的人生”。

李夫人出於一個母親的“不忍”,提出帶著哪吒遠走高飛,輕鬆快活度過餘生。而父親認為學好本領,幫助別人,更能發揮人生價值。

也就是“善用自己的神力替人們斬妖除魔”。通過自己的努力,彌補已經犯下的過錯,扭轉百姓對哪吒的印象,走進他們的心裡。

事實上,哪吒最後也做到了。在哪吒不顧自身安危,力挽狂瀾後,百姓們一個接一個,自發跪下,把哪吒圍在眾人中間。

那一刻,哪吒和村民們達成了“和解”。哪吒以所作所為,彌補了曾經的過錯,並挽救了大局。

“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總在同一件事上犯錯?試試這三個方法

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決定孩子以後走向何方。“孩子任何不可愛的行為,都是在呼喚愛。”把每個錯誤都當作成長的機會,我們可以選擇給他們一個擁抱,聽聽他們背後的心聲。只有理解了他們“不可愛的行為”背後的行為動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孩子,維護好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