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高盛”正在起航 美國券業15年併購史有何啟示?

中國版“高盛”正在起航 美國券業15年併購史有何啟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鄭一真 “中國券商過去賺錢主要靠三件事情——牌照、網點和監管關係,以後更多要靠資本、專業的顧問服務和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及整合能力。”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盛海諾4月21日表示。

麥肯錫最新報告《展望2020中國證券業——拐點已至,券商三大制勝要素與六大核心能力》(以下簡稱《報告》)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元年到來,過往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銀行主導模式正在向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資本市場模式轉變。這樣的觀點與中信、中金等龍頭券商判斷一致,事實上,各家券商也正在積極抓住這個機遇,努力將自身打造成國際認可的一流券商。

未來,中國券商行業的發展將出現以下趨勢:券商的頭部效應更加明顯,前十大券商的市場份額會進一步集中;券業整合趨勢加劇,頭部券商將出現更多併購案例。麥肯錫預計,麥肯錫預計到2023年,證券市場收入規模將達4500億元人民幣,其中資本中介業務收入將翻倍。

美國券商整合併購的啟示

關於中國龍頭券商——中信和中信建投合並的傳聞一度引爆市場,雖然兩家券商隨後予以否認合併傳言。但目前,併購是各家券商做大規模做強業務首選的路徑之一。

事實上,美國證券行業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也是一個不斷整合併購的過程。麥肯錫數據顯示,近15年來美國千家券商不斷整合,數量減少了30%;市場高度集中,前10大券商佔據的市場份額超過70%。

在這一點上,中國券業仍有較大的差距。以收入計算,國內行業前10的券商收入佔比在2018年為49%。

相比於目前國內券商同質化嚴重的現象,《報告》認為,美國券商經過逐步整合分化,逐漸分化為大型全能投行、精品投行、財富管理機構、特色券商、交易做市商五大類型。這也意味著美國券商行業的收入模式也更多元化。美國證券行業經紀業務收入佔比從1975年超過50%持續下降,至今僅約10%。

大型全能投行的代表是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麥肯錫認為,該類投行呈現出業務資本化、客戶機構化和覆蓋國際化三大特徵。報告分析道,高盛等投行憑藉四大成功要素,成功躋身世界頂級全能投行之列——以客戶為中心提供全鏈條服務、高效的跨部門協同聯動、強大的風險管理與IT等支撐能力、頂尖人才戰略和高凝聚力文化。

這類投行也正是中國目前監管目前著力打造的“航母級券商”。

精品投行指以Evercore、Moelis和Lazard為代表,規模相對較小、業務針性更強的投資銀行。它們大多聚焦於投融資、上市、重組、併購、公司治理、財務管理中的一項或幾項核心諮詢顧問業務,並且由明星banker率領團隊實現業務突圍。明星banker對這類投行直觀重要,精英合夥人模式是其主要模式,在業務和地域擴張時,該類投行也會更有選擇性。

財富管理機構模式以嘉信和Edward Jones為代表,它們從經紀業務轉型,依賴較強的渠道和投顧服務能力,獲取投資組合管理收入。嘉信經過3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財富管理機構,這其中也離不開不斷地併購。自2000來開始,嘉信理財收購過信託、ETF企業、投研公司、技術公司。2019年底,嘉信理財宣佈收購亞美利TDAmeritrade,兩家財富管理龍頭券商合併,對美國市場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家擁有5萬億美元合併資產的券商巨頭即將誕生。

Wind數據顯示,此次收購將使嘉信理財增加約1200萬個客戶賬戶、1.3萬億美元客戶資產和約50億美元年收入。合併後的公司預計將為2400萬個客戶賬戶提供服務,客戶資產超過5萬億美元。

麥肯錫全球副董事合夥人袁偉表示,從佣金自由競爭到去年嘉信理財提出零佣金,其背後的驅動力是科技力量能夠促使券商以非常低的成本服務客戶,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美國券商行業在進一步地整合,頭部機構在整個行業裡面市場份額佔據了絕對主導的地位

第四類——特色券商則以Jefferies為代表,全產品的服務模式,通常會深耕某一個客群,可能是某個區域的,或者說某個特定客群,Jefferies的客群就是中等規模的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這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這樣的大投行做了一個區分,同時有提供一個相對比較全產品線的服務模式。

中外券商如何同臺競技?

麥肯錫報告認為,目前國內證券行業近50%的業務都集中在行業前10的券商,很有可能向成熟市場排名前十的券商市場份額大於70%的趨勢發展。

參照美國券商的發展史以及中國券商當前的發展階段,盛海諾認為,未來頭部券商整合併購會是一個趨勢。“中國券商現同質化運營,很多券商之間的業務契合程度,從區域的角度講或者從供給端來看,都存在整合的基礎。尤其考慮到背後的股權,大量的券商在考慮改革自身的資源稟賦,也構成了一個很好的整合動力。”

近年來國內證券公司動作頻頻,呈現出三大整合趨勢:趨勢一、同業兼併:表現為大中型券商選擇性併購部分中小券商,例如中金收購中投、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

趨勢二是混業融合,表現為民營資本進入,如科技龍頭聯合券商龍頭,金融科技引發券業變革等;外資進入,在擴大資金規模的同時引入國際專業能力;以及新國資進入,以寧波、青島為代表的地方國資委申請券商牌照等。

趨勢三、市場退出,表現為部分中小券商因生存環境惡劣,鋌而走險導致被重點監控甚至被接管等。

麥肯錫認為,中國券商的收入結構也會出現如下變化:經紀業務對收入貢獻的佔比會下降,背後的原因主要是費率的調整,取而代之的是兩融業務、以及財富管理業務會是未來零售端的增長的主要動力;資管業務方面,過去的大量的通道業務將來會萎縮,主動管理類的業務會增長;資本中介業務,或者說重資本業務收入貢獻會增加,包括融資融券、機構做市、自營等業務。

中資券商未來也面臨和外資同臺競技的壓力。盛海諾表示,對外資券商來說,之前制約他們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自身能力與市場環境的不匹配。即整個資本市場的風險定價是比較有限的,外資的風險把控能力、價值發現能力和定價能力不能在市場上體現出來,所以我們看到外資更關注一些跨境IPO、跨境交易銷售等業務。隨著改革的推進,市場和外資機構的匹配度在增加,外資會積極謀求在中國的業務發展。現在對他們來說,最大的限制可能就是牌照發放的速度了——開放之後,業務資質是按照時間順序來給的,半年只能開放兩個牌照業務,而外資券商希望儘快地開展業務。

盛海諾認為,外資券商加大中國業務的佈局,對國內券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鯰魚效應上。“在一些特定的領域,比如說現在看到的外資券商進入之後會比較關注資產管理領域,有一些比較關注高淨值財富管理領域,包括一些外資券商關注銷售交易的領域,他們做法會對相關的中資券商產生鯰魚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