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青出于蓝”并不绝对,“学习”贵在精益求精

每当听到“劝学”二字时,我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重复一遍好好学习和天天向上。然而,同样是劝学,不同的人却是有着不同的态度的。对于标准较低的态度主体,我们可以立刻点名孙权,因为他的要求是涉猎;而对于标准最高的态度主体,我们应当马上想到荀子,因为他的要求是贵全。

荀子:“青出于蓝”并不绝对,“学习”贵在精益求精

作为《荀子》的开山之作——劝学篇,其思想和观点几乎贯穿并渗透到了后续的每一个章节之中。换言之,如果没能很好地对第一篇进行理解并作出总结,我们很难会从荀子的笔下获取真正适用于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实用经验。毕竟荀子的杰作也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政见之书”。

对于青和蓝的关系,自然不必刻意重复。然而,我们现在对这句话的解释,却是存在着值得商榷之处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将其绝对化了。换言之,即我们的理解有点片面的味道了。

对于上梁和下梁的关系,我们固然是心知肚明的。从不正到歪,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显然,崭新未必比陈旧好,后来未必比原来强。也正因为如此,荀子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担心的是什么事情呢?答:我们没有真正地做到“让认知变得高明”。

荀子:“青出于蓝”并不绝对,“学习”贵在精益求精

和哲学的两面性一样,哲理也是非常需要辩证态度的。何谓辩证态度呢?答:严格地兼顾其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荀子之所以会以全字为贵,正是因为优质的知识不但可以被应用于很多领域,而且还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扮演正面能量和反面教材。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继续坚持现有的解释,认为青和蓝的关系就是低端和高级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不必再苦苦地研读荀子的思想专著了。毕竟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

其实,透过第一篇的第一个段落,我们的误解也完全得到了荀子的体谅。荀子认为,没有做到知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退一步而进行省己。同时,对于不同地方的孩子们的成长变化,我们也自然是看在眼里而忧在心里的。

不过,我们也不必太过于纠结,因为荀子已经为我们作出了“一针见血”的总结——教育环境不容忽视,学习环境不容小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人总会轻而易举地被一群人所影响。而这份影响,又往往是一把天生自带两条刃的锋利之器。

荀子:“青出于蓝”并不绝对,“学习”贵在精益求精

因此,主动将学习视为人生道路上的头等大事,完全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决定。而主动将知明视为学习过程中的头等大事,却完全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

仅仅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就足够了吗?仅仅做到主动学习就足够了吗?仅仅做到学识渊博就足够了吗?显而易见,荀子劝学的真正目的正在于此——所谓的胜于,并不一定是指“比之前更好”,还有可能是指“比之前更糟”。

故而,如何能够卓有成效地让自己的认知不再出现任何偏颇和丝毫错误——这才是我们应当从青和蓝的关系中得到的最大启发。同时,这也是我们为改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而务必首先解决的第一道难题。

荀子:“青出于蓝”并不绝对,“学习”贵在精益求精


分享到:


相關文章: