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工作(深度好文)

人為什麼要工作(深度好文)

我們為什麼而工作

為什麼而工作?工作是為了獲得生活的食糧。很多人是這麼想的。他們認為,為了吃飯獲取報酬,就是勞動的價值,就是工作首要的意義。

誠然,為了獲得生活的食糧,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這沒有錯。然而,我們拼命工作,難道僅僅為了吃飯這一個目的嗎?

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這是我的觀點。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有的僧人經歷長期嚴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夠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卻隱藏著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的巨大力量。

工作的意義正在於此。日復一日勤奮地工作,可以起到鍛鍊我們的心志、提升人性的了不起的作用。

只有通過長時間不懈的工作,磨礪了心志,才會具備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穩而不搖擺。每次與這樣的人接觸,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索,思索工作這一行為的神聖性。

同時我衷心希望,生活在現代的年輕人,你們承擔著對未來的責任,在工作中切不可好逸惡勞,不要逃避困難。希望你們秉持一顆純樸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時你們或許會感到疑惑:“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每當此時,希望你們記住下面這句話:

工作能夠鍛鍊人性、磨礪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貴、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為。

02

工作造就人格

想好好活,就得好好幹,這一點很重要。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鍊人格的“修行”。這樣說並不過分。

大約在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國領事對談時,聽到這樣的話:

勞動的意義不僅在於追求業績,更在於完善人的內心。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於通過工作來磨鍊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就是說,全身心投入當前自己該做的事情中去,聚精會神,精益求精。

這樣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過每一天認真踏實的工作,逐步鑄成自己獨立的、優秀的人格。這樣的事例,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不勝枚舉。只要翻開偉人們的傳記,隨處可見。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無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歷盡艱辛,埋頭於自己的事業,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在成就偉大功績的同時,他們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在給人類帶來近代文明的西方社會里,從基督教思想起源,“勞動乃是苦役”這個觀點相當普及。這一點在《聖經》一開頭的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中就表達得十分清楚。

他們是人類的祖先,因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實,被趕出伊甸樂園。原來在樂園裡他們不需要勞動,但遭放逐後,為了得到食物,他們不得不懷著痛苦的心情開始勞作。

在這個眾所周知的故事裡,人們是為了抵贖自己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勞動”這種懲罰。於是勞動在人們的意識裡成了一種負面的、否定的形象。

也就是說,對於歐美人而言,勞動本是一種充滿痛苦、讓人厭惡的行為,因而產生了近代的勞動觀:工作時間應該儘量縮短,工作報酬應該儘量增加。

然而在日本原本不存在這樣的勞動觀。不僅如此,過去的日本人,不管從事何種職業,總是從早到晚辛勤地勞動。他們認為勞動雖然艱辛,但卻能帶來喜悅感、自豪感,並能讓人明白生活的意義,勞動是高貴的行為。

有許多優秀的工匠,只要專心磨鍊技能,製造出賞心悅目的產品,他們就會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和充實;因為他們認為勞動是既能磨鍊技能,又能磨鍊心志的修行,他們把勞動看作自我實現、完善人格的“精進”的道場。

03

“極度”認真地工作能扭轉人生

話雖這麼說,但我原本也不是一個熱愛勞動的人,而且我曾經認為,在勞動中要遭受苦難的考驗簡直是不能接受的事。

孩童時代,父母常用鹿兒島方言教導我:“年輕時的苦難,出錢也該買。”我總是反駁說:“苦難?能賣了最好。”那時的我還是一個出言不遜的孩子。

通過艱苦的勞動可以磨鍊自己的人格,可以修身養性,這樣的道德說教,同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一樣,我也曾不屑一顧。

但是,大學畢業的我,在京都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松風工業就職以後,年輕人的這種淺薄的想法就被現實徹底地粉碎了。入公司還不到一年,同期加入公司的大學生就相繼辭職了,最後,只剩我一個人留在了這家破敗的公司。

我那時候想,辭職轉行到新的崗位也未必一定成功。有的人辭職後或許人生變得更順暢了,但也有的人人生卻變得更加悲慘了。有的人留在公司,努力奮鬥,取得了成功,人生很美好;也有的人雖然留任了,而且也努力工作,但人生還是很不如意。所以情況因人而異吧。

究竟離開公司正確,還是留在公司正確呢?煩惱過後我下了一個決斷。正是這個決斷迎來了我“人生的轉機”。

只剩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這個衰敗的企業了,被逼到這一步,我反而清醒了。“要辭職離開公司,總得有一個義正詞嚴的理由吧,只是因為感覺不滿就辭職,那麼今後的人生也未必就會一帆風順吧。”

當時,我還找不到一個必須辭職的充分理由,所以我決定:先埋頭工作。

不再發牢騷,不再說怪話,我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當前的本職工作中來,聚精會神,全力以赴。這時候我才開始發自內心並用格鬥的氣魄,以積極的態度認真面對自己的工作。從此以後,我工作的認真程度,真的可以用“極度”二字來形容。

在這家公司裡,我的任務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我把鍋碗瓢盆都搬進了實驗室,睡在那裡,晝夜不分,連一日三餐也顧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在這樣拼命努力的過程中,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

大學時我的專業是有機化學,我只在畢業前為了求職,突擊學了一點無機化學。可是當時,在我還是一個不到25歲的毛頭小夥子的時候,我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為無機化學領域嶄露頭角的新星。這全都得益於我專心投入工作這個重要的決定。

與此同時,進公司後要辭職的念頭以及“自己的人生將會怎樣”之類的迷惑和煩惱,都奇蹟般地消失了。不僅如此,我甚至產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簡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這樣的感覺。

這時候,辛苦不再被當作辛苦,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周圍人們對我的評價也越來越高。在這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說是連續的苦難和挫折。而從此以後,不知不覺中,我的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環。

不久,我人生的第一次“大成功”就降臨了。

04

那些智慧迸發的瞬間

加入該公司後過了大約一年,我接受了一項新任務,是研究開發一種叫作“鎂橄欖石”的新材料。“鎂橄欖石”是一種新型陶瓷,絕緣性能好,特別適合於高頻電流,據說用作電視機顯像管的絕緣材料最為理想。

但這種材料在合成成型方面卻沒有成功的先例。無論對我個人而言,還是對公司而言,“鎂橄欖石”的研究開發是迫在眉睫又極具挑戰性的。企業裡沒有什麼像樣的試驗設備,我日以繼夜,反覆試驗,結果總是不理想。我晝夜不分、苦思冥想、不停地試驗,幾乎把自己逼入了“痴狂”的狀態,最後總算合成成功了。

後來我才得知,成功合成“鎂橄欖石”的除我之外,只有美國的通用電氣(GE)一家。所以,我開發的“鎂橄欖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用高頻絕緣性能特別優良的“鎂橄欖石”作為材料,最早開發成產品的是“U字形絕緣體”。“U字形絕緣體”開發中最棘手的問題是原材料“鎂橄欖石”粉末如何成型。

這種粉末非常鬆脆,無法成型。像做麵條一樣,需要有黏性的材料。過去都是添加黏土,但黏土總是含有雜質。怎樣才能解決這個“黏性”的問題,我每天思考、試驗,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了。那天,我一邊想著這個難解的“黏性”問題,一邊走進實驗室。突然,我被某個容器絆了一下,差點跌倒,下意識一看腳下,鞋上沾上了實驗用的松香樹脂。

“誰把松香擱在這個地方!”正當我叫喊道,而就在那一瞬間:“就是它!”一個念頭在我腦海裡閃過。

我立即架起一個簡單的鍋,將陶瓷原料和松香放入鍋中,一邊加熱一邊混合,然後放進模子裡成型。成型成功了,將它放進高溫爐裡燒結時,作為黏結劑的松香都被燒盡揮發,做出的成品“U字形絕緣體”中就不留任何雜質了。

那麼令人頭痛的難題居然一下子就解決了。今天回頭來看,那一瞬間只能稱為“神的啟示”。

當然,實際上想出這個解決方法的是我自己,然而,看到我那樣拼命地工作,那樣苦苦思索,神都看不過去了,神可憐我,賦予了我智慧。我想事情只能這樣來解釋。

因為類似的經驗積累了許多次,所以後來遇到難題時,我就會對員工們說:“要讓神願意伸手援助,你就必須刻苦鑽研,全身心投入工作。這樣的話,不管面臨多麼困難的局面,神一定會幫你,事情一定能成功。”

可以說,這時的技術和業績也奠定了日後京瓷公司發展的基礎。而且這個“最初的成功體驗”讓我悟到一個重要的道理:即使在苦難當中,只要拼命工作,就能帶來不可思議的好運。

“那傢伙真可憐。”那時周圍的人都這麼說。我想人有一個時期處在這種不幸的境遇裡也未必是壞事。

冬天越寒冷,櫻花就開得越爛漫。人也是一樣,不體驗痛苦和煩惱,就很難有大的發展,就不會抓住真正的幸福。這麼想來,人生中的困難和挫折,正是我人生的起點,或許也正是我最大的“幸運”。

苦難和挫折是神賜予我的最好禮物。在逆境中堅持認真工作,拼命努力,我現在所有的成功都是建築在這個基礎之上的。

不管是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不管自己處在何種境遇,都要抱著積極的心態朝前看,任何時候都要拼命工作,持續努力,這才是最重要的。(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