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鲁肃真的是一个草包吗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数不胜数。曹操平定北方地区,统率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周瑜为东吴水军都督,足智多谋,胆识过人;诸葛亮更是聪明过人,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这三方互相混战又合纵连横,上演了轰轰烈烈的历史大戏。其中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经过精心策划,以少胜多,获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更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孙刘联合抗曹以及后来争九郡、借荆州期间,诸葛亮和周瑜是两方的统帅兼主谋,两人既有合作,又有暗斗,表面上联合抗曹,把酒言欢称兄道弟,暗地里却是斗智斗勇,互相提防,是整个过程中的主角。但是这期间还有一个人出镜率非常高,此人官职极高,周瑜对他十分信任,诸葛亮也视作好友,因此在两边都能说上话,穿梭期间游刃有余。但是他好像能力不高,不仅没有提出过有价值的计策,还对很多计谋都不能识破,例如周瑜要诸葛亮造箭,他没有看出是周瑜在暗算诸葛亮,周瑜当众毒打黄盖,他没有识破是苦肉计,刘备借荆州,他也单纯到相信真的只是“借”。因此整个三国演义中,他好像只是作为双方的传话工具,一个木偶,很多读者称他为“草包”,甚至是三国中最大的草包。

三国时期的鲁肃真的是一个草包吗

这个人就是鲁肃鲁子敬,在东吴的官职仅次于周瑜,还曾经是周瑜的恩人,两人为挚交好友,在周瑜死后又接替其位,任东吴水军都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么,他真的是一个“草包”吗?

当然不是。鲁肃小事糊涂大事聪明,在战略决策上绝不含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略家,也是能力出众的外交家。

首先,他的战略眼光非常出众,比起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有著名的“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谋划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但很少有人知道,鲁肃在诸葛亮之前就进行过同样的分析,提出了类似的主张,那就是他和孙权同榻而眠时发表的“榻上策”。

鲁肃分析了天下形势,对孙权说:“昔汉高祖刘邦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其战略部署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意有三点:1、大汉天下已不可挽回,要放弃幻想;2、曹操兵多将广实力雄厚,短期内要避免与其正面对抗;3、要割据江东,专心发展自己的实力,静观天下,伺机而动。

其次,他的意志非常坚定,重大事项上绝不含糊。曹操大兵南下,东吴的谋士们纷纷劝降,连孙权也有些动摇,但此时主战意志最坚决的有两个人,那就是周瑜和鲁肃。在整个三国中,鲁肃从来没有过向曹操投降的想法,一直非常坚决的要求联刘抗曹。

三国时期的鲁肃真的是一个草包吗

最后,他有大局意识,为孙刘联合而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名利。在赤壁大战前期,诸葛亮和周瑜把鲁肃作为传话筒,各种算计,各种阴谋,都是通过鲁肃传递的,他成了一个只会传递消息没有主见的木偶。以鲁肃的聪明才智和斗争经验,他会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他深知诸葛亮和周瑜都自视甚高,争强好胜,为了联刘抗曹大业,他故意隐忍下来,以自己的木讷衬托两人的高明。

赤壁大战胜利后,刘备抢先占领了荆州,对东吴方面声称是暂借荆州,鲁肃多次去讨要,均被诸葛亮巧言蒙蔽了。后人还总结出一个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但是,鲁肃是真的被诸葛亮耍了吗?他真的无法识破诸葛亮的计策吗?当然不是。当时曹操虽然暂时失败了,但实力依然非常强大,是东吴最主要的敌人,而东吴和刘备都相对比较弱小,如果此时和刘备开战,曹操必然举兵南下,坐收渔翁之利。但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己的劲敌,刘备是东吴的潜在威胁,非常急切的要灭掉刘备,鲁肃深知周瑜自视甚高,心胸狭窄,此时劝阻周瑜,他绝对听不进去。于是鲁肃三番五次的去讨还荆州,假装被诸葛亮骗了,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周旋,避免双方交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