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李敖学读书

在排版极不紧凑的《李敖文集》中读到这么一段有关名学者钱穆向时为高中二年级学生的李敖讲述如何治国学方法的文字:

“1952年6月15日,徐武军带我走进存德巷一号,见到了钱穆。钱穆身穿府绸小褂,个子很小,满口无锡土音,乍看起来长相与声名不大相符,简直使我有点怀疑眼前这位,是不是就真是钱穆。他为人极为亲切,对我们两个高二学生,全无架子,聊起天来,我向他请教治国学的方法。他说并没有具体方法,要多读书、多求解,并当以古文原文为底子为方,免受他人成见的约束。书要看第一流的,一遍又一遍读。与其十本书读一遍,不如一本书读十遍。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也。不要怕读大部头的书,养成读大部头书的习惯,则普通书就不怕了。读书时要庄重,静心凝神,能静心凝神,任何喧闹的场合都可读书,否则走马观花等于白读。选书最好选已经有两三百年以上历史的书,这种书经两三百年犹未被淘汰,必有价值。新书则不然,新书有否价值,犹待考验也。”

关于如何“治国学”,钱穆先生虽谦虚的说“没有具体方法”,但他还是给李敖提了几点建议:

一、就是要“读书破万卷”,以此作为为文的基础,且要有钻研精神,吃透书本内涵,借他人之水浇己之园,汲取别人有益的东西,尤其钱穆又强调了古文原文,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归根到底不就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四书五经、三坟五典、八勾九索之类的典籍,这是先哲们的思想精髓,从中自有悟不尽的道,当代人要有新的突破,如何不能从中去寻找本源,为自己的思想之树常青而不断施肥浇水。

二、要读第一流的书。而且须精读,“好书不厌百回读”是突出好书不光一遍就能领悟其中要义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则是从书中获取有用的东西是不容易的。好书也有分层次的,因人而异。据《美报》有篇资料性的文章称“代表中国文化的书”有:

文学方面:《诗经》、《楚辞》、《李太白诗集》、《杜工部诗集》、《白香山诗集》、《韩昌黎文集》、《宋元戏曲史》、《水浒》、《红楼梦》、《鲁迅杂感集》。

史学方面:《左传》、《史记》、《史通》、《廿二史札记》、《篇王春秋》。

哲学方面:《论语》、《墨子》、《孙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论衡》、《金刚经》、《化书》、《李氏焚书》、《续四书大全说》、《四存编》、《太平天国文选》、《清代学术概论》、《孙中山选集》、《五四运动文学》。

科学方面:《梦溪笔谈》、《农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不管这个杂志说的是对是错,还是以概偏全,稍看一点书的人都知道,以上所列的书中自当有“第一流“的份量。

其三就是养成读大部头书的习惯。但凡大部头书,也不只是片面的指书本的厚度尺寸,更重要的是大部头这个外衣之下的思想高度。而成为经典的大部头又无一不是作者耗去大半生心血的结晶。像一部《资治通鉴》,花了司马光长达十九年的光阴,为了这部书,司马光除参考正史以外,还参考了三百二十二种其他的历史书,才写成二百九十四卷;再如一部《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在参考古书四百三十种的基础上,又根据实地考察的资料,为一千二百多条河流写了三十多万字文笔优美的注;再说近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为撰写《资本论》,参考各类书籍杂志上千种,各类笔记做了一千五百多本,真可谓呕心沥血。

四、读书要心平气和。虽不是要做到泰山崩而面不改色的程度,但至少要心中有书,唯有达到这种境界,才可使读书有真正的收获,在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的青年毛泽东在热闹的南门大街头无人似的读书,也算是我们为之一叹的典范。

最后一点当是钱穆先生再次强调古书的阅读重要。一句“两三百年都没有淘汰的书,必有其价值“道破了其中缘由所在。如果说一本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你不看的话,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为世人传说的“开谈不讲《红楼梦》,饱读诗书也枉然”的《红楼梦》你不曾过问的话,那也算是文学的悲哀。

不过须补充一点的是,大部头书固然要放开去读,但有些小部头也是人光顾的:虽说一册《论语》只有11705个字,《孟子》稍长点也不过短短34685个字,但要读透看懂,那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真得下大功夫。

如今新书层出不穷,可一方面值得翻一翻的倒是屈指可数,在这样的情况下,静下心去读读诸子百家的先贤大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